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边淳一经典小说,国内首次重磅引入!潦倒医师的行医手记,逗趣医患故事中看人生笑泪!圆乘寺大夫离开人际关系复杂的大学附属医院,来到一家私人医院当主治医师。许多患有隐疾、不便去大医院问诊的病人陆续登门求医。私人医院就好像一个万花筒,折射出生活在社会底层、挣扎于人性夹缝之中的人们的种种影像,医师的仁术仁心与患者的内心挣扎,交织成跌宕起伏的故事,妙趣横生、耐人寻味。
「仁医」读书笔记2500字
整本书看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一段,原本我是想自己写点什么来表示自己支持这一观点的,但想了很久也没组织出太好的语言,我就把原文贴出来,作者自己写的很清楚,这段文字也不需要前后照应。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独有的难处,有些事情是很难让外行理解的,医生真的是很不容易的。
原文:过去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要杀死十个人,才能当上医生!当然,这种说法是相当荒谬的。
其实,不论内科医生还是外科医生,都不会遇到那种过失杀人的危险情况。只不过是有的外科医生好不容易才当上医生,就自以为了不起,向新任医生谈起经验时,就会得意忘形地说得很夸张、很虚假。
我当外科医生已经十三年了。根据我所了解的情况,就是医术很差的医生,一生完全没有或至多有一次因个人失误而致患者死亡的情况。患者大都是因其他偶发因素和不可抗力重合在一起才死亡的。医生不会轻易发生重大失误。
也许这种时候所用的“杀人”这个词,意思是“再早点儿处置,兴许就得救了”或者是“如果那时懂得这种医治方法,就能把他救活”……只是当时因为个人能力和不能决断而没能做到。与本来能够救活,却因玩忽职守或漠视生命,或治疗方法错误而致人死亡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想,人们对医务的内涵不了解,也就容易产生这种分歧和误会。就像有的年长者向年轻人讲述战争体验和战后的粮食灾难时,讲得会比实际更悲惨、更艰难,并因此暗自得意,甚至忘形。
因此,说“杀死十人才能当医生”这种话,没什么实际意义。相信当医生的,也没有冷静地去做那种事的胆量。有些很胆小的医生,在喝酒时变得豪爽而逞强,说出一些言过其实的话,周围人能完全相信吗?只不过是对别人吹吹牛而已。
其实,真正恶劣的医生非常之少,这些人因为失误而致人死亡的病例何止十人……真正的坏人,也不会向他人张扬和炫耀这种事情。
暂且不谈这一点。大部分患者往往会对自己的病情担忧,产生被害者意识:医生会不会给自己误诊呢?当听到医生草菅人命这样的话时,会添枝加叶地传播:“果真是这样!”
尽管事实并非如此,医生自吹自擂、胡说乱说,会给患者带来多余的不安,不值得赞赏。
过去某个大学的著名医学教授退休时,曾坦白自己的误诊率达到百分之四十几。报纸上也曾大肆地报道过这件事。
人们读到这则报道,感到震惊:连极有权威的大学教授都这样,其他人可想而知……同时称赞这位如此坦诚的教授。
然而,这件事在讲述和传播的过程中,是被逐步升级的,我认为和前面自吹自擂的一些故事一样,与实际情形和一般人的理解差距极大。
因为这个教授所言的对象是从医的行家里手,所谓误诊是行家里手认可的那种误诊。
话似乎说得越来越难懂了,若用通俗易懂的事例加以说明,那就是,所谓的误诊并非是将胃溃疡诊断为扁桃体炎或心脏病,而是将胃溃疡诊断为胃炎或胃癌之类,没有偏离胃这个器官。
如果是将胃溃疡和心脏病搞错了,那么,病变的脏器根本不同,治疗的药物和方案也完全不同,这就是个很严重的事件。然而,把胃溃疡误诊为胃炎,治疗的药物是同一系列的,不是不起治疗作用,也就不是什么大问题。
至少对没准确诊断出的病症来说,不会有重大影响。不,反而一时会有很好的效果。
就是将胃溃疡误诊为胃癌,也不算太糟糕,既没有生命危险,也会慢慢发现潜在的病灶。
这类误诊应属专门性误诊。当时的医生做专门的、特殊的检查,如果将检得的数据进一步综合分析和细致考虑,也许就能鉴别出来!这与一般人所想象的误诊,意义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对于误诊,外行人会捕风捉影、不明就里地予以判断,内行人则进行专门的、精准的微小范围之内的判断。
日本人感到大学教授和政府官员这类人很有权威性。如果这类人向公众直率地道歉,说自己弄错了,大家立马就会高兴,会拍手喝彩:那个人真正直,很了不起!
像前面提到的教授所作的坦白,应该限定在医学界内部刊行。这让新闻界刺探到了,报纸杂志纷纷转载,那误诊的意义就被曲解了。我认为对此应该好好说明。
否则,正直的外行们相信报刊传言,人云亦云,不仅心情不舒畅,甚至会说:“你看到教授所言了吗?多可怕!”最终引起整个社会对医生的不信任。
现实状况下,确有一部分医生的医术不让人信服,所以,怀疑和不盲从医生的治疗,也有一定必要,而多余的怀疑又是不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