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人格分裂纪实小说,即将改编成电影《拥挤的房间》,由好莱坞影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而且其题材直接来源于真实案件,而且是美国历史上最为有争议的案件之一。1977年,美国俄亥俄州连续强暴案嫌犯比利·米利根被警方逮捕,但是他对自己犯下的罪行居然毫无记忆。事实上,在他体内总共有24个人格存在,这些人格不仅在性格上,甚至连智商、年龄、国籍、语言、性别等方面也都不尽相同。这些不可思议的人格,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他到底是个欺骗公众的骗子,或只是个不幸的受害者?父亲自杀,继父百般虐待,这让比利一方面迫切地渴望逃避这个世界──多次自杀,另一方面求生的本能又来安慰、保护自己,这两种力量纽结在一起,将比利撕成碎片。
「24个比利」读书笔记2500字 第(1)篇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美国历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但因人格分裂症被判无罪的嫌疑犯。威廉,米利根(我后面叫比利)。他不是虚拟的一个人物,而是真实曾经存在过,饱受非议的一个人。他有着24个人格。
本书分为几个部分:第一,混乱时期。作者是以倒叙的方式开篇,所以这一大部分刚开始就是比利被当作强奸犯被抓以后的事情,包含了他整个不同人格的转换,心理医生,精神科医生对他的治疗等等一系列过程。
第二,老师诞生。比利试着将24个人格融合,他们称作这个融合的人为“老师”。这一部分就是非常完整的叙述了比利从小到达的整个心路历程,所以主人公为什么分裂以及到后期的强奸案件,抢劫案件都有了很具体的描述和解答。
第三,超越疯狂。这整个事件最后的判决以及发展结果。
刚开始读的时候觉得特别神奇,主人公有24个人格,每个人格都有自己的名字,长相(胡须,自以为的身高等等)视力,口音甚至性别。这让我觉得不可思议,同时也惊叹人的大脑的开发程度到底可以到多深。所以应该是猎奇心支撑我这个对人名特别不敏感的人读完了整本书吧,耗时也比较久。到中间就知道比利之所以分裂了人格是因为从小受到继父的性侵因为逃避给自己分裂出了23个屏障去逃避生活的打击和责难,当自己感到迷茫,难过,悲伤,无法控制的时候就让别的人格出现。这些人格各司其职,有的特别适合格斗,有的会开锁有的能说会道。总之特别神奇。同时他在艺术领域也有非人的造诣。我读的时候在想这就是个天才,可走偏了路。因为他的人格各有各的优缺点,但他无法控制他的人格出现在绝对对的时刻所以说总是混乱的。
“我失落了时间”,这是主人公比利说的话,他总是醒来以后不知道以前发生了什么。因为别的人格出现就让他暂时“睡觉”了。特别悲哀但又心疼,如果不是家庭给他制造这么多伤痛他可能是个很正常的人有着正常的生活。别的人格出现,主体沉睡。而比利的很多人格都有很善良的一面,比利在尾声阶段送到康复中心一个多月后自费打印了很多宣传单就是一句话:今天,请拥抱您的孩子——这是举手之劳请阻止虐待儿童。但这并不能代表他没有犯过罪,我见很多书友都为他打抱不平,我这里的观点是即使他在发生强奸这件事情的时刻是个女性人格,但他这个人实体是做了这件事情,包括抢劫。如果世间上的人不读这本书不了解情况怎么可能去理解这个人何况是在一百年前?所以我并没有过多的心疼他被怀疑被当作嫌疑犯,我心疼的是他的遭遇让他不得不变成这样来保护自己。变成了失落的孩子,问题孩子。
还有一个点是,我觉得比利本体的性格导致了整个事态的发展。因为他这个人太偏向于逃避,每次感觉到不安全,无法处理,失落,难过就“换人”。如果说是人各有命福祸在天,人格是基因或者环境的必然产物,可还是有学术论文说是在人格形成以后我们还是可以选择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每个人至少有三个自我,一个是基因决定的一个是环境和文化影响下的,一个是由我们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和价值所定义的。而最后这个才是最重要的完全属于自己的自我。那比利就是放弃了追求自我,从小就逃避到后来愈演愈烈无法收场到衍生23个人格。
不要逃避,就要直面这血淋淋的人生不是更有趣吗。
还有扣一星是因为作者有点过于偏袒比利甚至有点犯罪都可以原谅的意味。
「24个比利」读书笔记2500字 第(2)篇
严格的说,这算不上一篇小说,更像是记录,或者说比利的传记。不同于其他传记的是,作者将自己的影子抹去了,以极其平常的事实来阐述比利经历的苦楚。
之前看了许多有关于人格分裂的电影,里面讲得玄乎得很,总让我觉得有些失真。正因为如此,在看本书的时候,我常想一个人的脑中怎么能出现24个人格,怎么可能每个人格都不一样,怎么可能人格间还能进行对话沟通,怎么可能会创造一个知晓一切的“老师”出来?可是,当我看完后,我相信这就是事实。人真的是一个神奇的生物,一个一个意识主体可以掌控一具身体,若是想要逃避,可以创造出多个不同性格、不同性别、甚至连样貌和爱好都不同的意识主体,这简直是个奇迹!
