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也曾是一位慢读者,如今已成为书评人,每月为近60本书撰写书评,而且阅读体验变得轻松愉快。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包里放着一本书,想要随时阅读,却发现始终未动。于是,什么时候都能读就成了什么时候都不读。这本书就将帮助你改变阅读理念,制订阅读计划,彻底走出阅读速度慢的窘境。书中阐述的阅读术,与“眼动训练”“快读翻页”等完全不同,而是从阅读理念出发,改变阅读习惯。
「快速阅读术」读书笔记2500字 第(1)篇
前几天读一篇文章提到钱钟书先生,众所周知的钱先生博览群书,许多书籍的内容能够整段整段的背诵出来。
而我们大多数人的体会却是:很多书,我们读得再仔细,读完把书一合上,很多细节是想不起来的。或者过了一周,再想这本书的内容,竟然能够想起的不过一两个场景或者一两句话而已。
后来看到日本一位书评人印南敦史说,对于一本书他只需花20-30分钟阅读,然后花60分钟撰写书评。他说阅读一本书,并不在于“复制100%”的原文,而在于“邂逅1%”的收获。读一本书只为遇见一行文字。所以这样一来阅读是不是就感受轻松多了?
持有这个观点的书评人有多厉害呢?他曾经是一个慢读者,从1页读5分钟到一年读700本书。是日本专业的书评人,每月要为将近60本书撰写书评。这些数据是不是很惊人?那他是怎么样做到的呢?
写印南敦史写了一本叫做《快速阅读术》的书专门来介绍自己的速读方法。很值得想要提高速读能力的我们学习。
在《快速阅读术》一书中作者把自己的快速阅读方法称为流水式阅读。简单的说就是读书要像流水一样从心里流过,而无需花费太多时间通读细读。因为无论怎样的通读细读,一本书能够让我们记住的往往只是一两句话,一两行字。既然如此,我们只要确定关键字句,去书中搜索它们即可,就偈作者说的:“只要流过便有意义”。
在介绍流水式阅读的技巧之前,作者首先提到一个阅读习惯的问题。我们难以实现快速阅读,很可能是因为我们的阅读习惯不好。比如阅读的时候读到重点字句我们喜欢在书上画线。但实际上线画过之后,我们几乎不会再重复阅读,所以这并没有实际意义。所以在这里作者提倡一种阅读方法叫呼吸式阅读,用以解决我们一些不良阅读习惯,并保证在阅读的同时对一些关键词,核心内容记忆深刻。呼吸式阅读,就是把吸气比作读,把呼气比作写,记笔记,摘录重点字句。做到边读边写,这样对于书的内容是不是很容易记住了?
这里可以用四句话来总结呼吸式阅读的方法步骤,一行采集;一行精华;一行评论,最后是自我评定读书足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出《快速阅读术》这本书来详细学习。
好,在学会呼吸式阅读之后,便可以熟练运用它从而提高我们的阅读速度了。怎么来提高呢?作者详细跟我们介绍了流水式阅读的技巧步骤。
提高阅读速度的重点在于,在掌握呼吸式阅读之后,如何运用它,做到真正的流水式阅读。
流水式阅读实际学习和操作起来都非常的简单,只要我们用心,很快就能掌握这种方便快捷的速读方法。我们可以用只读小标题的跳读的方式来快速获取书中核心内容。阅读一本书的序言和目录。并据此确定定义该书核心内容的关键词。接下来我们只需在“一目十行”的阅读当中去搜索关键词。
通过序言和目录,我们可以确定书的重点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书的结构框架,并因此而确定我们阅读的顺序和阅读的重点章节。从而更好的控制阅读速度与时间。
看到这里是不是恍然大悟,原来读书是要先读序言和目录的!以前我们读书是从来不读序言和目录的,而是迫不急待的直接翻过这两部分,进入书的正文。所以从现在开始改掉这种错误的阅读习惯吧。
需要再次提醒的是阅读的同时不要忘记前面提到的呼吸式阅读的方法,边读边写,摘录重点内容,写下读后感、评论。
当我们能够熟练的运用流水式阅读之后,我们的速读能力自然会慢慢提高。就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来读更多的书籍了。
所以在这本书里作者还专门为大家介绍了实现多读的方法。比如制订阅读计划。以一周为大单位,提前做好下一周的阅读计划,包括每天需要阅读的书籍。并且坚持做到当天的书当天必须读完。今日事今日毕嘛。
在《快速阅读术》一书里作者还介绍了选择书籍的技巧,书籍的获取渠道,整理书籍的方法,都非常的实用,值得我们借鉴并运用到实际阅读当中。
