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1500字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是萧红写了她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城镇的单调的美丽、人民的善良与愚昧。但她的回忆中全部的快乐都来自她的祖父,屋后的菜园子,睡时醒来的诗句。而对她父亲只提到过两次,父亲对她冷漠,母亲和祖母都不喜欢她。但比起“团圆媳妇”“王大姑娘”萧红的童年还是幸福和快乐的。
有人说整篇作品里没有主角,可我觉得萧红就是主角。茅盾曾这样评价她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
一个扎彩铺,扎出的房子、厨子、骡子、大白马、车子活灵活现。大至喷钱兽、聚宝盆、大金山、大银山,小至花盆、茶壶、茶杯鸡鸭鹅犬样样不缺。看着穷人都觉得活着没有死了好。
人世间的辛酸苦涩,浸在其中。
文章中有两个人物就给我很深的印象。
第一个是胡家的团圆媳妇婆婆。
“鸡鸭、猪、狗猫不舍得打,打猫怕把猫打跑了打狗怕把狗打跑了,打猪怕把猪掉了斤两,打鸡怕不鸡不下蛋。唯独打小团圆媳妇一点毛病没有,她又不会跑掉又不会丢了,又不会下蛋,又不是猪,掉了斤两也不要紧又不上秤!
团圆媳妇来到我家,我从没给她气受,哪家的团圆的媳妇不受气,我一天打八顿骂三场,我只打她一个月,打的是狠了点,不狠哪能规矩好一个好人来……”
我不能说婆婆是个恶人,我只能说她愚昧无知,封建世袭伦理给女人带来的伤害。因为在我小时候经常听母亲讲“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别说吃饱穿暖,不挨打受气就是好的啦。有的媳妇受气吃不饱,喂猪的时候吃猪食。”当时我并不理解,我还对母亲说“傻子才叫婆婆打,不会还手吗?”真的到了那个社会你敢吗?
就像团圆媳妇婆婆没有觉着打媳妇有什么不妥,也许她也是打过来的,要不怎么有那句话“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呢。打伤了,打病了,找来跳大神的跳跳大神,花五十吊钱给云游真人来医一医,破一破。这还舍得。自己手闹了事,三吊钱的红花都不舍得买。你能说婆婆是大恶之人吗?生活在她们看来就该这样,没有什么不对。打伤了,医。医好了,再打。可怜小团圆媳妇直到被活活地折磨死!婆婆没有觉着有什么不妥。让人觉着又可怜又可气又可恨又可悲。
“他们的父母生他们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就是希望他们吃饱穿暖,但他们吃不饱穿不暖,逆来了顺受了,顺来的事却一辈子都没有!”萧红的这句话反应了封建社会所有苦难人的生活。勾略出了穷人凄凉麻疲了的心里。
另外一个人物就是冯歪嘴。
冯歪嘴那冰冷的小磨坊。冯歪嘴的女人,那些八卦,善良,邪恶,麻木的邻居。王大姑娘一死,大家都觉着冯歪嘴算完了,扔下来两个孩子,一个四岁,一个刚生下来。可是冯歪嘴自己,并不像旁观者眼里那样绝望。他看见两个孩子反而镇定下来。他觉着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
于是他照样活在这个世界上,照样负起那份责。冯歪嘴的小儿子,在别人眼里非死不可,这孩子却一直不死……他看着孩子一天长大,小的都会笑了。
这是一个正能量的人物。
在这个悲惨的家庭里,冯歪嘴子看着别人怎样做,他也要怎样做。不管他自己有没有这样的能力,他要负起养活孩子的责任。所有的苦难都没有压倒他,反而他看到了希望。
从小我们就背“人之初,性本善。”可是又有一句话说“学好三年,学坏三天。”孔子喜欢把人性分成两种“善”和“恶”。可我觉得人性有三种,而且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游离在善与恶之间。是善是恶取决于社会和环境。就像书里的人物,你说他们恶,可他们也是可怜人。你说他们善,但又有那么丑陋的人性。
“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到寒凉就在他们身上,他们想退去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
—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