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千阳」读书笔记2500字(2)篇

灿烂千阳

作者:卡勒德·胡赛尼

《灿烂千阳》被称为女性版《追风筝的人》,胡塞尼再次以阿富汗战乱为背景,时空跨越三十年,用细腻感人的笔触描绘了阿富汗旧制度于新时代下苦苦挣扎的妇女,她们所怀抱的希望、爱情、梦想与所有的失落。私生女玛丽雅姆在父亲的宅院门口苦苦守候,回到家却看到因绝望而上吊自杀的母亲。那天是她十五岁的生日,而童年嘎然而止。玛丽雅姆随后由父亲安排远嫁喀布尔四十多岁的鞋匠拉希德,几经流产,终因无法生子而长期生活在家暴阴影之下。

「灿烂千阳」读书笔记2500字 第(1)篇

之前并没有写过书评影评,但最近跟着先生慢慢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我想这也是一个好的改变吧。

不可避免的会把这本书拿去跟《追风筝的人》做对比,还记得当时在旅游,闲暇时间翻开了书之后就被深深吸引,之后的两天一有时间就看,看完的时候在高速路上,看这窗外不断倒退的景色,内心久久不能平复。

我很喜欢《灿烂千阳》,它在绝望中又存在希望。相较于《追风筝的人》中还较显稚嫩的描写手法,它更加成熟,大段的景色描写,大段的细节描写,还有对人物的心理恰到好处的描写,都让书中塑造的人物更加立体。

可能因为自身的家庭环境和女生细腻的情感,对这本书很多地方都感同身受。

我能理解娜娜对玛丽雅姆的近乎“偏执”的爱,能理解她的“精神失常”,能理解她虽然嘴上说着讨厌扎里勒但是还是在每周她来探望时打扮自己、表现淑女,也能理解她最后因为玛丽雅姆的“背叛”而自杀。

玛丽雅姆的塑造是成功的,从一开始的天真可爱、每天都在期待扎里勒来看望她、以扎里勒而作为与外界的唯一联系的她,到满怀希望去找扎里勒却失望而归、回家发现娜娜自杀了的她,到住进扎里勒家却并不被当作家里的一员、很快抱着绝望而顺从的心态嫁给了拉希德的她,到多次流产、失去希望、向生活屈服、忍气吞声的她,到不接纳莱拉却又只能背着拉希德搞小动作的她,到开始敞开心扉、慢慢把情感寄托在了莱拉和她的两个孩子身上的她,甚至开始学会反抗,从出逃被警察抓住被审问时战战兢兢、审问完出来跟莱拉说“我太害怕了,我太笨了,我什么也不会说”到最后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杀掉了拉希德、牺牲自己让莱拉过上更好的生活。

莱拉是从小被宠爱有加的小姑娘,和玛丽雅姆不同,她一开始就知道反抗。本书的转折安排得恰到好处,很多事后想来是铺垫的伏笔在里面。我为塔里克的“死亡”而感到伤心,为莱拉他们的逃跑紧张得绷紧了脚尖,看到她们被抓又开始悬着心为他们担心,为塔里克的“回归”感到惊喜和希冀,为玛丽雅姆的献身而震惊、感动…莱拉是幸运的,即使经历了那么多不幸,但还好最后是个美好的结局,虽然这幸福来之不易。就像她的好朋友说的,“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大人物”。我为她最后决定重返塔布尔,为城市的重建作出贡献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虽然本书是女性视角,但该书里的男士他们也起到了很大的反衬作用。

扎里勒作为一开始本书建立起的父亲形象,他其实也是一个普通人,年轻时为了自己的面子不承认玛丽雅姆的存在,印象很深的是他们决定把玛丽雅姆嫁给拉希德的时候,不管玛丽雅姆怎么哀求他,他一直保持沉默,但当玛丽雅姆真正要走的时候上车前他却开始滔滔不绝起来,像是在弥补自己的过错,好让自己的良心过得去。等到临死前,一没钱、二没子孙在身边,才想起了赎罪,却不被待见,只能留封信作为告别。