这本书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一种简单有效的速读方法:流水式阅读。正如作者说的,阅读一本书,我们只需要找到那“一行精华”并为已所用。而掌握了《快速阅读术》这本书的精华——流水式阅读,我们便完全可以轻松的将自己的阅读能力提升到完全让人意想不到的高度。甚至同样也可以象作者一样,只需花20-30分钟的时间来阅读一本书。
「快速阅读术」读书笔记2500字 第(2)篇
书中介绍了快速阅读的原则、方法、技巧以及作者对于阅读的思考,核心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学会取舍。
在物质及知识匮乏或者难以获得的年代,人类通过占有一切可获得的资源来满足自己的安全感。我曾经听一个伯伯讲过一个故事,他小的时候,家里的镇子上只有一家又小又破的书店,于是那个伯伯每天放学都去书店里看书。由于书店并不大,从经史文哲到如何成为一个木匠,他翻遍了每一本书的每一页,很多书他都看了好多遍,内容熟悉得几乎可以背诵下来。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恐怕现在无论多爱读书,这个伯伯再也没法做到这一点。想要事无巨细的读完能够找到的每一本书的每一页,恐怕一辈子的时间都不够了。贫乏的年代我们可以不分肥瘦的汲取营养,但是物质极大丰富的年代我们若还是如此,就只能把自己撑死或者累死。
懂得取舍,读书如此,生活也是如此。
选择喜欢的类型是取舍,在喜欢的类型里选择特定的一本来读是取舍,读特定的一本书时选择最后能记住的也是取舍。我之前读书总是难免贪心,发现一本好书就恨不得能够弄懂里面的每一个字,生怕漏掉了任何重要信息,因而常常在某处卡较长的时间,抑或是读到不懂之处、无法认同之处就心烦意乱,产生自我怀疑。结果常常是弃书,读不下去就不读了——一个想要拥有全部的人,到最后往往一无所有。
前段时间我读Ray Dalio的《原则》这本书便是如此。书中很多观点令我惊喜,比如他说
“靠水晶球谋生的人注定吃碎在地上的玻璃”,最重要的事情并不是预知未来,而是知道在每一个时间点如何针对可获得信息做出合理的回应。明智的人在经历各种沉浮时都始终盯紧稳健的基本面;而轻浮的人跟着感觉走做出情绪化的反应,对于热门的东西一拥而上,不热的时候又马上放弃。自然总是会走向整体的最优化,而不是个体的最优化,但多数人只是根据事物对自身的影响判断好坏。
此类的观点,每每读到便都让我产生强烈共鸣,使我兴奋不已。然而,伴随着醍醐灌顶的兴奋感而来的,还有焦虑感——一种害怕错过,想要全部拥有的焦虑。Ray Dario是个极为理性的人,一个能为自己生活工作编纂出厚达上千页的原则并按其执行的人,而我则是一个较为感性,容易被情绪左右的人,这也是我当初想要读这本书的原因——想要平衡自己的性格。正是如此,书中的某些原则让我深感难以把握,部分章节哪怕能够读懂表面意思,也未曾入脑,有些观点枯燥无味,让我兴趣寥寥。
可是,占有欲、愧疚感让我不肯舍弃这类段落篇章:我再努力一点多看一会儿就读懂了,这么优秀的作者写的东西如果觉得索然无味的地方一定是我的打开方式不对,如果我不把这里弄明白就太浪费这么一本好书了啊……诸如此类带着强迫症的想法或许源于我学生时代阅读教科书时养成的思维局限——漏了知识点是要扣分的哦。这种自我强迫不仅极大的影响了我的阅读速度,也增添许多无谓的心里压力,削弱了阅读的乐趣。
作者的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作者说读书的意义不在于“复制100%”的原文,而在于“邂逅1%”的收获,鼓励大家用”流水式阅读“去体验读书的乐趣。我喜欢”邂逅“二字,这是一种不期而遇的惊喜,也是一种不再强求的美丽。作者很看重读书时的愉悦感,他认为读书应该是快乐的,作者时常回想他在13岁时读书的心境——有些迫不及待又有些兴奋不已地翻动着书页,沉醉于其中。多年之后,作者希望自己依旧能以13岁时的心境去读书。
是啊,读一本书哪怕能“邂逅1%“的收获就已经足够,基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成长经历,100%理解别人的思想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读书的主角应该是读者而非作者,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并不会因为这个哈姆雷特和莎士比亚的不是一模一样就减低丝毫的魅力。 在每本书去邂逅自己的哈姆雷特,学会宽容自己的不理解不赞同和无法把握才不至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佛经云: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