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读书笔记2500字

罪与罚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在彼得堡贫民区一家公寓的五层楼斗室里,住着一个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他原在法律系就学,因交不起学费而被迫辍学,现在靠母亲和妹妹从拮据的生活费中节省下来的钱维持生活。他已经很久没有交房租了。近来,房东太太不仅停止供给他伙食,而且催租甚紧。这时他遇见了小公务员马尔美拉陀夫。马尔美拉陀夫因失业而陷入绝境,长女索尼娅被迫当了街头妓女。拉斯柯尔尼科夫不愿像马尔美拉陀夫那样任人宰割,他打算用“实验”来证明自己是一个很“不平凡的人”。   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后, 因内心处于痛苦的矛盾冲突中,无法摆脱内心的恐惧,他感到自己原先的一切美好的感情都随之泯灭了,这是比法律惩罚更严厉的良心惩罚。他意识到自己的“实验”失败了。所以他怀着痛苦的心情来到索尼娅处,受到索尼娅宗教思想的感召,向她说出了犯罪的真相与动机。在索尼娅的劝说下,他向警方投案自首。   拉斯柯尔尼科夫被判处8年苦役,来到了西伯利亚。不久,索尼娅也来到了那里。一天清晨,两人在河边相遇。他们决心虔信上帝,以忏悔的心情承受一切苦难,获取精神上的新生。

「罪与罚」读书笔记2500字

俄国小说一开始总是不那么好读的,多半是因为人物名字难辨,和角色对应不上。罪与罚这部作品不仅如此,还因小说开头的篇章描写的氛围太过压抑,也让人有些不适,就更容易让人敬而远之了。当然,一方面是作者对当时俄国的底层社会环境的真实刻画,另一方面也是故事情节铺垫的需要。只需读完第一篇,故事后续的发展会产生不可抗拒的魅力,在叠宕起伏的剧情中引人入胜,并被其内在的思考与论点所俘获,发人深思。

———剧透预警———

本作的主角拉斯科尼科夫是一个被贫穷所困的大学生,他有着自己的“新思想”,一套不一样的价值体系。更为重要的是,他还是一个无可救药的理想主义偏执狂,因此,他不断实践着自己的价值观,帮助同学的父亲,救助火场中的孩子,对那些官员和权贵不屑一顾,直到把自己逼上绝路,终于在实践自己的特殊人群论时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如果他内心足够强大冷酷,反社会,那么在犯下完美罪案之后自然会安之若素,甚至理所当然地继续他的"理想"。但是,他的内心深处并非他所想的,铁石心肠,正相反,他对于普通人的热爱和对于权贵的仇恨来源是相同的,并且他十分清楚他的所为无法被社会接受,因此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尤其是他还杀死了毫无罪过的莉扎薇塔。他开始通过编造谎言和理由来欺骗自己,通过受苦和隔离我来麻痹自己,但这根本救不了他。他并非独自一人,他的母亲普莉赫里娅亚历山德罗芙娜、妹妹杜涅奇卡和好朋友拉祖米欣始终关心他,照顾着他,而他越是感受他们的爱,就越害怕自己的罪行会伤害他们。最后,他在因为愧疚不经意间帮助到的索尼娅的帮助之下重新认识了自己,认识到这个世界除了思想和革命之外,还有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美好,从而在西伯利亚的苦役中得到了新希望。

本作的几个反面角色,像是卢仁和斯维德里盖洛,都和主人公有着截然相反的人生态度,但他们的行事或举止又与主角有些许的相似。卢仁应当是拉斯科尼科夫最痛恨的一类人,据有权力欺压底层人民。因此,当他知道自己的妹妹要嫁给他时他是断然拒绝的。卢仁从心底里看不起他们,他只是钦慕于杜涅奇卡的美貌,以及她窘迫的境况。他需要的不是她的爱,而是一个完全服从他的附庸。这种不平等的封建观念当然是拉斯科尼科夫这个进步青年无法忍受的,因此他三番五次地羞辱卢仁,想让他滚蛋。卢仁当然不肯善罢甘休,他不断纠缠着他们一家,甚至在本性暴露后还想耍阴谋,所幸并未得逞。不过在小说的最后高潮部分,卢仁却彻底缺席了,让人感觉少了点什么。或者,另一位反面人物斯维德里盖洛的戏份已经足够撑起剧情发展了,这个人完全可以用混球来称呼也不过份,但他又不完全是个恶人。某种意义上,他和主角的境况十分相似,也是背负着罪行,陷入自我遣责中。他的混帐主要体现在他对自己的欲望完全不加掩饰上,甚至毒杀自己的妻子去追求主人公的妹妹。在被杜涅奇卡以开枪为行动回绝后,他完全绝望了。于是在捐出自己的财产后饮弹自尽,完成了对自己的惩罚和赎罪。

