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兰河传》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宗法社会,生活像河水一样平静地流淌。平静地流淌着愚昧和艰苦,也平静地流淌着恬静的自得其乐,在这里生活着的是《呼兰河传》的人们。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讲述了作者的童年故事。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她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2500字 第(1)篇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著名长篇小说,萧红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文学洛神”。
我以前陆陆续续零散地读过她的一些作品,看过关于她的电影。
《呼兰河传》是第一次完整读完的。
矛盾曾指出:“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我个人觉得《呼兰河传》是一部真实的童年回忆录,是一篇富有韵味的叙事散文诗。
与《丰乳肥臀》读后的沉重、压抑、烦闷相比,《呼兰河传》浑重又轻盈、朴素率直又凄婉细腻的笔调,回环复沓的歌咏似手法,纯真新颖又活泼明快的语言,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的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背景,值得每一个人,更值得中小学生去阅读、品味。
读完《呼兰河传》,文中几个人物鲜活地留存于我的脑海中。
祖父慈祥、善良、知书达礼、善解人意。疼爱"我",不但叫"我“读诗,还教给"我"做人的道理,是"我”寂寞童年中的最好玩伴,是家庭中最让"我“感觉温暖的人,是"我"人生的启蒙老师。
在"我”家的后园,有飞虫、有鲜花、有瓜果。“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这些散文诗似的语言,清新活泼,童趣盎然。小孩子顽皮、天真,园子里各物自由自在地生长,在这样的园子里,爷爷铲地"我“也铲地,爷爷浇水我也浇水,"我“尽享着爷爷的疼爱。
读到这些,都让人喜不自禁,心驰神往,而百读不厌!
我不由得想起我的童年。我好想也有一位这样慈祥又博学的爷爷。记忆中,我的爷爷总是忙着下地干活儿,爸爸妈妈也忙着下地干活儿,我和弟弟在家随便跑着玩儿,半天半天不见大人的人影,渴了就用葫芦瓢舀了一瓢凉水轮流喝,饿了就拿馒头蘸点面酱吃,我们没有这样诱人的后花园儿,也没有大人的陪伴,更没有人教我们念诗,唯一让我们欣慰的一点就是比萧红多了一些玩伴儿。
萧红的童年寂寞中又充满了童趣,童趣中透露出寂寞。奶奶虽然严厉,父母虽然冷淡,同龄玩伴虽然没有,但祖父却是百般疼爱她。
文中另外一个人物让我心疼不已,几次不忍读下去,她就是小团圆媳妇,是赶大车的老胡家的童养媳,她刚刚12岁,刚来时健康、活泼、开朗、爱笑、率真,却在婆婆等人的吊打、烙脚心、滚水烫等等的折磨之下最终死去!
还有一个冯歪嘴子,靠拉磨、做年糕维持基本的生活,与王大姐结婚生子后,有过一段短暂的幸福生活,但也因此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王大姐在生下第二个儿子后离开了人世,她独自承担起了养育两个孩子的重任,坚强而悲苦地挣扎在人间。
这里,就是20世纪初的呼兰河城,人们封建、迷信、愚昧、无知。宁肯顺从天意,不愿相信事实,宁肯被江湖骗子骗去钱,也不愿抓药治病。
众邻居对小团圆媳妇的假慈悲,胡乱出的主意,其实也是助纣为虐!
对王大姐和冯歪嘴子百般猜疑、冷嘲热讽等情节,可看出当时人们是多么的麻木、残忍!他们对不如自己的人,不是施以同情和关心!而是袖手旁观、看热闹、落井下石!这就是最让人痛恨的人的劣根性!
正是这样污浊的社会风气,使一场场悲剧在这里发生!
萧红笔下的呼兰河城,是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会,几乎到处都是暗灰色的凄凉,暗灰色的“乌云”遮住了阳光!
读后掩卷,我久久、久久难以平静!
我觉得此书无论从活泼童真的语言上,从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上,还是从表达的或喜或忧或爱或憎的情感上,都值得每个人去阅读,去学习,去思考!
