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读后感1300字
在寒夜中前行的人
—读《寒夜》有感
这是我读巴金先生的《家》之外的第二部小说。读完后带给我的第一直观感受就是,小人物也可以观大世界。
书中的人物只有几人,汪文宣,曾树生,汪母,小宣,钟老,赵主任和伯清。它没有《红楼梦》中纷繁多杂的人物关系,也没有《三国演义》中宏大而壮观的场面活动,仅仅用了几个人就演绎了一段历史的沧桑变化。
其中具体内容我就不用过多的笔墨来跟大家介绍了,过多的介绍也只能浅薄的了解书中的大体内容,只有通过读巴老的文本才可以深刻的了解他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人物如何刻画?小说的主人公是汪文宣和曾树生这对夫妻,这是一对儿让人深深惋惜的苦鸳鸯。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曾树生。可能有人会觉得她有一点儿不守妇道,有一点儿狠心,在丈夫如此艰难的时候却选择离他而去,但是我想说如果我是她,我可能还没有她做的好。曾树生是一个有理想,有热情的新青年的女性形象。她受了高等教育,对事情有她自己的看法,不安现状,想要和丈夫一起拼搏事业。但是她前面有重重困难,丈夫的病况,婆婆的憎恶,儿子的疏远,还有爱慕者的诱惑,这一切的一切都正带着她远离原本的生活。有人会说,只要两个人相亲相爱任何困难都会度过。但是爱情是爱情,面包是面包啊,没有面包的爱情只能两败俱伤。她很爱她的丈夫,“嫁”给汪文宣14年,结果只换来了婆婆一次又一次的侮辱。“你不过只是我儿子的姘头而已。”赵主任三番五次的告诉她战况的紧急,希望她能去兰州,每次曾树生都动摇了,甚至有几次都答应了赵主任,但是她一回家这种念头就又化为灰烬了,她想和丈夫好好的在一起,什么兰州,她才不要去。但是一个人思想的高度是人永远无法囚禁的,她是曾树生,她是一个年轻漂亮,活力无限,思想开放的女性。无论她怎样告诉自己要和文宣一起好好生活都是不可能的。她受够了婆婆无止境的讽刺,受够了丈夫的“老好人”,受够了家里的死气沉沉。她的出走是必然的。
这部小说里,我最喜欢的就是曾树生。她让我想到了我自己的人生,也应该像曾树生那样活。对于家庭全心全意,对于事业不甘落后,对于生活也要精彩纷呈。丈夫得了肺病,她没有一点儿嫌弃,在离开重庆的那一天,她还深深亲吻了丈夫。每当家庭生活拮据的时候,她不仅能乐观面对,也总能解决。小宣的学费都她在想办法,就算跟汪文宣“离婚”了,仍然每个月给家里汇钱。她对家庭的那种责任感是现代女性所应该拥有的。在古代女性只是男性的一种附属品,但是曾树生,她打破了这种不合理的关系,她受过高等教育,她有稳定的工作,从没有想过要依靠自己的丈夫。每天上班前都要好好打扮自己一番,下班就喝喝咖啡,跳跳舞,本来她该拥有多么美好的生啊!但是时代的不幸,丈夫的病痛同时给她和汪文宣都带来了悲剧。他们的悲剧跟他们本身的思想性格有关,但归根结底还是社会的悲剧。一切不幸,贫穷,失业,疾病都与万恶的战争和黑暗的社会分不开。
小说中的所有人都是在寒夜中前行的人,有的人走过了寒夜,有的人却永远消失在了寒夜中,汪文宣终于在抗战胜利的热烈欢呼中死去,曾树生在从兰州回到了重庆,汪母带着小宣回到了老家昆明。这个结局既是悲剧但又是美好的。巴老的这个结局我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