斯维德里盖洛曾经说过,等待拉斯科尼科夫的无非是自首和自杀两条路,这也是因为他们处境相似而作出的准确判断吧。最后主角选择了前者,他选择了后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念,对于拉斯科尼科夫是他的特殊身份论,而对于斯维德里盖洛则是欲望必须满足,不论是通过什么手段。然而他们都高估了自己,低估了社会和人的情感造成的影响力,人总是需要得到认同的,无论是自我还是信奉的思想。斯维德里盖洛在得到拒绝的答复后走向了崩溃,而拉斯科尼科夫也在服刑初期陷入绝境。在这里,不能说作者没有对于情感和思想的价值的刻意夸大,并非每个人都会陷入这种困境,这多半是属于睿智又固执的人的。但自我的罪恶感却是无可否定的,因此拉斯科尼科夫的救赎还要等到索尼娅带给他新的信念和希望之时,才算是真正实现了。

小说里的配角和描写虽然琐碎,但很真实地反应了俄国人的风貌和社会问题,当然还有底层群众的苦难。像是酒鬼马尔梅拉多夫和他的一家,小心眼的德裔女房东阿玛利亚伊万诺芙娜,还有精明吝啬的高利贷当铺老太婆阿廖娜伊万诺芙娜,这些人物各有各的可怜和可恨,也是底层民众的无奈,和当时俄国政府的压迫导致。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似乎总是将情感放在很高的位置,但对于思想和变革的反思也是着装笔墨,尤其是大段的人物独白和描写,既反映了主人公的内心变化,也将其思想的作用更形象地呈现出来。某种意义上,这本小说的主人公与我是有些类似的,好在我不如他偏执,也未走到他所处的境地。读这部小说难免会有深刻的代入感,尤其是后几章的精彩对决,难免会设想自己的反映。同时也反思自己仍存的执念,以及对于生活,对于社会的态度。以此作为自己的警示。

2018年10月24日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700416.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居里夫人读书感受600字

    昏暗的灯光下,居里夫人出现在人眼前。云里雾里中,她幼年丧母,中年失夫,晚年忍受疾病折磨的情景出现在其中。看着这些痛苦,她没有退缩,挫折将她的心性磨练得异常坚定。此时出现在居里夫人面…

    读后感 2022年7月9日
    93
  •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500字

    【第1篇】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忠诚的仆人哈桑对少爷阿米尔的最真挚的话语,这样一句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话语,包含着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的承诺。言必出,行必果。忠诚的哈桑,用自…

    读后感 2022年7月23日
    180
  • 《烟囱扫除人》读后感500字

    爱的样子——《烟囱扫除人》读后感500字: 夏丏尊先生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爱的教育》就是一本讲述爱的经典日…

    读后感 2023年2月12日
    29
  • 读《最大的麦穗》有感400字

    【第1篇】 读了《最大的麦穗》,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篇课文只要写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因为挑挑拣拣,错过了时机,结果两手空空的故…

    读后感 2022年6月19日
    111
  • 《单声》观后感400字

    周六这天,我在电视上观看了一部纪录片――《单声》 从纪录片里我了解到了单声的一些故事。 单声是一位爱国侨领也是一名知名的律师,他的祖籍是江苏泰州。侨居海外多年,他毕生都在致力于祖国…

    读后感 2022年6月22日
    453
  • 《拆掉思维的墙》读后感1000字

    《拆掉思维的墙》读后感1000字: 刚读完古典叔叔的《拆掉思维思维里的墙》,字里行间的幽默,透着一种属于古典的,成长着的生命元气。我们有太多直线型的思维,成为一堵高大的柏林墙,阻碍…

    读后感 2023年2月13日
    49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