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先生最经典的作品,也是仅有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特的讽刺经典,被誉为“新儒林外史”,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直横贯常销、畅销小说之首。小说塑造了抗战初期以方鸿渐为主的一类知识分子群像,记叙了他们所面临的教育、婚姻和事业困境。虽然有具体的历史背景,但这部小说揭示的人群的弱点,在今天依然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著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先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认为,“《围城》比任何中国古典讽刺小说优秀”,称之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写得最有趣、最细腻的小说,或许是最伟大的小说。”
「围城」读书笔记2500字 第(1)篇
新年伊始,年度计划中列了读书一栏。2月份读完了《围城》,基本上都是早上班车上进行阅读,每次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读完整本书花了差不多10个小时。说来惭愧,这也是几年来第一次持久且深入的阅读一本书,上一次要追溯到很多年前大学毕业之前,找到工作百无聊赖,花了很长时间阅读了《穆斯林的葬礼》。
小说本身的内容也是比较符合我现在阅读口味的,整本书的主题是关于爱情和婚姻。里面有一句经典的语句很多人都听过,“婚姻就像是围城,外面的人想冲进去,里面的人想逃出来”。乍一听,还以为这是一部小三上位史,实际上用这句话来概括这本书,显然是有失偏颇的。这本书实际上只讲述了一个人的一段婚姻,一个失败的人生,一段失败的婚姻,但是确揭示了很多生活中的哲学性问题。
一个是关于原生家庭与个人成长的问题。男主方鸿渐,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欧洲留学生,家里是小资产阶级,兄弟三个,只有自己读书读出了名堂。大学毕业赴欧留学,读的是哲学系。因为性格有点高傲,认为一纸文凭不能代表个人能力,不屑于去争取一张博士文凭,毕业回国,带着心虚的光环,在家人和亲戚朋友的指引下做着普通的工作。父亲主管家族的经济事务,在家里的话语权很重,母亲传统文化思想浓厚,主管家庭琐事,包办子女婚姻等等。方鸿渐本人留洋回国,思想前卫,关于自由恋爱,关于男女平等都有自己的见解,两种思想碰撞之后,屈服于父母的压力,和爱人生活的磕磕绊绊,最终的结局也是悲惨的。虽然故事的背景发生的上个世纪,但是这种事情在现代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尤其是我们这代人,信息爆炸思想横飞,抬头咪蒙低头罗胖,和父母辈多少会有一些核心冲撞。比如,他们希望找个稳定的工作,实际上现在有哪一份工作是稳定的,今天拿着丰厚的工资,明天可能整个行业就会被颠覆了,他们的经验是多少年沉淀下来的知识总结,而我们昨天掌握的知识,明天就可能就会被淘汰掉。所以在这个时代,要有主动学习和进化的能力,家庭对个人的影响止于大学毕业,走上社会之后,要完全靠自己找到自己的方向,方鸿渐拥有新式的思想,确没有能逃脱父母对命运的指点,家族对其婚姻的恶意伤害,结局是令人惋惜的。
另外是关于一点是关于婚姻问题。方的婚姻是失败的,但是他的爱情是成功的,当然这两者不是对同一个人。整个故事线就是他爱上了一个女生,因为种种误会而分开。情场不得意,寄希望于职场,职场又失意,稀里糊涂和一个同事结婚了。前半部分是满足了读者对于爱情的幻想的,美好,清纯,感动,一度以为后半部分会是一个好男人养成记,几年后你未娶她未嫁,有情人最终还是终成眷属的。没想到的是男主失意之时,被女同事乘虚而入,接下来的半幅篇章都在讲述这段悲惨的婚姻。其实婚姻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有问题的是婚姻之外附加的很多东西,比如方家的家庭。方家父母认为,女人因当是相夫教子,在家主管家里内事,挣钱的事当交给男人,可方鸿渐恰恰没有那么好的经济能力,甚至,挣得还没有媳妇挣得多。而女主,则是相对优渥的家庭,凭着家庭关系谋得一份不错的职业,但是女主的姑妈却不是一个善茬,瞧不起男主并且隔三差五的给方鸿渐找事情,可以说这个人是他们这段婚姻存在的定时炸弹。这里面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点,是孙小姐在结婚之前,是一个害羞内敛,温柔可爱的形象,结了婚之后却仿佛变了一个人,对男主指手画脚,心思缜密,用男主的想法应该是城府很深,结婚之前看着是青铜段位,结婚之后才发现是个王者段位。男主对好朋友不止一次的说过,娶的人真的不一定是当时爱的那个人。让我想起了一位朋友,谈对象的时候一直对我说对象这也好那也好,在一起半年多之后,有一天突然和我说,真想一个人生活,其实我是懂他的意思的。婚姻是很奇妙的东西,它可以有冲突和争吵,甚至可以有危机感,但是一定不能有陌生感,比如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这个人怎么不是我认识的那个人了,这就麻烦了。这要怪她隐藏的太深?要怪他伪装的太好?其实都不是,怪就怪在你自己没有看清楚,但是看清楚一个人得有多难啊。我和我老婆在一起都快八年了,有的时候,她还会说出,没想到你是这样的人!
