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影响世界的医生阿图·葛文德结合其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与流畅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伤感而发人深省的故事,对在21世纪变老意味着什么进行了清醒、深入的探索。本书富有洞见、感人至深,并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路线图,告诉我们为了使生命最后的岁月有意义,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作者选择了常人往往不愿面对的话题——衰老与死亡,梳理了美国社会养老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历程,以及医学界对末期病人的不当处置。书中不只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书中对“善终服务”“辅助生活”“生前预嘱”等一系列作者推崇的理念,都穿插在故事中作出了详尽的说明,相信会给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中国社会以启迪。 众多专家、媒体推荐。创新工场CEO李开复:作为一名医生,阿图·葛文德关注的是医疗的局限以及人的尊严。作为凡人,我们都将面对人生的终点,《最好的告别》给我们重要的启示。《新知》杂志主编苗炜:希望大家有机会能看看阿图·葛文德医生的著作,他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医学,知道医学的局限和可能。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这是阿图·葛文德最有力,也最感人的一本书。《自然》杂志:难得读到这样一本发人深省的书。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读书笔记2500字 第(1)篇
6《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春节前读的书,一直没有静下心来写读书笔记,也是这段时间感触最深的书,用时9小时。
从爷爷去养老院,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他说过:这里像监狱。说实话,我也有这样的感觉。这本书让我们思考:在我们衰老脆弱、不再有能力保护自己的时候,如何使生活存在价值。托马斯相信,好的生活是享有最多独立性的生活…他们都相信无需因为生活需要帮助就牺牲自己的自主性。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都学会从简单的愉悦中寻求慰藉——友情、日常的例行公事、好食物的味道,以及阳光照在脸上的那种温暖。
说实话我也害怕这样的生活:“他不希望他的生活局限于一张床、一张桌子、一台小小的电视机和半个房间——中间会用帘子把他和别人隔开。”谁又愿意这样生活呢?
身体的衰退像藤蔓一样悄悄蔓延,一天一天,变化微小,不易察觉。
1983年,威尔逊和他的从事社会学研究的丈夫设计的帕克之地(Park Place)——专为老年人设计的新型“辅助生活中心”在波特兰开张了。这个设想来自她母亲的想法:一所小小的房子,有一个小小的厨房和卫生间;里面要有她喜欢的东西,包括她的猫、她尚未完成的项目、她的维克斯达姆膏[插图]、一个咖啡壶和香烟。
我们如何使用时间可能取决于我们觉得自己还有多少时间。随着你的视野收缩,当你开始觉得未来是有限的、不确定的时候,你的关注点开始转向此时此地,放在了日常生活的愉悦和最亲近的人身上。研究对象越年轻,就越不珍惜与情感上亲近的人共度时光,而更喜欢与提供潜在信息或新朋友来源的人交往。然而,在患病的研究对象中,年龄差异则消失了。一个患艾滋病的年轻人的喜好和一个老年人的喜好是一致的。当“生命的脆弱性凸显出来”时,人们的日常生活目标和动机会彻底改变。
托马斯在疗养院养宠物让老人们感受到愉悦。——疗养院的三大瘟疫:厌倦感、孤独感和无助感。为了攻克这三大瘟疫,疗养院需要一些生命。托马斯认为他能说清楚。“我相信死亡率的差异可以追踪到人对于活着的理由的根本需求。
2000年前后,托马斯在密西西比州图珀洛修建了第一家绿房子,设计追求的理念是:有价值的生活是可以创造的,这里的重点是提供饭菜、家政服务和把别人当朋友看待。在这里,老人路可以他想什么时候睡就什么时候睡,想什么时候起床就什么时候起床。仅仅这一点对他来说就堪称惊喜。作者说:我突然觉得,记忆当中,我第一次不害怕到达生命的这个阶段。盼望中国也很快能有这样的老人院。
让人信任的医生:他具有那种中西部人的特点,习惯在别人说完话后等一拍,确定别人真的说完了以后,自己才开始说话。
这本书让我知道,有时候放弃是正确的,尽全力救治也许不是最正确的做法。29岁的脑瘤患者,二期化疗期间,肿瘤继续长大。病人最终选择不做进一步化疗,但是,在作出这样的决定之前,他们进行了几个小时的讨论。医生告诉这位父亲,他需要理解:跟儿子相处的时间是有限的,年轻人需要父亲帮助他度过这段时间。
年轻人去世后,他父亲向医生表示感谢。他说,那最后的一个月,家人只是一心一意地待在一起,结果这是他们在一起度过的最有意义的时光。
对我们怎么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尊重个人的愿望,而不是让他在监护室度过最后的日子,——对大多数人来说,因为不治之症而在监护室度过生命的最后日子,完全是一种错误。大限到来之时,你没有机会说“再见”“别难过”“我很抱歉”或者“我爱你”。
交谈的重要性。同医生就临终偏好进行实质交谈的病人在死的时候更平静,对自己的状况有更好地控制,也免除了家人的痛苦。
学会和病人做沟通:1-如果瘫痪的话,他有哪些惧怕?他说他害怕成为我母亲的负担,害怕不能再照顾自己。
2-如果情况恶化,他有什么目标?
