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未婚夫彼得罗一家人的帮助下,出版了首本小说,享受着成功的喜悦,而留在那不勒斯的莉拉却身陷贫困而卑贱的工厂生活。 “我”像个骑士一样,再度介入莉拉的生活,并动用丈夫一家人的关系,让莉拉和恩佐的生活有了转机——他们成了那不勒斯地区最早学习、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人,他们顽强、坚韧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开始积累了巨大的财富。我和莉拉之间再次胜负难辨。婚后的“我”开始面临自己的创作危机,而平静的、中产阶级式的婚姻也令“我”疲惫不堪。对社会变革颇为冷淡的彼得罗希望“我”放弃作家的身份,而“我” 在扮演“母亲”、“妻子”这些角色时,总是避免不了内心的分裂、紧张……
「离开的,留下的」读书笔记2500字
《失踪的孩子》是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四部,讲述了埃莱娜和莉拉的壮年和老年。相比于前三本(包括《离开的,留下的》),在这一本书里。故事似乎更加跌宕起伏,两个姑娘终于又重新靠在一起,互相扶持,对抗暴力与不公。但是,界限最终还是消失了。
01 故事里的“我”
一直到蒂娜消失之前,费兰特的文字应该让很多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感受到,这也是“我”的故事,“我”的部分情感与经历在这本书里会得到充分的体现。不论是埃莱娜对逃离出生地的渴望、她内心的自卑、对莉拉的爱与嫉妒,甚至是她对尼诺的不可控制的情感。此外,还有莉拉的勇敢,她内心身处不可明说的力量,都给予读者渴望靠近的感觉。
于我而言,更神奇的是,埃莱娜婚姻之后的经历,就好像在看一场慢电影,好像这个姑娘把我以后可能会经历的一部分,都事先预演出来。费兰特完整地呈现了自己的六十年。埃莱娜在书中的经历,婚姻、生育、绝望、无可求助,或许是许多已婚女性的共鸣。那一瞬间脑海中我把自己也拉到了60岁,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我也会活到60岁,会结婚,会有小孩。现在的25岁的我经历的一切,都是60岁的我可能会回顾的故事,这也使得我此时此刻的感受与经历,瞬时变得仓促、渺小却又带着无可奈何的必然。痛苦、努力,亦或是遭受打击想放弃的某时某刻,亦或是看不到自己的某时某刻,都是我60岁整个生命线的一个小小点。
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奇特的感觉,我在此处,但我又不在此处。费兰特用对自己一生的回顾,来让我真切地经历了一生。
但是,在蒂娜消失之后的文字里,这种感觉消失了。我又只是作为一个读者在看一个故事,为莉拉、恩佐难过或者对埃莱娜觉得不满。
02 一个人的罗生门
从第一本书开始,莉拉的角色设定就比埃莱娜要讨喜得多。埃莱娜在书里,描绘了很多内心深处的自卑、不安、甚至是阴暗的小心思。但是,“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回忆过去”,这是埃莱娜一个人的罗生门。
我开始想,或许,每个人都需要以某种方式,回顾自己的一生。蕾秋·乔伊斯所著的《一个人的朝圣》,其实归根到底,就是一个老人回顾自己一生的故事。只是那不勒斯四部曲,是费兰特习惯的书写的方式,而《朝圣》里的主人公,则是一个老人选择用旅途的方式,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或者又如《阿甘正传》里,不停奔跑的阿甘。无论是写作,或者是奔跑,或者是去走很长、很长、很长的一段路,也都只是为了再次去审视自我的一生吧。
03 关于知识的功用
在大多数时候,在大多数地方,“读书无用论”已经站不住脚跟了,相反的,读书甚至受到了过度的吹捧。小时候,莉拉和埃莱娜读了《小妇人》,从此扎根了文学的梦;埃莱娜读书读的很苦,借着读书去了比萨,并得以离开那不勒斯;埃莱娜不仅从书本上学,她还从加里尼西亚老师、从弗朗科、从阿黛尔等形形色色的人物上学。然而,她也在书中不止一次地提到,这些人生命中的有些东西,是她永远也学不会的。而书的最后,文字的力量也显得那么微薄,甚至有评论认为“莉拉和埃莱娜共同书写出来的文字的失败,宣告了莉拉童年的完全结束”。
埃莱娜在书中提到了多次她永远无法学会的那些处事与坦然,或许作者本身也认为,读书,即使有用,也是有限的。基因、环境、家庭,这些东西的组合,或许就叫命运。
04 关于命运
即使读书的作用有限,埃莱娜还是借着读书,争取到了社会地位、荣誉、财富,还有选择生活的自由。但是莉拉却是一个囚徒。自莉拉的父亲将其丢出窗外反对她继续读书时,莉拉的悲剧性就存在了。莉拉体内有一种力量,使她永远无法安于某一种生活。莉拉结婚、家暴、怀孕、流产、遇到尼诺、遇到恩佐、香肠厂打工、计算机,最后甚至遭遇了女儿的走失。对于命运,我们永远无法言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一些不幸的事,总是会循环往复的发生,比如莉拉。
一个人永远在寻找心灵平静的路上,如果无法平静,如果没有被生活完全抽走勇气与灵魂,那他/她就永远不会停止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