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读后感700字
伪装成短篇小说的长篇小说。看起来各章毫不相干?其实是因为你没有明晰这本书的主题。
当初第一次读伊坂幸太郎的作品,是《余生皆假期》,那时还在不时读读东野的小说,对比下来就是:……get不到重点呀。又淡又暖,主角们跳脱的很,不怎么靠谱……
这本《孩子们》的封面我没有去注意,看完最后一章才始知这是谜底的一部分。现在再看,无端生出许多感慨——在晴天,还是年轻人的人,和牵着导盲犬的另一个年轻人。相对的那一刻谈笑自若,你我如此平静,却不知这终将成为岁月里珍贵的回忆。请你仔细回想:我们现在拥有的,和十年前我们拥有的;现在和你谈笑的人,和十年前陪在你身边的人。时光偷走了很多感情,也让许多人走失在岁月里。
叙事手法很有趣,多个主角,多人角度,时间线也被打乱,但最终会发现真正的主角是那个从来没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的人。他从二十到三十,那么多朋友看着他成长呀,虽然十年的光阴,前后两相蹉跎已物是人非。到了结尾,我终于抓住了全书的时间线,才知道这其实是个讲述成长的故事。
没有复杂的诡计,没有苦大仇深的剧情,没有正邪的严厉批判和探讨,又暖又温吞,像阳光下缓缓睡着的水潭。伊坂幸太郎的确很“正能量”,在他笔下的每个角色身上都看不到深不见底的黑暗,因为他们总有抓住希望的机会。说是“奇迹”也好,偏就把奇迹给你,让你知道事情并没有那么糟。这鸡汤灌的自然而然,毫不造作,正是“深深的话我们浅浅地说,长长的路我们慢慢地走”。
那个盲眼的年轻人说:
“虽然这一小段时光根本轮不上垂于青史,但对我来说,这确实是一段很特别的时光。我真希望这份特别能够长久地继续下去。这是不是有点太天真了呢?”
我不知你最终去了哪里,但希望你的天真常伴你。
小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