可是,这个奇迹往往发生在收到了巨大到自身无法承受的伤痛的人身上,这不禁值得深思。
追其根源,比利是个受害者。从小母亲就爱打他,父亲自杀后,继父对他的虐待加强奸,让小小年纪的他只想着躲避。于是,第一个人格就这样出来了。
孩子是脆弱的,需要人保护的。作为保护者的父亲自杀,母亲是某种程度上的加害者,促成了比利的悲剧。而这种悲剧不在少数,全世界都在默默地发生着。或许这些孩子够坚强,没有像比利希望精神分裂,但确是得了心理疾病了。可笑的是,在比利的事迹被宣扬得沸沸扬扬之时,没有一家媒体站出来讲述比利疾病的来源,没有一家媒体呼吁保护这些毫无反击之力的孩子。就连政府也选择性忽视掉。反倒是比利,在疾病得到进一步控制之后,将积蓄拿出来做慈善,想要那些孩子不要再经受他所经历的一切,正因为他经历过,并正在承受着不可预计的痛苦,所以他懂得,他想保护。正如他所有人格都遵守的原则:不伤害妇女和儿童一样。
之前,我并不是很明白,为什么精神病病人所犯的罪在法律上可以宽恕,透过比利,我好似有一点明白了。他们具有不完全行为能力,无法控制和预计自己将会做什么。就如同残疾人一样,也属于弱势人群,需要别人帮助,需要医生治疗。
但是,社会对精神病人群带有有色标签,觉得他们是怪物,需要远离甚至隔离。于是便有了那么媒体大张旗鼓地说比利是如何危险,需要隔离。生生掐断了比利的希望和生机。太过于残忍了。或许是媒体人想要博得一日头条,或许是从政者想要得到某些好处,或许是无端嫉妒者见不得别人好,更或许是旁观者以己度人,便轻而易举地判定另一个人的是生是死,如何生如何死。太不负责任!太残忍!
我始终想不通利玛医院如何能成为政府指定的精神病医院的,毕竟业内人士都知道这个医院是地狱,却仍旧将一个又一个病人投放到这个医院。政府明明知道这个医院存在问题,却仍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予过问,甚至于还认可这个医院的存在,并鼓励病人去这里。难道,就因为这些病人是犯人?可是,无论是病或者是犯,都是定语而已,人才是主语。首先,他们都是人!所以应该享有法律范围许可的权益和利益。
最为讽刺的是,最后这所医院被设定为监狱。也就是说,之前被判决无罪的犯人其实只是变相换了一个名为医院的监狱,没有犯罪的病人也是进了一所监狱。真是啪啪啪的打脸。
为比利高兴的是,终究政府还是决定再给他一次机会,让他接受正常的治疗。虽然一片反对声,可是在这片声音中还是有为比利声张正义的,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他,并接受他,愿意帮助他了。这是一个好事。
真希望他能被治愈,从伤痕累累的过去走出来,去过一个简简单单却又充满幸福的生活。这算得上是弥补他不幸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