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葛优、巩俐主演)」读书笔记2500字(2)篇

活着(葛优、巩俐主演)

作者:余华

已改编成同名电影《活着》,由张艺谋导演执导,葛优、巩俐两大影帝影后主演,1994年,该片在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大奖、最佳男演员奖等奖项,并还荣获了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等奖项。《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本书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台湾《中国时报》十本好书奖(1994年),香港“博益”15本好书奖(1990年),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5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并入选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入选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余华本人则于2004年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活着(葛优、巩俐主演)」读书笔记2500字 第(1)篇

先锋文学:余华 |《活着》

2017-01-14 阿森仁 关于书的一切

余华( 1960年4月- )

著名低产作家

总共发布5本长篇小说

本本畅销

祖籍山东,生于杭州

中学毕业后,当过牙医

5年后弃医从文

在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

1993年《活着》出版

后被张艺谋拍成电影

余华这个人

事实上每个人都不喜欢被贴标签,但是私心为图方便,本文我给余华先生贴了两个标签:“低产”、“先锋文学”。

“低产”

首先低产不带有贬义,像美国作家塞林格就凭一本《麦田里的守望者》打天下,余华低产,但是精品多。我们来研究一下他出作品的时间:

1991年,《在细雨中呼喊》

1993年,《活着》

1998年,《许三观卖血记》

2008年,《兄弟》

2013年,《第七天》 (数据源自Baidu)

平均每隔4年半会推出一部作品,所以我预测余华的下一部作品会在今年年末推出。还有一个很明显的变化:余华作品在豆瓣的评分越来越低了,从9以上的评分,到《第七天》只有6.8分。是我们读不懂余华,还是余华退步了?嗯,这是个问题。

“先锋文学”

我用 Google 搜的先锋文学,发现国外没有这个称呼。看来这是国人给国内作家安得名号——先锋文学,其中核心是根据“不断创新”的原则,打破公认的规范和传统,不断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引进被忽略的、遭禁忌题材。这是一种进步。

先锋文学代表人物有马原、莫言、苏童、格非和余华这些作家,原来莫言大哥还是先锋流派的。但不管如何,这些名单里的作家都有好作品,从而使得中国文学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没有出现断层。

《活着》这本书

我读活着是在高二一个晚上,躺在床上把书看完了。无论如何,翻开书的时候我怎么都想不到这个悲剧会这么悲伤,造成的震撼太大,以至于后来看电影的时候压根就看不下去(即使是葛大爷主演)。它讲的是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之后发生了一连串荒诞、可笑的悲剧。

大时代背景

“我”在穷困之中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

这里经历了几个时代,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时期等。试问有多少人在这样一个大时代背景下经历大起大落还能很好的活着?活着已经如此艰难了,还说什么生活呢。

死亡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中国人对死亡这个话题是很避讳的,不信你去跟老一辈亦或父母辈谈论,大多数家庭都是避免谈这个话题。而上文提到的先锋文学就是勇于对传统进行突破。

《活着》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面对死亡过程的可能的态度。活着本身很艰难,延续生命就得艰难的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小说运用象征的手法,就是用死亡象征着活着。可能很少有人会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而白发人将黑发人一一送走的事情可能只能在小说中可以看到。艺术的真实会让人相信世间不但有过活生生的福贵,而且将来还会有很多。

苦难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余华家把重复发生的死亡事件镶嵌在日常琐碎的生活里,放大了“苦难”的广度和深度,使渺小而软弱的人物面对巨大的“苦难”形成的力量悬殊,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命运感。

在一个大时代背景下,有些东西我们都知道,时代转型,上个世纪全世界人都过得不容易,在短短的几十年间,我们经历了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余华在《活着》有个很强大的文学功底就是,他可以很好的把每个不同时代背景融入到故事里,而这个故事显得不冗长。不信你读读其他作家的书,回头再翻翻活着,活着才十二万字呢。

