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非暴力沟通能够: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2500字 第(1)篇
《我思故我说》
源于峰哥说我暴力沟通,我表示不服,就去看了这本书。差不多看完的时候,他说,我发觉你最近变温柔了。对着天空大笑三秒钟,哈哈哈哈!(要是想变温柔,就去试试看)
书里有很多走心的评论,也有很多带有技巧性和总结性的书评。对此,我的几乎不搭边,我只想说几个故事。
故事(一)
同伴教育,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两年前,我也是刚刚开始接触这些陌生的理念。紧张、不安,不知道如何面对受众——那些和自己一样大的同龄人;不知道怎么展开那些敏感的话题,常常害羞得脸都红了。最难受的是,不知道如何在众目睽睽之下,大方,幽默的表达自己的看法,普及青春健康中那些敏感的教育知识。直到结束一场活动,整个人才可以放松下来。
我们面对的是刚刚踏进校门的大一新生,全校的新生教育活动一开始,我们就会考虑,如何利用“同龄人”这个身份来降低他们的排斥心理,取得同龄人之间的认同感以及避免采用说教的方法。
在培训中,我们会避免使用一些带有主观性的词汇,如“我认为,你这样是不对的,应该,不应该,不过,但是,然后”等等。
一场40——50分钟的讲座,我们会利用好每一分钟,来达到我们每一场讲座的目的,普及青春健康知识。而这些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对于讲师的要求是极高的,而这些讲师,只是大一届的师兄师姐。讲师和现场受众的互动是至关重要的,即分享,倾听,交流,反馈,再跟踪反馈。同伴教育的特色体现在语言交流和身份定位。特别是那些令人羞羞和脸红的话题,如果不用恰当的方式提出来,几乎会冷场。
慢慢的,你会发现,你一开口,她们的目光就会追随着你,你一开口说话,他们就可以断定,你这个人,向他们分享的想法到底值不值得他们接下来花40分钟来关注你。
很开心,经过无数场活动,我们将这种同伴理念的深深融入受众人群里,受益的不仅仅是那些和你一样的小伙伴,更最重要的是每一位讲师的成长,而我正是其中一员。
直到我这几天,我读到这本书——《非暴力沟通》,我发觉,我们当初接受的培训以及开展的一系类讲座,恰恰和书中的很多观点和做法有共通之处。
我想,如果我更早接触到这本书呢?会怎么样?我是否可以做得更好。
故事(二)
我见过邻居和她家孩子因为理发这件事情起冲突。(邻家是男孩子)
“你为什么不去剪头发呢”
“剪头发这种事情,你就不要管了”
“我是你妈妈,我不管你谁管啊”
“你烦不烦呀,每次都唠唠叨叨的”
“你明天就给我去剪头发,看到你就烦!”
每次,她们的谈话都是这样不欢而散。
剪完头发回来,他妈妈又会在那里说:“为什么不把前面的头发剪短一点,刘海那么长,挡住眼睛了。
可是男孩子就在心里想:这是今年最流行的发型,最重要的就是前面部分了。
以上对话,就是他跟我说的。我每次都会说,你们该停战了,关于剪头发这种小事都弄得鸡飞狗跳的,你不难受吗?
难受呀,可是她一副得理不饶人的样子。
作为一个曾经非常忤逆的孩子,我也是最害怕妈妈把一个小问题上升到”我是你妈妈,我不管你谁管你“这个严肃的层面。只是小事而已,干嘛要道德绑架。
后来,我也会反过来替她想想,因为,我不想引起冲突,只想解决问题。
结合这本书,我在想,如果我把这种沟通方式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和家人的沟通中,有没有用,可不可以避免引发更多矛盾?
假设有一方不知道暴力沟通的概念,而你知道,并且努力去尝试,把这种方式运用到你们的相处模式中,你会不会被动进入压抑“暴力模式”。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被理解的,包括你说出去的每一句话,可能会被理解成另外一个意思。
这是我有考虑到的一个问题。
故事(三)
这本书有自省作用。
读着那些话,我在回忆自己以前是不是因为话语无意中得罪了其他人。因为,我从来都是一个嘴笨的人,有时候挺被动的。只是后来,接触的东西多了之后,说话会三思,会考虑其他人的感受。
昨天晚上临睡之前在书友圈发了一个问题,做了一个小调查:
“如果你说的话别人不想听,你是希望对方假装在听还是直接打断你呢”。走心的书友很支持,大概有25个人评论,20个人选择直接打断,3个人表示会假装在听。
我想通过这个小问题来说明什么呢?
