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谋天下刘伯温》读后感900字
至此,刘伯温一共出仕四次,算起来,除了第三次是被罢官,这一次是刘伯温第三次辞官。
刘伯温第四次出仕最冤枉,明明剿贼有功,也没有得罪任何人,偏偏被人穿小鞋,官降了,权没了。
如果要让刘伯温对自己在元朝的四次当官经历做一个总结,他应该会有这么一句:漠视官场规则,不愿改变自己的原则,只能被官场淘汰。
算了,元朝的官不干了,回家好好闭门读书,休养生息。
转眼到了至正二十年(1360年),刘伯温刚好五十岁。
五十岁了,一眨眼五十岁了,半截身子都入了土,仍然一无所成,此时刘伯温的心情,只能用赵本山小品里的那句台词来形容:“悲哀,实在是悲哀。”
五十年的人生就这么一晃而过,除了前二十年读书求学,后三十年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恶性循环——当官,辞官,再当官,再辞官,再一次当官,再一次辞官。
很好玩吗?很不好玩。有意思吗?很没意思。五十而知天命,是时候该清醒了。为了一个昏君当道、奸佞当权、不辨黑白、不重用人才的朝廷,一次又一次想要去为它匡扶社稷,自己却落得如此下场,真的值得吗?
刘伯温开始真正沉淀下来,思考总结自己的前半生,最终得到的感悟是:白白浪费二十几年,一夜回到解放前。这是怎样的人生啊!
二十几年,对于一个胸无大志的人而言,混一天是一天,眨眼即过,然而对于一个满腹韬略不得施展的人而言,却是实实在在的虚度和煎熬。二十几年来,刘伯温郁郁不得志,相当忧愤。
人生“三立”到目前为止,只立了德,没用。立功没办法了,那就凑合着先立言吧。
于是在第三度辞官后隐居青田的日子里,刘伯温满怀苦闷写下了《郁离子》一书,取“后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之意。
当他放下笔的那一刻,他终于放下了心中的执念:大元就要完了,再也没必要保它了,由它去吧。立功什么的也见鬼去吧!放下执念即是放过自己。
立功很遥远,立言永流传。
他做到了。此书传世七百年至今,仍然在不断翻印、重印,并且被翻译成多国文字行销海外。
此书的意义,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不仅是一部文学经典,更是刘伯温治国安民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明朝建立后,刘伯温进献的很多治国之策,大抵未超出此书思想范围。
此书著成后不久,出乎意料的是,他的立功事业即将开始,他的人生轨迹即将发生彻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