另外一个其实是关于职场话题的,方鸿渐婚姻的失败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个人发展的并不好。经济不独立,能力不够carry,性格还有点高傲。当一个老师都被人各种算计,最后落到被辞退的地步。倘若个人能力很强,在那个年代,又是留学归来的,去哪里应当都会得到重用。当然作者写这个支线也是为了讽刺当时的社会,很多人或明哲保身,或者唯利是图,小小的学校都是乌烟瘴气。职场做事和做人都要学习,光做事不做人会给人造成很多不舒服的感受,只做人不做事,也不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方式。男主是只做事,不做人,教训必然是惨痛的。
《围城》是适合还没有踏入婚姻,或者已经踏入婚姻的人去阅读,会有很多的收获。
「围城」读书笔记2500字 第(2)篇
心念所困即为牢笼,心念所驻即为城池
鸿渐于干,鸿渐于磐,鸿渐于陆,鸿渐于木,鸿渐于陵,鸿渐于阿。鸿者,水鸟也,从海上飞来,渐次栖临于滩头,岩石、陆地、林木、陵林和大山,寻觅徘徊,辗转流离。
方鸿渐的人生,也如同飞来飞去寻觅不停的水鸟:从国外回到上海,从上海辗转内地,而后又回到上海,最后又要出走……他不断地进城出城,每一次的转身,人生似乎都愈走愈低:从无所作为的爱情围城中仓惶逃出,又从明争暗斗的事业围城中失意落败,最后无奈地陷入婚姻围城中的兵荒马乱。
看似在追求,实则是流浪,没有目标,没有安身立命的所在,不断追求,又不断落空。
围绕着方鸿渐的几个人,也从追求爱情自由和生活自主,到随波逐流,直至理想破灭;方鸿渐没有得到唐晓芙,苏文纨没有得到方鸿渐,赵辛楣也没能得到苏文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围城,他们最终走进的都不是自己最初想进的那座城,每个人都无可奈何地说出人生处处是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人生的本质,也不过是出来、进去的无休无止的循环过程,就像方鸿渐在去三闾大学的途中,看到的那个大门一样:好像个进口,背后藏着深宫大院,引得人进去,原来什么也没有,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
而人生的讽刺就是,你要的得不到,得到的又终非你所要,不断地渴望得到,得到之后却又感到失望。 永远找不到理想的自由,永远在渴望与失望之间重复。
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围城》,弥漫着人生虚无的悲观主义色彩。
老舍先生说:幽默的人是悲观的,因为最后领悟到的是人生的矛盾。
钱钟书先生以高超极致的幽默,洞若观火的深刻,出神入化的妙喻,剖析世态纷纭,抨击社会病态,笑骂人性弱点, 精词妙语,入木三分,如一把长针,刺入人身上最脆弱最腐朽最敏感的部位,深深浅浅,麻痒酸痛之后觉得畅快无比,再悲叹人生的虚妄缥缈。
《围城》是一部文字功夫书,要细细咀嚼,切磋琢磨才能悟其深奥。书中的人情百态,令少不更事者迷茫失落,让身处其中者低徊叹息,博千帆过尽者会心一笑;读者各自解读,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
钱老先生说,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所以他极尽辛辣讽刺,犀利深刻。
今天再读《围城》,其实不必尽用嘲讽苛责的眼光去解读书中人物,因为钱钟书先生不止是写方、赵、苏、唐、孙……他写的是普天下的男男女女:你我他谁的心中没有过方鸿渐的懦弱退怯,谁又能对苏文纨的文质之香严词拒绝,谁不希望有个在你需要时一直都在的朋友赵辛楣,谁的心里又没有一个不愿向人吐露自己更不想提及的唐晓芙,多少人最终被生活的琐屑和无奈锻造成了孙柔嘉?
相信每个人都能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毕竟我们穷尽力气一生辗转,起伏颠簸,终究也只是普通人,是“大多数人”。
《围城》是一面人生的镜子,在嬉笑怒骂、遗憾失望后让人自照,思索人生和人性的本质。
方鸿渐的悲哀在于缺乏目标,犹豫逃避。 你不选择生活,就只能随着生活的变换起伏,你不驾驭生活,生活的巨浪随时让你颠覆。心无所依,必无所获。
人生本是一座大围城,每个人生命的不同阶段都生活在不同的城里,又会从一座城走入另一座城。城里有纷繁的人群,有盲目的欲望,有世俗的羁绊,有困顿的生活;有人安之若素,有人得过且过,有人坐困愁城,有人破城而出。
其实,婚姻也好,事业也罢,只不过是人生里的一件事而已,错了即改之,怕就怕作茧自困,束手就擒。
哲人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内心是一个人真正的主人。
心念所囚即为牢笼,心念所驻即为城池。
能困住人的永远不会是墙,困住人的是现实的琐碎和人心的羁绊,是自己筑成的心墙。心若被困住,哪里都是围城,心若没有栖息,哪里都是流浪。
自由不在墙外,自由在你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