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和六便士》的情节以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为基础,主人公原是位证券经纪人,人到中年后突然响应内心的呼唤,舍弃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人一起生活,获得灵感,创作出许多艺术杰作。毛姆在小说中深入探讨了生活和艺术两者的矛盾和相互作用。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2500字 第(1)篇
知道这本书的人估计都知道这句话: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光。这本书还有另外一个评价:一部写与万千文艺少年的梦想之书。
抓起原著看起来才发现,其实这毛姆的这本书并不只是纯粹的讲了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故事!
从一开始斯朱兰太太的做派,还有那些文人骚客,让作者直呼“那时的我还不懂人性的矛盾,不知真情掺杂几多造作,高尚掺杂几分卑鄙,邪恶蕴含几多良善”不得不说人性从来没发生过多大的改变;斯朱兰太太从斯朱兰离开就没有真正的关心过自己丈夫,她在意的只是旁人的看法;所以她一直以为丈夫是跟小三跑了;这点在后面,斯朱兰死后成名她接受美国作家的采访就知道,这也令作者极为可惜;但是倒是挺佩服她这个人的,特别是得知丈夫居然是为了梦想抛家弃子后,她居然如此理智地明白,自己争不回这个丈夫,自己争不过男人心中的理想。还有之后的生活,她一直过得从容淡定;这就是女人的现实吧,无论如何,生活得继续!她就一直作为一个对比出现在小说中,幸福温馨的家庭,对家庭,对生活的责任。
还有布蓝琪,这是一个奉行爱情至上的女人。从她被一个罗马贵族的长子赶到街上自杀,被德克救了,到最后被斯朱兰抛弃而自杀。她是让人可悲的!人总是自由地拥有爱情,大部分人一辈子都不会有罢。在这一段最恐怖的就是斯朱兰那句话,女人能原谅男人对她的所有伤害,却不会原谅男人为她所做的牺牲。在这一章中对两性之间的剖析十分尖锐,我不敢说它具有多么普世的正确,但是至少这里看来是这样的。
估计所有的人都喜欢德克吧,这个长着一张惹人嘲笑的脸的人,还如此热情地对待每一个人,尽管大多数人都爱嘲笑他。我想如果抛弃他对美的执着以及独特的眼光,这样的人生活中很多,也很讨人喜。这大概代表着生活中的大多数吧。我很记得他说过,对待怀才的人,我们要更多的容忍,他们内心更受煎熬。我很敬佩他;敬佩他的眼光,敬佩他对美的追求,也敬佩他的良善,尽管这让他失去了爱人。他心中对美的定义,对美的追求是那么敬畏,以致他无条件地原谅斯朱兰,看到的那幅画竟然会让他无比的颤动。到最后,他的离开,是那么让人惋惜!
斯朱兰是最具争议的人了。这个少话的人,让人琢磨不透。他有令人羡慕的家庭,有着过得去的事业;却在一天无端端放弃了一切,去巴黎学画画,学画过程还从不在乎任何人的看法,以致所有的技巧都得自己琢磨。他是真正的不在乎别人的看法,画过的画从不出售,生活就如乞丐般。在前文的他,我对他仅仅以为这是个真正为梦想敢舍弃一切的人,是作者所塑造的一个与现实剥离的人。中间,他破坏了德克的家庭,仅仅因为自己无法克服肉欲,他恨肉欲,时不时来妨碍他做自己喜欢的事,这个从不在乎一切的人,认为爱是人性弱点的人唯一的弱点是肉欲,难道这说明人类族群终极任务就是为了繁衍生息?一个精神如此崇高的人,最强大的反噬。他说可笑的女人,以为男人只有爱情,以为爱情是一切。听起来会是那么坚定的真理。在破坏了德克家庭的那一章,他与作者的那番对话就像一个为了梦想发狂的人发出的巨大的吼叫!作者对这样的人性剖析也去到了极点。而在大溪地的生活却让人疑惑,他是不是像这个现实妥协了?他跟爱塔结婚居然仅仅因为她从不烦他,他热爱大溪地,那里就好像他的故乡。我想他应该是受到作者的启发吧,因为最后一次他们聊天时谈到一座岛屿时,他的眼神亮了。最后他来到岛上,他的改变,我以为是这个黄昏下追梦人弯曲的脊梁终于撑不住了。可是他真实的目的只是为了让他的模特生活在他眼皮底下。后来他染上了麻风病,死亡的临近居然驱使他再次发狂,那片天地因为他或许因为那张临死释放了心中恶魔的画,而释放的死寂,令人动容!那熊熊燃烧的烈火燃尽了他一生的追求,他的结局是美好的。我对这个毫无底线,毫无道德立场的人没有一丝好感,但是他最后完成自己的那一刻却让我感觉他是圆满的。这个道德,人性,现实,理想完全剥离的人,真的让人惊叹。
哈哈,反正读完之后,只有嘘唏不已,只有无尽的感想,并没有激励梦想的感觉!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2500字 第(2)篇
《寻梦环游记》与《月亮与六便士》之间的双标?
