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天(2018版)」读书笔记2500字(2)篇

第七天(2018版)

作者:余华

余华的最新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死后的七日见闻:叫杨飞的人死去了,但他的灵魂似乎还没走远,他接到一通电话,殡仪馆的人抱怨他火化迟到,而即将被火化的竟是杨飞自己……他在去殡仪馆的路上经历了一系列光怪陆离的事件,以及与生前亲友的爱恨离别。生活的不易、爱情的曲折、亲情的温暖……让活着的人无从找寻出口,只能在死后的世界里得到和解与救赎。余华用拙朴简白的手法写出了深沉的悲痛和感人的温情,写尽了中国人的善良与悲哀。

「第七天(2018版)」读书笔记2500字 第(1)篇

我很少见到能像余华这样以万花筒的般绚烂而精密的方式把时代的记录的如此准确的作家。

余华文笔浅显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不能像背诵别的作家一样大段背诵他书中某些话,后来的兄弟更是言辞粗鄙,有语言洁癖的读者甚至读不下去。但我更愿意把这归结于时代的荒唐,而不是余华的语言苍白。余华很多年前就说,一本小说写出来之后就不属于作者了,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命运,他们不受作者掌控,作者能做的只是写。

其实这也是余华一种独有的写作方式吧,把时代用最易读的方式展示出来,而不过度纠结于文笔。这几年我越来越多的倾向于认为:余华是大象无形。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起,余华就是一个先锋作家,对于西方、拉美小说的技巧浸淫已久,而余华的阅读量更是有目共睹。于是我一直在思考,余华的小说为什么这么好读,似乎从我读余华以来,每本小说都是一口气读完的,观察众多书友,似乎也都如此。然而余华作品的命运却不像众多一口气小说的命运—读完即被遗忘。那些故事中的人物,富贵、许三观、宋凡平总会在某个时刻纠葛着你。

今天又是一口气读完了余华的新作《第七天》,失望与绝望并存。失望于第一章的文笔太差,第二章的故事太都市;绝望于那么多的死亡,那么多的眼泪。但读到写父亲的那章时,我找到了《兄弟》中写父亲宋凡平的感觉,比那种感觉更轻柔、更唯美、像一个破碎而无力缝起的梦。读到鼠妹那章时,我似乎看到了千千万万在这片土地上行走的人,他们没有脸,没有衣服,像游魂一样四处飘荡。“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走,无缘无故在世上某处走,走向我;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无缘无故在世上某处死,望着我。”

我知道,以余华的能力,写这部作品绝对不可能用了七年,也许只是七个月,但余华对于这片土地那种如鲠在喉、不得不写的感觉却一定持续有七年之久。

在这本严肃的小说中,出现了众多的荒唐的时代事件、流行的时代名词。他们出现在这本书里,就像走错了地方的孩子,那么无辜,流着泪想说点什么,力量却飘散在空中,最后像一摞旧报纸里整理出来的“新闻联播”。

本该像小说一样荒诞的故事情节,却因为在这片土地出现太多次,而被人习惯,袭警、拆迁、弃婴、卖肾这些每天都在发生的故事,放在一本小说里,却显的有些轻薄。我不知道老外们读过这本书是什么感觉?是不是如我第一次读到《百年孤独》时,惊讶于—-冰块是这个时代的伟大发明?

如果余华仅仅止步于此,那我将是失望的,但余华走的更远。

寻找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有的人从远方寻找自己,有的人从回忆里寻找自己。而余华,从父亲那寻找自己。最温柔的抛弃莫过于找回,最诚实的赎罪莫过于放逐,故事里的父亲便是如此,抛弃了儿子,寻回了儿子,抛弃了自己,等着儿子寻回。余华对父亲的描写是细致而温柔的,还有什么比一个老男人独自抚养一个铁路拾回的弃婴更具理想主义情节呢?还有什么比一个儿子抛弃了一切在冥界游荡只为找到父亲更动情呢?

在冥界寻找是一条主线,在寻找中回忆过去又是一条主线,所有在新闻事件中死去的孤魂都在冥界中找到一个美好的死无葬身之地。那里鲜花盛开,流水淙淙,那里没有仇恨,那里是永远到不了的乌托邦。

众多的伏笔、众多的脉络如此巧妙的通过主人公的脚步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们看不到小说技巧,但技巧无处不在;我们没有阅读上的语言困难,但阅读始终困难。

在这本书里我久违的看到了余华的抒情,那么多的抒情片段穿插在残酷的死亡中,余华是绝望的,在现实里如何去抒情?上顿不饱,下顿没门,怎么去聆听树叶的声音,怎么去以手捧水给身体清洗?所以抒情只能在冥界。

在鼠妹身上,余华一定寄托了所有能期盼的美好。月光下的向日葵,依旧在盛开。这片土地上的人什么都没有,只剩下骨头,但这骨头是硬的,也是温暖的,这里的人不需要墓地,心安处便是天堂。

这是一本绝望之书,也是一本希望之书。迅翁在《野草》中说:“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我想余华大概也是此感吧,所以在世界尽头,他为我们造了一个美好的地方,它有着一个美好的名字—死无葬身之地。

严格的说这本书瑕疵不少,但这是一本后面越写越好的书,结构好于情节,抒情好于文字,这是一次可喜的尝试,可是它是否达到余华的标准了?恐怕余华自己也知道吧。

我只知道我越来越喜欢余华的文字了

「第七天(2018版)」读书笔记2500字 第(2)篇

简单的概括一下《第七天》吧!这本书写了两样东西—“我”死后的非现实世界和非现实世界里令人绝望的现实。

“这是写《活着》那本书的作者余华写的书吗?”“这是写《许三观卖血记》的那个余华写的书吗?”

