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我们仨」读书笔记2500字 第(1)篇
大概是最诚挚的感情都用在读的过程之中,所以读完以后只是感觉有点空虚了。就是那样一种感觉:每次一打开这本书,这书中便有一家人在等着你,与你对话与你相伴,突然间书读完了,他们也都消失不见了,没人再给你讲故事听了。
这一家人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词“纯粹”。其实,我是个很较真的人,不喜欢抬高别人,有的人在别人口中越是高尚我越是想要知道他高尚在哪里。读这本书,我没有读出“高尚”的味道,但却读出了“纯粹”,纯粹的人,纯粹的生活,纯粹的幸福。我很喜欢这种娓娓道来的感觉,平静安宁中是满满的幸福感,不浮夸也不隐晦。这书中讲的全是生活中的事,很平淡,也有常见的家长里短,与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并无异处。正是这些平淡,让我也觉得原来“伟人”也是平常人杨绛钱钟书两位先生有他们单纯可爱的一面。现代好多人都羡慕他们的坚定的爱情,其实该羡慕的是亲情吧,“我们仨”才是一个整体。虽然文字中没有大悲大喜,但是我也完全可以想象当三个人失散时那种悲恸。
杨绛先生一百岁感言“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我高中时曾把这段话当做人生箴言,要求自己做到内心的淡定与从容,但是我发现好难。大学以后,更多地一个人生活一个人思考,面对事情竟从容多了。我时常想杨绛先生如何在失去挚爱的女儿和丈夫以后好好的生活下来的,读完全书,我想她不仅仅为自己而活,也带着他们的期望替他们看着这世界吧。经历了痛苦的失去,一个人怀着那些美好的记忆,大概也不怕再失去什么了,淡定与从容是因为这个吗?也或许是因为从那些艰难的岁月走来,到了一定的年纪,便看明白了人生不过那么回事。最痛苦的最艰难的都挺过来了,还有什么可畏惧?
“我们仨”让我想起我的家人们,我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温情的父亲,勤劳的母亲,很有爱的弟弟们。
我不知道自己都说的是什么,明明有很多方面的感触,想一一说明,打出来却是乱七八糟。他们是我见过的最幸福也是最心疼的一家人,我但愿生死之事如我所想“一家人在另一个未知的时空里,定会再重逢。”
摘录了几段话:
“我们两人每天在起居室静静地各据一书桌,静静地读书工作。我们工作之余,就在附近各处“探险”,或在院子里来回散步。阿瑗回家,我们大家掏出一把又一把的“石子”把玩欣赏。阿瑗的石子最多。周奶奶也身安心闲,逐渐发福。
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例如阿瑗小时才五六岁的时候,我三姐就说:“你们一家呀,圆圆头最大,锺书最小。”我的姐姐妹妹都认为三姐说得对。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锺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周奶奶早已因病回家。锺书于一九九四年夏住进医院。我每天去看他,为他送饭,送菜,送汤汤水水。阿瑗于一九九五年冬住进医院,在西山脚下。我每晚和她通电话,每星期去看她。但医院相见,只能匆匆一面。三人分居三处,我还能做一个联络员,经常传递消息。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仨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我们仨」读书笔记2500字 第(2)篇
期盼了很久的一本書,戀戀不捨的向它告別,開篇到結束,無數次紅了眼眶,落下眼淚,不是悲傷的淚水,是感動,是溫暖。
1.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2.我娶了她几十年来,从未后悔娶她;3.也从未想要娶别的女人。我把这段话读给钟书听,他说:‘我和他一样。’我说:‘我也一样。’”
兩位先生最可貴之處,不僅相愛,而且相敬,彼此生活習慣不同,卻可以互相包容,體諒,也因為有一個這樣其樂融融的家庭,所以女兒圓圓,也是一樣的優秀,聰慧,
她十一周岁,已读过《西游记》、《水浒》等小说,正在爸爸的引诱、妈妈的教导下读文言的林译小说。被楊絳先生稱之為生平傑作,被鐘書先生稱為可造之材,被外公稱為讀書種子,文革十年,沒犯一點錯誤,難得,生病中,中學同學都前去看望,十幾歲的友誼,能持續四十幾年,實在難得,去世八年後,其學生為其設立錢援基金,一個人的人品,素質,學問,從點點滴滴就能體會出來,強爹娘,賽祖宗,一點不為過,
最令人羨慕和嚮往的,便是先生們一家的日常,女兒和爸爸,互稱哥們,還有楊絳先生的不要緊定心丸,因為鐘書先生的笨手拙腳經常幹壞事,而楊絳先生,總是會說不要緊,然後心甘情願的收拾那些壞事,就是這樣笨笨的鐘書先生,每天為還沒起床的妻子,做好早餐,然後端到床上,為做月子的妻子燉雞湯,和女兒一起瘋鬧,
楊絳先生的文,平實無華,卻有著直達人心的力量,楊絳先生是特別的,是溫情的,是智慧的,
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仨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锺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现在我们仨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三里河公寓,曾經是我們仨的家,如今我們仨散了,家也就沒了,
越是平淡的東西越持久,越是簡單,就越是幸福,志同道合,風雨同舟,相互扶持,別人家雞飛狗跳的生活,在先生家,偏偏過成了詩,這無疑留給我無限的思考,
一樣的人,一樣的生活,不一樣的心態,不一樣的人生,我敬佩楊絳先生的胸懷,學識,素養,看到書評里,有人給這本書打三顆星,心涼,如果能打一百顆星,我一定一顆一顆為先生點亮,
讀完這本書,心中的某一處地方,又亮了,對愛情又充滿了期待,對家,又充滿了思念,離家這麼久,最想的,就是回家能為爸媽做頓飯,為他們發熱水洗腳,家,永遠是我的盔甲和軟肋,
在這個物質速食社會中,靜下心來,看一看先生家的日常,覺得,最美好的生活不過如此,人,究其一生,追求的也不過如此,錢財從來都是身外之物,一個有錢的人不一定開心,可是一個有溫暖的家的人,一定是幸福的,
謝謝先生,給了我許久未有的感動和期待,我仍然倔強的在等,等一個剛剛好的人,一起走過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人生,一起讀書,一起探險,一起慢慢變老。
懷念先生,最後一首先生的百歲感言,結束這段小小的書旅,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
到最后才发现
人生曼妙的风景
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
到最后才知道
世界是自己的
与他人毫无关系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碎
有時間就多陪陪爸媽,生活絕不僅僅是工作,還有家人,還有愛。那一份愛,不管你到天涯海角,都在彼此心中,牽腸掛肚,不曾一刻忘記,那麼平凡,那麼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