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毡》读后感1000字
很感动,特别感动。
什么蒙太奇手法、素描、速写也好,魔幻现实也罢,这本书看完,给情感带来的冲击,同时又是熨帖,超过了技法解读的兴趣。
《飞毡》就是在为香港的过去招魂,我有魂兮失不得,魂兮,归来。
以肥土镇作化名,从英国进入前夕开始,到现如今,讲述了伴随着香港社会的改变与发展,许多新旧事物的发展、变迁、兴衰、交替。点点滴滴,都融入肥土镇居民的生活里,浓缩在花氏一家身上:不知不觉中,花初三和叶重生结婚了,花艳颜出生了,花艳颜工作了,花可久念大学了,家搬了好几次,人来了又往。
花氏一家人令人动容,连同花一花二、花里巴巴和莲心茶铺子二老,在漫长的变迁的岁月中,所有人始终和睦相守。这其中不只是血缘带来的亲密,还有对邻里的关爱,哪怕是两位过时落伍执守过去的老人,哪怕是外貌语言都不一样的异乡人,到最后,都变成了相亲相爱一家人。
在这种不离不弃中,一家人慢慢摸索着把生活往前推进。新时代来了,荷兰水铺做不下去了,那就换别的生计与行当;大量劳工逃难移民了,那就大家相互理解扶持,尝试建立新的邻里关系;佣人仆人的身影逐渐消失了,那就学会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最紧要,就像香港贺岁片的台词,是一家人齐齐整整。
花初三叶重生新婚时,新房一角有天窗,夫妇二人能看着星彻夜长谈,令人羡慕而感动;花里巴巴对花艳颜多年不变的纯真的感情,也令人羡慕而感动;花一花二默默地做着私人的科研,哪怕是别人眼中的痴傻,同样令人羡慕而感动,“他们大半生研究这研究那,怀抱小小的希望和梦想,是否真有所成,原也并不介怀,可是在不相熟的外人眼中,却是游手好闲,迹近痴呆。他们其实是两个病入膏肓的梦游人,从没有醒来。”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饱足实在,仿佛过去的人都这样。
钱钟书说,目光放远,万事皆悲。写到末尾,西西眼光长远,带来的结尾用已经俗气的话来说,“哀而不伤”。肥土镇不管是飞来的土地,还是龟背上的土地,经过怎样的浮沉变化,亿万年前的人事已经隐没,亿万年后,如今的人事当然也已隐没。地图空了又填满,满了又变空白,沧海桑田,没有人能见到全貌,每一代人只能见证其中的一个片段。这有意义吗?或许有的,当下片段的人,可以通过书写,做小小的、或许是微不足道的对抗遗忘的努力。
要写这样一本书,得细细储备无数知识,还要有巨大心力排篇布局,但最重要,是要有充沛的情感给它关照,给它温情,因为那是家和家中的回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