《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读后感1300字
蒙氏教育法“以儿童为主”,突然想到大中华的华式教育法“以孩子而转”,这主和转在生活中完全是相反方向。本书我感觉前半段(0-3岁这段,心理胚胎期)更精彩,脑海中比较印象深刻的有:
1、起点一样。无论任何新生儿,都是带着恐惧和陌生来到人世间的,可以理解为婴儿为何出生的时候是哭泣的。2、潜能,对书中所说的婴儿与生俱来的五大潜能默默点赞,只有看到别人说了总结了自己才会恍然大悟,以后生活中仔细观察下婴儿的模、分辨声音、注视与追视、触觉嗅觉味觉、运动能力,而这五种能力一定要让他自由反复的锻炼,不要让其退化,默默的为华式教育法,整天抱着孩子而感到深深痛苦,现在只想说,放下他,他只是个孩子。所以我们要加以引导婴儿的天生的能力,而不是任由他享受一个舒服的姿势而忘记自己应有的本能。3、“宝宝你真棒”这句话,我估计自己应该再也不会说了,这是一句很不负责任的话,一言以蔽之,对和宝宝的沟通和交流起不到任何作用。如果要表扬宝宝,一定要有具体的事宜,例如宝宝开口喊妈妈,一定要回应宝宝:宝宝知道喊妈妈了,妈妈现在很开心,宝宝你真棒,不会用一句话“宝宝你真棒”来一句话概括。还有一点是纠偏,如果宝宝说错了什么的时候,不要马上对宝宝说,错了错了,应该是什么,而应该这样回应,对着宝宝说的事物,准确的发一次音,宝宝是一张白纸,不要给他说为什么错了,只需要把最正确的答案再重复一遍,相信宝宝,他啥都知道的,不要欺负他小。4、宝宝的秩序感,感觉特别的正确,宝宝对外部的认知为影响到脑海的判断,如果一直在一个外部环境呆久了,突然换一个新环境,就会以哭闹来表达这种不满,为什么突然换一个环境或者换一个人带宝宝,宝宝都会哭泣的原因。当然,以上是一种外部的秩序感,内部的秩序感更让人感到害怕,为何这样说了,带孩子最好同一个来带,因为每个人带孩子的方式不一样,那么让婴儿产生了一个人对他在身体上的毛手毛脚,久而久之就习惯了,如果突然换一个人,那么方式变了,婴儿就会用哭泣来表达抗议了,千万要在意这个事情,书中一则小故事让人心惊动魄,家人带婴儿在酒店睡了一晚带栏杆的婴儿床,回家后婴儿差点升天,家里没有这种栏杆的婴儿床,可是婴儿已经产生了内部秩序感,他不管,他也不会表述,如果不是遇到一个有经验的医生,这个婴儿就会因内部秩序感失控而消失,心痛心痛。5、幸福宝,书中所说的首要幸福感来至父母的肯定和爱,这一点特别赞成,次要的幸福感就是生活中的快乐,例如做游戏啊,学习技能等。所以做父母的时常保证一个家庭的温馨和快乐,不要吵吵闹闹。
纵观本书,蒙氏教育的核心就是“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反对成人本位的教育理念,不要过早的像宝宝灌输社会已经定制的制度和理念,这样会扼杀宝宝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特别是在0-3岁这个时期,一定尽量不要纠正宝宝,要用正确的方式顺着宝宝这个独立的个体,在外部创造良好的环境,反对杂乱无章的摆设,让宝宝自主的学习,配合适当的教育道具做引导,培养一个具有自主能力,自我专注力,自我想法的一个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