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并非得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2500字 第(1)篇
每读一本书,都是一次心灵的旅程。
认识王阳明之不断深入
这本人民大学史学硕士度阴山的《知行合一王阳明》给我带了很多新的想法,如果说初识王阳明是通过高中政治书,不知道会不会引起共鸣,但是官方化的书籍从未让我觉得他是一个如此可爱、如此鲜活的心学大师,也不会引起我对他的兴趣。
而再识王阳明是他与友人的这番对话:一次他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一时觉得他不再是教科书里面呆板、无趣的儒生形象,就如那花似的,不知怎地,在我脑海里面竟也明白起来。
而今日通过度阴山的这本书让我更深层次地认识了他: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也是一位践行良知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但是比起后者我更喜欢他前者的身份,而比起前者我更喜欢他后者的思想。而我对于知行合一的理解,正是在于他的几重身份上,我想着是他后者的思想和良知支配着他在前者上面的言行,三次军事行动,他把致良知贯穿始终,无论是清剿南赣土匪还是平定宁王,他都希望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化别人,凃添民众和万物的痛苦都是他所有军事计划里面的下下策,这样一个心系天下百姓,受到百姓爱戴的王阳明怎能不让人们为之感动!这或许就是“圣人吧!”
王阳明的思想
从龙场悟道开始,王阳明走的注定是一条有悖于当时主流文化的艰难之路,直至他客死他乡,我始终认为他多次被排挤和阻拦,与其说是他个人不受上层领导重视,倒不如说是他的心学思想挑衅了当时最为权威的程朱理学。但是,从今日观之,他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等多数观点亦有可取之处,也让我对他有了很多新的认识。
真理就在我心中,但必须去事上练,只有去实践了,你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这一真理。而且,这两者是不可分的,正如知行合一一样。
这是王阳明所一直强调的知行合一,但是只提出实践出真知言语的思想家不足以让我们为之所动,因此我喜欢他所说的有目的性的思考本身就是行,诚如当下我们通过书籍获取知识并不断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加以思考,这就是一种知行合一的体现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被认为是王阳明心学致良知的工具,还有他关于好好色与恶恶臭的言论,让我觉得这个圣人离我普通人并不遥远,他是一个有血有肉并长期受病魔困扰的大圣人,正是不遥远,所以才可以被实行。
提醒自己
这本书中有一个故事让我引以为戒,王阳明曾教训孟源说他“好表现自己,走了表现欲的极端”,并教训他:
那棵大树就是“好名”之病,一旦有了这棵大树,其他一切优良谷物(品德和能力)都无法生长。原因很简单:一个“好名”的人,非常喜欢和人争辩,而且他一定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对方是错的。当他确认这一点时,那么他就把自己看成是君子,对方是小人。于是,所有和他意见不同的人都成了小人,自然,那些意见,他也就不会入耳了。没有任何意见可以进来,良知就会被这种妄自尊大遮蔽。
努力做一个内敛的人,不过分表现自己,无愧于自己的良知,否则就不会进步。
看完这本书,总觉得自己不知如何写下这书评,同时也觉得无论我怎样下笔都是对于王阳明一生的亵渎,但是,正如他所说,我今日写下些许文字,皆以不断提醒自己:道阻且长,你仍需虚心应对。我想着这也是对于他致良知的一种表现吧,无愧于自身,亦是无愧于他给我带来的众多启发。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2500字 第(2)篇
有一道这样的选择题——
“一条铁轨上有五个孩子在玩,另一条废旧的铁轨上有两个孩子在玩,这时有一辆载人火车要经过其中一条铁轨。如果你是扳道工,你会如何选择?”
我们都是有良知的人,可生活有时候就是要我们做诸如此类的选择题,而且这种选择题,关乎道义,也涉及良知。
我想无论怎么选择,这道选择题的释意都会让人不满意,我们知道有良知的人有时候也要做些让良知不好受的事,但这绝不是违背良知。毕竟人因性格、人生阅历和生活环境的不同,看待事物时的态度就会迥然不同。
人非要经历一番不同平时的劫难才能脱胎换骨,成为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才会真正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最坚固的城池绝不是铜墙铁壁,而是人心。特别是有些人,你用言语劝告根本不起作用,必须让他亲身经历失败,他才会得到真知。这可能就是王阳明心学强烈主张“事上练”的良苦用心。
人做学问,一生也只是为了一件事。自小到老,从早到晚,不管有事无事,也只是做这一件事,这件事就是致良知。所谓“事上练”也不过就是“致良知”,但这里有个诀窍,要勿忘勿助,不要忘记你时刻要致良知,但也不要拔苗助长。致良知是个循序渐进的生命过程,要一步一步来。伟大的都城北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们必须要遵循下面的原则:事情来的时候,尽我的良知应付。没有事情来的时候,也不要去找事,只要在心上时刻想着致良知就对了。这就是古典儒家所谓的“必有事焉”,在你心上,一定会不停地有事,而这个事就是光明你的良知。事上磨炼,并不一定非要没事找事,当你静坐并光明你的良知时,这也是事上磨炼。
这大概也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可以在今天死灰复燃的重要原因之一:良知可致圣贤,无所不能。所以人人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充当别人的上帝,任何人也就不可能有资格控制别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才有权力控制和支配你,那就是你自己;只有一个人能主导你的人生,那也只能是你自己。
只俯首于自己的心,实际上是要求人们要蔑视权威、追求自由,崇尚独立人格,这是王阳明要告诉我们的第二大人生真理。
这也是与当今世界接轨的理论之一——
要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最根本的就是不要做自己的心的奴隶。让你的心不要迷信权威,不要人云亦云,吠声吠影,更不要违背自己的良知,逆来顺受,甘心做“权威”的牺牲品。当然,王阳明所谓的独立自主的人,是建立在良知的基础上,不是要你胡作非为。所以当我的良知认为我受到了不公正待遇时,就要勇于抗争。
下面是文中的干货:
致良知,有两个内容。第一是向外的:用你的良知施加于万事万物,也就是用良知去做事。第二是向内的: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光复良知。实际上,这两个内容在王阳明看来就是一个内容,因为王阳明说心外无物,你去做事时,事就在你心里,还是在心中光复良知。所谓四句教,是王阳明晚年向众弟子提出的恍恍惚惚的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