3-为了阻止将会发生的情况,他愿意做哪些取舍?他说,他最关心的是有人做伴和有人说话。他不能接受身体完全瘫痪、全靠别人照顾的生活。他不仅希望与人做伴,他也需要继续掌控自己的世界和生活。
他左右为难:是将就现有的一切尽量把生活过到最好,还是为了一个前景渺茫的机会牺牲现有的生活。
每一天,他都会发现一些值得为之而活的时刻。
当病情允许他考虑身体基本要求以外的东西时,他就会如饥似渴地抓紧机会享受一些小小的乐趣。
我问他:“你在想什么?”
“我在想怎样不延长死亡的过程。
在他最后一段醒来期间,他要求见孙子孙女们。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读书笔记2500字 第(2)篇
原以为是一篇类似《谷物大脑》的学术研究作品,因为作者本人就是医生。由于对于衰老与死亡话题的兴趣和好奇开始阅读,才发现像是读优美的文学作品,语言精准深刻,讲的故事根据作者论点的需要分段穿插在全书中,像小说一样引人入胜。合上书再看衰老与死亡,不禁想想我们是否能撇开误区,做到最好的告别。
人的一生,在青壮年的时候达到顶峰——身体机能的各项都处在最佳状态;然后衰老发生了,它是逐步靠近我们的,最初我们毫无察觉,只是孩子们离开我们独自闯荡,我们回归了自己的生活——为自己而活,这时的我们不需要通过争夺家庭控制权而获得生存的价值,不需要为了孩子而牺牲自己的意愿,完全掌控着自己的生活;然后,疾病侵袭或者器官老化,生活逐渐不能自理,需要照顾和协助,获得的能力逐渐丧失,很多人寄居在亲戚家或者养老院,如果能控制住自己不干涉收留者的生活,还能和谐相处,否则会引发更多的家庭矛盾;然后生命进入最后的阶段,连衰老也即将接近尾声,死亡前夕,医疗设备连在自己身上也无能为力,在人间苦苦挣扎,直到停止呼吸。“衰老就是不断的丧失。”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然而人在壮年,如何能理解有一天自己理所应当拥有的能力化为乌有?又如何能坦然与建立了这么多联系的世界说再见?
什么是最好的告别?在衰老的最后阶段直至死亡,除了为不能掌控自己生活而感到悲哀,除了病痛和老化造成的切肤之痛,除了医疗给亲人和自己带来的太多负担与痛苦,是否还能尝试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延续自己有价值的生命? “对疾病和老年的恐惧不仅仅是被迫忍受对种种丧失的恐惧,同样也是对孤独的恐惧。”
美国是老龄化大国,他们的养老制度相对完善,充满了无数可能性。其中的辅助生活,虽然在推广上困难重重,但其小范围的成功仍有很多值得欢呼的地方,让人欣慰。在医患矛盾如此尖锐的中国,要推行辅助生活的养老制度恐怕很容易流于形式。家人能够给予的帮助也是十分局限的。主观上,首先,文化里对于死亡的避讳让这个话题难以启齿,甚至一旦提起便是不敬,好像不提就可以避免其发生一样;其次,人们对长寿的执念,当效仿美国医生问起“什么对你最重要”时,不惜代价尽可能地延长寿命恐怕是大多人的选项;最后,中国的熟人文化让人们普遍难以充分信任医生,而医患纠纷广泛存在也让医生难以充分信任患者。客观上,一方面,医疗工作者不足,技术上尚不能满足病患的需求,人口众多无法每个患者都面面俱到提供无微不至将心比心的关怀;另一方面,人文关怀远远不如仪器治疗能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因此不能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投入其中,正如作者描述,与患者及家属反复讨论交流所耗费的心力远超过给他开一张化疗单,后者显然来得更快更有“效率”。
在医患关系的精彩分析中,作者的观点是解释型>资讯型>家长型。解释型是理想的,即使在美国,这样的医生和医患关系也十分难得。我国上世纪的医患关系还是家长型,医生利用信息优势充当家长,一言堂,不解释。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社会对医生群体的仇视,医生“大家长”的形象深入人心,冰冻三尺促成了医患矛盾的“一日之寒”。于是,现在很多医生明哲保身,愿意推行资讯型关系,即医生提供数种方案,让患者自己做决定,好处是患者即使不信任医生,也能进行医疗决策,问题在于对于医生提供的方案患者能否充分理解、对于风险和后果有没有充分的认识很难说,除了患者及家属也没有人为此负责,可以说完美回避了医生责任,也减少了沟通成本。这种关系的盛行,说明其适于当今国内供不应求的医疗服务环境。而解释型,建立在医患相互的信任之上,即医生充分了解患者的价值观,熟悉每种治疗方案对患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将治疗后可能的景象进行描述,患者在知悉后果的情况下与医生共同做出决定。这种关系,更能从根本上减少医患纠纷,充分考虑患者的需求和权益,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作者父亲的案例生动阐释了这三种关系,解释型最能促成医患信任,也最能促成明智的最优医疗决策。然而这种关系对医疗工作者要求很高,推广起来更为困难。
“思考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当我们仅仅想象自己有一天一无所有——那是真正的一无所有,我们所获得的都弃我们而去——就足够让我们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在读这本书的期间,我有时走出地铁站,在洒满夕阳的路上,情不自禁感叹年轻真好。恐惧死亡是否是一种本能,作者说“唯一让死亡并非毫无意义的途径,就是把自己视为某种更大的事物的一部分:家庭、社区、社会。如果不这么想,那么,死亡只能是一种恐惧;但是如果这么想,就不是。” 不失为好办法。
强推给思考人生意义的人们,或许有更多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