倘只读书,便成书橱。

「活着(葛优、巩俐主演)」读书笔记2500字 第(2)篇

第一次看《活着》是在火车上,那天夜里我边看边哭,无论怎样眼泪就是止不住,特别是在描写有庆、凤霞、家珍、苦根的离去的时候让人感到万分的心酸,福贵经历过那么多事也总结了一句话:活着就好,要好好的活。看过张艺谋导演翻拍的《活着》结局是家珍、苦根和福贵还在活着而且结局是每个人都带着笑脸。文学老师说是因为活着这部小说结局太悲,不符合国人的观念,中国人总是希望又一个美好的结局。福贵从一个阔家少爷一夜变成一贫如洗的贫民,吃喝嫖赌四样占全,毒打怀孕的妻子家珍更是让人憎恶至极,但是当他落魄的回到家里时家珍依旧温柔对待丈夫福贵,家珍是一个温柔善良体贴的好妻子,或许在我们看来她简直是有点傻了,但是家珍愿意给他机会,他也愿意痛改前非,两个人重新走到一起,虽没有富贵相伴,但是陪伴身边的人是彼此就已甚好。钱没了可以再赚,可是人错过了就是一辈子。我特别特别喜欢有庆,感觉他是一个非常可爱懂事的小男孩,跑着上学校,回家时争分夺秒跑回来给他的羊割草。好像这个孩子一直生活在跑的状态,为了让妈妈少点辛苦给他做鞋子,光着脚丫跑去学校,到了学校在穿鞋子,冬天寒风凛冽,大雪纷飞,就算是穿着鞋子脚也是冰凉的更何况光着脚呀,宁愿自己不读书也不愿把姐姐送人,为了小羊日复一日割草,为了救人,跑着去医院,多么可爱又多么善良的傻小孩啊。万分的心疼,就这样一个小生命在医生的无情中永远的闭上了眼睛,当医生的难道不知道抽血过多的影响吗?难道不知道他还只是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吗?不,这些医生都知道的,但医生更知道的是她们救得是“县长的夫人”那个时代世态是有多炎凉啊,为有庆打抱不平,为医生丑陋的行为感到愤怒。这不仅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次经历,陪姥姥一起去医院看病,整个过程一个年轻的女医生没有一句好话,一张脸的表情感觉就像是我们欠了她几百万,你也就只敢对老年人发发脾气,有本事去冲年轻人给脸色啊,有些医生穿着白大褂不干该干的事,提前下班,看病的找不到医生,办公室锁着门,一遍遍的打电话,一遍遍的说一会就到,这要是急诊,又该怎么处理呢?当然,我这仅仅是指那些小部分没有道德底线的医生,大部分医生还是很负责任细心也很耐心的对待病人。凤霞是个可怜的姑娘,高烧夺走了她的声音她的听力,但是为了不让爸妈担心,每天都是笑嘻嘻的,跟着福贵一起干活,帮妈妈做家里的事情,在看福贵家珍把凤霞送走的那段时,感觉到一个做母亲的不舍和一个做父亲的无奈,当福贵背着凤霞往回跑,说再穷也不把凤霞送人时,眼泪哗哗的往下流,这就是父母的的爱,和我们十指连心。我以为凤霞遇到二喜就好了,终于有了一个好的归宿,但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凤霞竟然出了事情,当医生问二喜是要大的还是要小的,二喜毫不犹豫的说救救凤霞,患难见真情,这份爱情不知感动了多少人。苦根跟着爸爸生活,但是爸爸也因为事故离去,仅剩下福贵和苦根,这时的福贵已经显得格外憔悴,但是因为苦根,他清楚的知道要好好的活着,苦根是个可爱的孩子和有庆一样懂事,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可爱的生命也被夺走,福贵不相信,也不敢相信。他经历了太多白发人送黑发人,一次次的伤心已经疲倦,但是因为有了老牛相伴,他才再一次走出悲伤的世界,他经历了太多太多,如今已到晚年,时日不多,便知好好活着,好好过这剩下为数不多的日子。人的一生总要经历酸甜苦辣,就像是一颗秀逗糖先有了苦才会尝到甜。无论怎样,人的一生太短,不管怎样,都要好好的活着。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700023.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皮皮鲁和419宗罪》读后感

    这是一篇读后感400字作文,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常听身边的叔叔阿姨教育他们的孩子:“你要做一个知法守法的人。”我就纳闷,法是什么?以前,我…

    读后感 2022年10月23日
    49
  • 高中读《活着》读后感800字

    高中读《活着》读后感800字: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用这句诗词描述《活着》的主人公富贵再恰当不过了。曾经的大地主,门前车水马龙,不曾想庞大的家族被富贵一人断送。 周末看…

    读后感 2023年2月13日
    18
  • 观《焦裕禄》有感800字

    原谅我在这篇随笔上取了一个如此俗气的名字,但我在写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奉献”。奉献什么?奉献了健康、精力、生命,一切。 他是焦裕禄,只是一个普通的书记。他被调到一个被干旱困扰…

    读后感 2022年5月27日
    136
  • 读《名人传记》有感500字

    四月份我们的共读书目是《名人传记》,我怀着忐忑的心情翻开了这本书,中国的历史是一条长长的河,沿途的人们谱就了篇篇七彩的画卷。而在这漫长多彩的画卷中,书中精挑细选出了50位光芒闪耀的…

    读后感 2022年7月10日
    88
  • 《小男孩和榛果》读后感300字

    有舍才有得 ――《小男孩和榛果》读后感 里,给我买了一本《伊索寓言》,书中那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让我爱不释手,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更是给了我很多启示和警醒,让我深深迷上了它。 我特别喜…

    读后感 2022年6月30日
    231
  • 《王莽改制》读后感_900字

    《王莽改制》读后感900字 偶然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帖子,王莽是历史中最像穿越者的人,所以就抱着好奇的心理看完了这本书。从中我认识到了一个不同于其他历史读本的王莽,也从中发现王莽是不同…

    读后感 2022年9月7日
    247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