看了《第七天》里“第一天”的内容后,脑子里全都在大嚷“完了!上了余华的当了!”

书中的余华用“我”这个死后无法被安葬的灵魂的见闻来表示对现实的失望,我呢,在脑子里回想着观看《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时泪流满面的丑态来表示对余华的失望。

凡是看过《活着》的人没有不流泪的,像我这样感性的人更是被余华玩弄于股掌之中,上课的时候头就埋在被擦眼泪鼻涕的纸巾摆的满满的桌子底下偷看,一口气读完后,硬顶着两个血红血红的兔子眼上的课,给上课老师整整的是一愣一愣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说我失望的原因,哀叹一声“余华老师大不如从前啦!”

不仅是我想这么说,我在豆瓣上也看了评论,一片唏嘘。xxx说:“《第七天》似乎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作者显然企图借力于典型热门的社会事件…来塑造底层受害者形象”xx说:“我怀念那时候在被窝里一口气读完《活着》的感觉”xxx说:“余华费尽心机摆出看似冷酷实则不堪一击的叙述造型,可惜所产出的故事桥段终圉于都市剧本与火车杂志之中,陈旧的修辞,堆砌生硬的社会新闻,特稿记者的愚钝嗅觉,三流舞台剧的台词对白,像一条难以下咽的长微博,说是全盘溃败不会过吧”,更有说的让人抿嘴一笑的调侃,“余华老师没少看社会新闻啊”。

《第七天》故事的开篇是一个死去的人,去殡仪馆等待火花,寻求“我是谁”和“我怎么死的”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作者通过接下来的各种游魂、现实场景的回忆、半路形形色色鬼魂骷髅的对话中抽丝剥茧去解答了。而串联起主线故事的各类副线故事是让读者纷纷称作为烂大街的社会新闻—强拆导致夫妻双双死亡、把死婴扔进臭水河的医疗黑幕、地下室群住的“鼠族”、男妓袭警、割肾买手机等等。全文内容上充斥着金钱权利的奢华和贫穷低等的悲哀,笔风没有余华之前写父辈们遥远的贫穷和无望时的温柔了,写我辈当下时用尽了冷酷。可这就是血淋淋的现实啊!这就是光怪陆离的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事啊!

看了那多人反余华的评论,我到有些不能自持了,这本书余华写了七年,难道就这么逊色吗?难道对于读者没有一丝丝的震撼吗?我有些不明白,我有些思考,是余华的问题?还是我的问题?还是我们的问题呢?

这本书内容描画上极致的荒诞,荒诞到带有一丝现实的影子,可是我们并不苟同。在微博微信上隔几天就能刷出来的骇人听闻的事件膨胀式的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们日渐的习惯与麻木,高官腐败问题、医疗假药问题、扫黄禁毒问题、人民贫穷问题等等。所以当余华把一些苦难悲剧写成本来就足够荒诞的情节时,在日益麻木的群众心里,早就已经不算荒诞了。我们接受了现实并且不屑一顾。

我们把可读性作为评判一篇文章的第一标准,把流泪与感动作为好文章的象征。就这样,我们认定《第七天》是余华作品的倒退。

仔细反思,我现在不认为是余华倒退了,而是读者们已经不认为还有什么可以算是猎奇的了。

书中的余华用“我”这个死后无法被安葬的灵魂的见闻来表示对现实的失望,我呢,现在在对作品的反思中表示对自己的失望。

《第七天》最后一段写到:“他惊讶地向我转过身来,疑惑的表情似乎是在向我询问。我对他说,走过去吧,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他问:那是什么地方? 我说:死无葬生之地”

这一段现在读来到有些细思极恐,在现实中寻求不到的正义与温暖,死后只能在“死无葬生之地”处寻求了,这是多么大的悲哀啊!不知道读完了这本书的你,是否也心痛,心酸呢?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700332.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伊索寓言:马和驴》读后感300字

    你知道《龟兔赛跑》、《狼来了》、《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这些有趣的故事吗?这些故事都出自《伊索寓言》。 我读完《伊索寓言》后,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一篇小故事《马和驴》。故事很简单:马不…

    读后感 2022年5月27日
    292
  • 科学家故事100个读后感

    这是一篇读后感800字作文,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每天早晨,当我们从床上爬起时,崭新的一天就开始了。用自来水洗漱完毕,吃过高压锅煮出的饭,坐电梯下楼,乘汽车去上学,…

    读后感 2022年10月21日
    64
  • 《一分钟经理人》读后感1500字

    《一分钟经理人》读后感1500字: 大学毕业以后,一直在行政管理岗位,也一直想要读一些管理类的书籍,但市面上那些动辄十几册的管理类经典实在提不起我的兴趣。每每读到一些长篇大论,都是…

    读后感 2023年2月15日
    61
  • 《西游记》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西游记》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这期读书会的主题是“重读经典”,我今天要分享的是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但对我来说,这次阅读可能不算是真正的重读,因为这版《西游记》,我是从今年的十一…

    读后感 2023年2月13日
    30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1500字

    【第1篇】 最近,我读了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令我深有感触。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的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海伦.凯勤对生活的热爱,她用热情的态度劝戒世人应珍惜…

    读后感 2022年7月3日
    106
  • 《你一生的故事》读书笔记400字

    1,巴比伦塔:曾经看过巴别塔之犬,这次终于知道了巴别塔是个怎么回事,天堂连着大地,就像莫比斯环。 2,你一生的故事:《降临》电影的原版。很想再去看一遍电影。原因结果是否真的存在顺序…

    读后感 2023年2月16日
    101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