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集(全集)》读后感1300字
赶在2017年的最后一天读完了这套书。以此纪念汪曾祺先生辞世20年。
20年前我还不知道汪曾祺是谁。中学的时候学《端午的鸭蛋》,第一次上语文课上得口水直流,也因而记住了“汪曾祺”这个名字。那时候我们下午在操场散步,看着收敛了刺眼光芒的夕阳,红红的圆圆的一颗,都说汪曾祺笔下高邮的鸭蛋黄应该就是这个样子。
后来多年不读书,沉迷于乱糟糟的网络世界。再见汪曾祺的时候,就是《受戒》和《大淖记事》了。那种一击即中的感觉,让人浑身通透。原来我也是有过些对文学的热爱的,原来我也是仰慕过那些于波澜不惊中直击人心的文字的。汪曾祺在他的小说里,把那种文学的清澈、生活的诗意、人对生活与世界的朴素态度,全都写出来了。他写高邮的乡野生活,写联大,写文革,写样板剧团。他写得平淡,于平淡中看见诗意,看见美好。
我很喜欢看先生写人,无论是他家乡的那些人——摆熏烧摊子的王二、相帮互扶的岁寒三友、高山流水的季匋民和叶三,还是西南联大里那些人——特立独行的蔡德惠、养鸡的文嫂、偷文嫂鸡的金昌焕,或者在农科所时候的那些同事——羊舍的小伙子们、养马的王全、历经寂寞与温暖的沈沅,甚至文革时期的“当代野人”们。他的小说是一个时代的回忆与记录。他的小说中没有“善”与“恶”、“好”与“坏”、“对”与“错”,至少他自己从不做出这些评价。他是一个单纯的叙述者,以他的视角来讲故事,把他看到的描写给我们看。他从不多言,从不褒贬,从不说教。这是我喜爱汪先生的很重要的一点:他放纵所有人都成为他们自己的样子,而不是这社会希望、要求他们成为的样子,不是“政治正确”的样子。读他的小说像看电影,人物是立体的、丰满的、有骨骼有血肉有精气神。
从这套集子我可以看见他语言风格的变化。《邂逅集》最短小,于我却最难读。先生早期的作品因为受西方文学和意识流影响,多少有些晦涩,语言上有点“从句套从句”的感觉,长而繁,读起来有点累。但是先生自己也曾说过,“我年轻时候写的小说很怪,后来的作品写的比较平静;但如果我当时没有写的那么怪,之后就不可能写的那么平静。”我敬慕他的这种经过探索与尝试,历尽沧桑后返璞归真的文风。越到老越可爱。抱着“文如其人”的信念,我敬慕这可爱的老头。
我们的时代充斥着太多浮躁浅薄的快餐文化,网络让世界变小了,也让人的生活变薄了。在这样抬头电脑低头手机的生活中,我内心所向往的是汪曾祺小说里那些高邮的、联大的诗意。穷苦固然也穷苦,但生活尚称得上生活。这里要提一下阿勒泰的李娟,我极爱她的散文。我想我喜欢的都是那些远离现代文明的世外桃源一般的干净、纯洁、亲近自然的生活。抬头是孵化幻想的星空,脚下是孕育生命的土地。我一早跟我妈说过,我有时候有种“出世”的想法,想去山林里隐居,去过原始自然的生活。然而隐居终究是不现实的。我不知道除了读汪曾祺李娟他们这样的书,还有什么能让我找到那种宁静与平和。现实已经是这个样子,唯有内心的丰盈与安宁才能让人“大隐隐于市”吧。
本想致敬先生,却终不知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