说明,如果你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起码你有在考虑对方的感受,你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不再单一的去顾全自己的想法。虽然你最后选择打断,但是绕了一圈,你会发现沟通是两个人的事情。
最后,书里说到理解自己,爱自己这部分,和我曾经看过的一本小小书《爱的艺术》有关。不可忽略,《爱的艺术》对我影响很大,我很喜欢里面的一些观点,即使已经过了两年,我还是爱它如故,因为值得。
可能是因为翻译的原因,文中的某些对白,我读起来有点干巴巴的,不太顺口。但是紧随其后的分析,我是非常喜欢的。
走心提示,一开始读起来很像鸡汤文,我都快撑不住了,我不爱喝鸡汤。没想到最后的彩蛋超乎我想象。
这书适合心情安静的时候品读。
读《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2017.05.28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2500字 第(2)篇
书评摘自知乎网友。
卢森堡博士对沟通的理解比较深入、细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确实可以分成四个层次。
这四个层次分别是: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观察:我们不相信人类能够非常完美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任何人说出的语言和自己的真实想法之间,都有很大的差距。我们才需要“观察”来判断他的语言和他真实想法。我们相信无意识的本能能够传达更多、更真实的信息。所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必须借助于我们人类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本能,用观察、感受和体会,了解相互沟通的条件、氛围和环境。
感受:我们的大脑总是喜欢帮我们简化接触到的信息,因为我们的感觉器官太过强大了,我们眼睛看到的图像视频,几分钟的内容就可以装满几个g的硬盘。我们全身的皮肤,有那么多的感觉细胞,能感觉到热冷疼等。我们还有强大的嗅觉、听觉,管理内脏功能、反馈胃肠感受、调节心率呼吸等神经。如果这些信息不进行简化,我们的大脑就会被这些信息整崩溃。因为它们远远超出了大脑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所以我们的大脑在进化过程中,掌握了一项重要的技能——遗忘。
大脑在处理这些信号的过程中,不断地选择有用的信息,其他的信息一律遗忘掉。本来这个自动技能非常的高效和有用,可人类的进化太快了,大脑的进化远远跟不上社会的进步。今天的人类社会达到了一个完全智能的时代,原来是适应原始社会的生存状态的大脑,现在切换到现代社会就有点不太习惯了。
进化总是需要时间的。依靠我们大脑的习惯,表达出来的简要信息往往是不够用的,我们的语言就是我们大脑把信息简化处理之后的产物。我们的语言在进化过程中,也总是希望能够用简洁的方式,达到高效沟通的效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优美的沟通。也因为,接受方的大脑也只是接收简化了的信息、概括的信息,并不希望接受大量繁杂的信息。从接收方的角度来讲,大量繁杂的信息会给大脑带来很大的负担,即使接受了,也马上会大面积地遗忘。
正是由于我们大脑的特殊构造,所以我们不得不需要感受。感受是更接近我们的原始生存状态的一种本能。它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能够达到利用讲话的语言表达清楚想要表达内容的效果。这种信息的高效传递,需要很强的共识、非常融洽的情感、同理心、共同环境、共同体会。这也是我们进入先进的商品社会之后,所抑制了的东西。毕竟本能才是更高效更优秀的沟通交流方式,这些方式我们有必要重新拾起来。
需要:同样道理,我们的需要也不太容易表达出来。因为我们在传统社会中,不需要这么复杂的语言来表达。原始的氏族社会,我们一个表情,对方(交往对象)已经理解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刚发展到商品社会之后,没有人有耐心去专门伺候一个人,认真去体会哪一个人的思想和想法。更何况,现代社会信息爆炸,我们的信息容量远远超过我们的祖先。所以,我们不得不用更加准确的方式,更加依赖语言的方式,表达清楚我们的需要是什么。
甚至不仅仅是表达清楚,很多时候要深入思维底层。可能我们本身都没有想清楚自己的需要,这就先要思考我们需要的是什么,然后把它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个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是非常的难。
请求:自然而然,我们有了需要,表达出来了。那么,想想我们为什么要和别人沟通呢?我们自然是因为有协作的需要。我们把这种需要用请求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不是命令的方式,这样更能够满足我们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