文中所表现的,见不得别人好、唯恐天下不乱、嚼舌、及落井下石的劣根性、为人的虚伪性,直到现在绝迹了吗!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2500字 第(2)篇
这本书让我真切的回到了童年生活,对农村生活的描写非常朴实,自然和真实。
首先要读这本书时我专门了解了一些关于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萧红幼年非常落寞,幼年丧母,父亲几乎不关心她,在祖父祖母的爱护下长大成人。长大后因为抗拒家中的媒妁之言,逃婚开始了漂泊生活……直至她31岁离开人世,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爱,也默默关注民族大义,批评着国民封建固疾。
看完这本书不禁让我深感遗憾,为什么同是乡村生活作者可以从各种角度来书写,对跳大神的封建迷信的抨击,对落后村民的门前无小事的看热闹的描写,对环境的描写,用“大地都冻裂了”来形容冬天的寒冷,让北方的我不禁想起了幼年中的冻土,以及河面上能走路的厚厚的冰层……当然还有书中的人物命运,虽然都是悲剧的描写……也许这和萧红本身的悲悯之心有一些关系。当然也有冯歪嘴子这个在困苦中始终坚强乐观面对生活的一点红。
不了解萧红时,我以为她的童年衣食无忧也很快乐,可是一个快乐的孩子不会对幼年这些家长里短的事这么记忆深刻,也不会描写的这么详细,只有那些内心细腻,比较孤独的孩子内心世界才会这么丰富。所以了解完她的人生历程我才知道,这个看着开朗的女孩,内心的孤寂。
从情感世界解读这本书,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欢童年的家乡,童年的她像一只无忧无虑的蝴蝶,在祖父母的关爱中健康成长,衣食无忧的生活给了她俯视生活的资格。她旁观着小团圆媳妇从一个懵懂快乐的女孩,被婆家毒打,折磨致病……最后一病不起。不得不说这是她童年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跳大神,以及各种封建迷信在此揭晓。无知或者说逃脱责任的婆家扣着团圆媳妇惹神明生气的帽子,掩盖他们把一个12岁少女折磨疯的事实。跳大神,“买通神明”救团圆媳妇,用“土法子”吃生肉治病,吃全毛的鸡,听半疯子的人开药方,可是亡羊补牢为之晚矣!这篇文字浓墨重彩的描写让我们看到封建迷信对农民的深刻影响。虽然记忆中的家乡落后不堪,但是她的心中却因着祖父母的爱,而爱着故土。
当然也有赶庙会的快乐记忆,跳大神; 唱秧歌;放河灯; 野台子戏; 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这些多是封建迷信为神鬼过的节日。对啊,幼年时我可以感受到母亲对神明的敬畏,每年我们都会去距离村子不远的一个庙里上香磕头,路上还会碰到很多邻居,甚至我不熟悉的大娘,奶奶们,母亲每年都会祈祷来年我们可以健康顺心,家里庄稼有个好收成!包括大年三十吃饺子,那也是要先让神仙吃的,先祭拜和供奉家里的祖辈们,再跑到街上土地庙村头的小庙里去上供…我们总是飞一般的速度跑着去,还不让汤洒出来,到哪里我都会认真的磕头请安,再许愿,祭拜完了,还不忘给神仙洒一些汤,润润喉咙……
书中值得一提的是可悲的冯歪嘴子,认真生活的人却不断被生活愚弄,勤俭持家的媳妇生了两个孩子又早早死去,二宝还发育迟缓,也许这孩子身体有病……可是冯歪嘴子依旧用心照料,远远落后别人家的孩子的二宝会笑了也足以让冯歪嘴子乐开了花……也许他身上代表的是无数乐观坚强面对生活的中国人民,或者说是对中国人民的热忱期待……
在这个有小情也有大义的才女笔下我们回顾了落后的生活,在她细腻的笔麾下我们也感受到了那时的神鬼之节的热闹与面对小团圆媳妇悲惨遭遇和冯歪嘴子困苦生活的冷漠。生活处处有悲剧,但愿我们可以在悲惨的世界中善良着自己的微光像冯歪嘴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