拉希德是个可悲的人,暴躁而易怒,但是也可悲。重男轻女的他一心想要一个儿子,我想他一开始对玛丽雅姆和莱拉的爱护是真的,对察尔伊迈的呵护和宠溺更是真的,到最后穷困潦倒还从酒店顺走一块饼干带给他。但拉希德也是可悲的,他对于社会很有自己的想法,却一味的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两位妻子,他渴望得到别人对他的顺从与忠诚,却不想最后被终于开始反抗的玛丽雅姆给杀死。

塔里克应该是本书里白马王子一样的存在了,他好像不存在瑕疵,年少时为莱拉挺身而出收拾小混混,青年时许下诺言“我一定会回来找你”,壮年时回来履行他的诺言,他总是那么温柔、隐忍,书里提到玛丽雅姆像一块被河水冲击了多年学会忍受、磨掉棱角的岩石,我想塔里克像一座承载了所有的大山,又像一片可以吞噬掉一切的汪洋。喜欢该书里他们一到穆里就结婚的小细节,喜欢他知道莱拉说要回去时候对她说“我要追随你去天涯海角”,喜欢他对两个孩子一样的毫无保留的爱,喜欢他帮着莱拉一起把恤孤院修得更加“完整”。

当然还有很多塑造出来的我很喜欢的“小”人物,比如莱拉的始终温柔、对爱坚守的知识分子爸爸,比如一直对玛丽雅姆关爱有加、教她识字做人的法苏拉赫毛拉,比如独撑起恤孤院一片天的察曼。

「灿烂千阳」读书笔记2500字 第(2)篇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战乱频繁的阿富汗,动荡不安的生活,漫天乱飞的火箭弹,饥荒,暴政,对妇女的压制,尽管天气炎热,估计也真的需要一千个太阳才能驱散掉黎民百姓心中的灰暗吧。

亲情,友情,爱情。无论是哪种环境下的生活,也无非是这三者的苦甜交织。

1.“如果你来找我的那一天,躲在窗帘背后的我能够拉开窗帘,那之后可能就不必用尽一生的时间,去奢求你的再一次出现。”亲情方面,比起莱拉那敢于打破传统禁锢、重视女性受到教育的父亲,可能玛利亚姆的父亲扎里勒更让人印象深刻。他表面风光,娶三房妻子,腰缠万贯,但为了自己的名誉,在自己的私生女儿的问题上却软弱无比,爱她,却没勇气去给她她真正想要的父爱,只能在临终前把女儿一直想看的《木偶奇遇记》录像带放在信封里,希望她原谅自己的那一天能够看到。可战火纷飞,当人们连自己的性命都难以保证时,这一点点爱的表达,相比之下太脆弱不堪。尽管如此,作者对父女之间一些细节的刻画,读起来仍旧让人感到一丝温暖。

悬在半空的玛丽雅姆能够见到扎里勒在她身下仰起的脸,弯弯的微笑,额头的发尖,下巴上因为笑而出现的酒窝——正好可以容下她的指尖,还有他的牙齿。这个地方的人都蛀牙,他的牙齿算是最白的了。她喜欢他那修剪得很齐整的胡子,她也喜欢他不管天气怎么样,每次来都穿着一套西装——暗棕色的,他最喜欢的颜色,胸前的口袋放着折成三角形的白色手帕——打着袖钉,系着领带。领带通常是红色的,系得松松垮垮。玛丽雅姆也能看到自己,她的样子反照在扎里勒棕色的眼睛中:她的头发飘扬着,脸上散发着兴奋的光芒,天空在她身后。

