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份。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我们回不去了。《张爱玲全集04:半生缘(2012年修订版)》收录张爱玲的首部长篇小说。初载一九五〇年四月二十五日至一九五一年二月十一日《亦报》,题《十八春》,一九五一年十一月上海亦报社出版单行本;经张爱玲改写后,以《惘然记》为题连载于一九六七年二月至七月《皇冠》月刊,一九六九年七月皇冠出版社出版单行本,改名《半生缘》。
「半生缘」读书笔记2500字
“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曼媜哪里想到自己执着等待的那个人,那么容易轻信了他人的言辞,转身便是沧海桑田?她哪里知道亲情一旦沾染了嫉妒的毒,也会致人于万劫不复!她哪里知道有些人给了你生养之恩,终究会打着为你好的幌子,变本加厉的要索要回去!
这个世上,哪有什么人会在原地等待?不都是一边信誓旦旦,一边屈服于现实种种?有时候不是不爱,而是爱着又如何?有些东西一旦错过,哪里还有转圜的余地?世钧和曼桢如此,叔惠和翠芝如此,豫瑾和曼璐更是如此!
起初看电视剧时,恨透了曼璐,觉得她那样恶毒,为了留住自己的恩宠不惜毁掉妹妹曼禎一生的幸福。可是等到听过书,重新看过剧,再到如今的读完原著,心里的那点恨一点点的在变薄,变薄…
在没有伤害曼桢之前的曼璐,其实是有着大义胸怀的。想想在那样风云不济的年代,她一个年纪轻轻的弱女子要撑起三代人的衣食住行,其肩上的压力可想而知。诚然做舞女也许不是最好的选择,但若非生活所逼,她又怎么肯牺牲自己的爱情,践踏自己身为女子最为看重的贞洁?就算她是长姐,难道就该担起养家糊口的全责?但她就是放下了所有,担起了一切。这样的女子,不该被疼惜,不该被维护,不该被尊重么?不知情的外人冷嘲热讽也就罢了,受她恩惠的家人,一样以她为耻!尽管曼桢也曾为她辩护过,并“大义凛然”的对世钧喊出“我不知道嫖客和妓女哪个更不道德?”但在得知曼璐“奄奄一息”时,内心最深处依旧也是希望她能就此死去,就此摆脱她这样的姐姐。呵呵,付出的再多,也不过如此!何其悲哀!当然,这只是一念之间的想法,也许做不得数。可是,人性深处的恶有时就在一念之间。当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尊重,当自己赖以慰藉的那点美好被自己的亲人一应捣毁,她恨从心底起,恶从胆边生,并以此把自己从前的好就此一一抵消了。何其悲哀?她终究是恶毒的,就如甄嬛传里,嬛儿对陵容说的那句话“自己再冷,也不能拿别人的血暖自己!”。
相比曼璐的恶,曼桢真的是善良的化身。她是家里最维护姐姐曼璐的那一个,包括对豫瑾的好,也是觉得他当初对姐姐那样好,自己该替姐姐补偿他。可是,善意没有度一样会伤人。她的善意给了豫瑾爱的希望(当然,豫瑾毫无疑问是一厢情愿),同时也给世钧的怀疑埋下了祸端,更给她的姐姐打开了伤害她的窗。更让人心寒的是,那生养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始作俑者!能怎么办呢?当最亲的人伤你最深时,怨怼与原谅哪个让你更好过一些?终究是要活下去的!凭着日后怎么也要说清楚的那点信念,一日日的捱着。可是待到重逢时,纵是道尽满腹委屈,纵使换得所有谅解,过往种种都已回不去!回不去了!那个人,那份爱,从此哪还和自己有半分关联?终归至此半生成蹉跎…
还记得剧中,曼桢音讯全无时,世钧一次次来到和曼桢一起游玩过的桃花源,一次次的回忆在一起的美好,还记得他把那枚红宝石的戒指镶嵌在树上,那场景那样哀婉,那样深情款款,让人觉得世钧的爱也是有重量的。可等到读了原著,才发现哪里有这样深情的悼念?离别的痛苦当然有,回忆从前也不在话下。可是张爱玲笔锋的犀利就在于她看透了人性深处的凉薄,看透了世俗对人心的蛊惑,而那些缠绵悱恻的场景在她的笔下终究不屑。于是,世钧在得知“曼桢嫁了豫瑾”之后,自己当然也是要娶妻生子的;于是,与其和不相熟的人共度一生,不如和那个自小就认识的人缔结姻缘;于是,从前怎么看都不顺眼的翠芝居然也有了可爱之处。终究是要结婚的,如果不是她,其他是谁有什么紧要的呢?哪怕是在新婚之夜,他们甚至喊出,“怎么办,我们谁也不爱谁,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多少婚姻就这样,明知不相爱,却还是要走下去…
所嫁非人,所娶非爱,虽非良缘,亦算不得怨偶,即便没有爱,但还有责任还有道义,单单是这些就足以让你背负一生,中国式婚姻的将就法,自来如此。那些爱过的人,那些走过的路,那些伤过的痛,终究都会在岁月的迭更中失去它最初的凝重之色。所幸千疮百孔之处,依旧有明月照心,而生活依旧还要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