最近实在是有点片荒的感觉,没有什么好电影看,约着朋友看了朋友觉得不错的《寻梦环游记》。
一如美国量产的动画片,实际上倒也并没有那么多的新意,虽然确实是一部拍的不错的影片。当然我也不会过多的点评这样的电影,因为几乎是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情节,一个单纯亲情与梦想的故事。
可是,作为一个热衷于分析反派人物的我来说,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点,同时也找到了与此可以说是故事完全相反的小说。
歌神为了自己的梦想(即使是为了名利),埃克托为了自己的梦想,舍弃所拥有的一切,这不由地让我想到了另一部已经被称为经典的作品,同样大为称道的《月亮与六便士》。
如果说《寻梦环游记》是在说,我们身边爱我们和我们所爱的一切才是最重要的,有种为了家庭与爱可以舍弃梦想的劝诫。
那么我们称赞《月亮与六便士》又是出于什么缘故?
不管我们承认与否,这都是双标。那么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到底在哪?
1、纯粹
《月亮与六便士》之所以能够更加的彻底决绝,是因为思特里克兰更加的纯粹,纯粹到完全无所顾忌,甚至冷漠到了极点。斯特里克兰不需要朋友,也不需要什么爱情,更不需要家庭,他只是想画画。
这种纯粹绝对是《寻梦环游记》中维克托无法达到的境界,维克托当初为了歌手的梦想离开自己的妻女,但是最终还是无法割舍自己心中的思念之情,死后更是无法忘怀。
这两者之间就是纯粹与否的差别,如果维克托没有被歌神毒杀,那么他回到家中过着和和美美的日子,老婆孩子热炕头,那么他绝不可能与斯特里克兰一样成为一个那么纯粹的艺术家,一个画家,一个歌手。
毛姆的笔力毕竟是锋利,丝毫没有一点的留恋,只是义无反顾的追寻。《寻梦环游记》是给我们普通人看的电影,但是《月亮与六便士》才是真的成人童话,因为极少人能够做到如此纯粹。
2、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
康德的有一句著名的话: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这句话在我国已经是广为流传的名言。
而《月亮与六便士》的名句同样著名:人们在仰望月亮时常常忘了脚下的六便士。那么,在斯特里克兰心中的“月亮”无疑是画画,那他“脚下的六便士”是不是包括他所抛弃的妻儿?
为了理想,他选择放弃,从此也就放弃了道德对他的约束与评价。这是和《寻梦环游记》截然相反的表达,埃克托抛弃自己妻女追寻梦想,心中充满了愧疚,在死后都乞求妻女的谅解。
那到底是选择梦想还是现实?
3、被人遗忘真的那么重要吗?
《寻梦环游记》的一个剧情设置就是死后之人,如果没有活着的人纪念,那就最后只能默默地灰飞烟灭。埃克托在全片中的焦虑皆来自于此。
可是,被人遗忘与铭记真的那么重要吗?
《月亮与六便士》却又是完全不同的反馈,斯特里克兰完全不在乎生前死后是否被人遗忘或者铭记,他的画作都没有留下几幅,他只是想画下自己所想画的,最后一把火付之一炬。
死后即便是坟墓与骨灰都与待在其中的人没有任何关系了,遗忘也只是时间问题,何不潇洒走一回?
如果让我选择,我觉得《月亮与六便士》的故事更加完美,虽然《寻梦环游记》更加贴近现实。因为我始终明白,你我皆平凡,或许就是不够真正的纯粹。既然选择就必须风雨兼程,义无反顾,正如古人所言:虽千万人吾往矣。
即便是我们偶尔抬头看见月亮,但是仍然会因为脚下踩到六便士的清脆响声而低头弯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