2.“如果还有机会,希望能带你回到我出生的那个小泥屋,养上几只母鸡,一只山羊,去屋外小溪里钓钓鱼,看着阿丽莎渐渐长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然后每天日落之后和你坐在小院子里喝上一口茶,晚上并排躺在地上看那轮皎洁的明月。”玛利亚姆应该是这本书里那一千个太阳的化身了吧。出身卑贱,曾经坚信不移的父亲,能为了自己的名誉将她拒之门外,露宿街头,还因此失去了唯一的依靠;被迫嫁给比自己大四十岁的男人,沉寂的心曾经燃起一点点希冀,为自以为的爱情全心全意地付出,却因为不能生出一个儿子而沦落成猪狗不如的下人。她屈从于命运,不做任何反抗,因为找不出任何值得为之反抗的东西。直到莱拉和阿丽莎的出现,让她感受到很多缺席多年的美好,让她举起铁锹砸向那个曾经准备忍受一辈子的男人,让她甘愿牺牲自己来为她们换取幸福,让她从容走向自己生命的尽头。她在自己的后半生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她不仅代表着阿富汗女性意识的觉醒,更是在那个战乱纷争、女性饱受压制的黑暗社会里一股让人感到温暖、充满希望的力量。

她想到她进入这个世界的身份,一个低贱的乡下人所生的哈拉米,一件人们不想要的东西,一次可怜的、后悔莫及的事故。一棵杂草。然而,当她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她是一个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的女人。她以朋友、同伴、监护人的身份离开这个世界。以母亲的身份。她终究成了别人眼中的重要人物。不。这样死去并不算糟糕,玛丽雅姆想。不算太糟糕。对于一段开头不合法的人生来说,这是一个合法的结局。

3.人生哪来那么多机会去做这些如果如果的假设啊,更何况是战火不断的阿富汗。真正需要的,可能是在经历一次又一次不可逆转的选择和悲伤之后,仍能够鼓起勇气,在那已经满目疮痍的地方,重新拾起美好生活的希望。就像莱拉最终回到故乡,就像书的结尾她孕育着的那个新生命-如果是女孩-仍然会叫她玛利亚姆。

人生就是这样的,在心碎之后,我们还得忍受一次又一次的悲伤。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700376.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000字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000字: 这周主要看了《捕捉儿童敏感期》第4章,这章主要讲了3岁–4岁孩子主要出现的各种敏感期。比如执拗,垒高,色彩,语言,诅咒,追求完美,…

    读后感 2023年2月14日
    26
  • 复兴中华从我做起作文600字

    小时候,我听讲过一个“盲人提灯笼”的故事,有一个盲人,走路时总提着一个灯笼,很多人要取笑他:“你走夜路总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真是多此一举!”可盲人却满心欢喜地说:“你不知道,我提灯…

    读后感 2022年7月31日
    74
  • 观《帝企鹅日记》有感800字

    今天,我看了一部得过奥斯卡奖的纪录片《帝企鹅日记》,它是由吕克・雅克执导的一部生态纪录片。看完这部纪录片后,我被企鹅坚强的意志力深深打动了,它们为了交配繁殖不惜徒步90公里的困难旅…

    读后感 2022年7月18日
    111
  •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800字

    不毛之地上涌出的泉水——《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800字: “我”在1913年,人迹罕至的阿尔卑斯山地上,遇到一位沉默又自信的神秘牧羊人。牧羊人一直一个人种着树。1919年,”我”重…

    读后感 2023年2月14日
    31
  • 牛虻读后感心得体会

    在革命大背景下的爱恨情仇——《牛虻》读后感心得体会: 首先需要再次提醒一下自己,这个“虻”字正确的读音是mēng,而不是mang,孩子纠正过一次,刚刚打字就又拼错了,牛虻meng,…

    读后感 2023年2月14日
    28
  • 《伟大的中国革命》读后感1000字

    《伟大的中国革命》读后感1000字: 这本被林毅夫誉为“距离万钧的磅礴巨著”的图书,能够接触到真是有幸。作者在理论方面有着卓越的建树,对于工业革命该往何处去这一问题,本书给出了详细…

    读后感 2023年2月15日
    37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