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菲女士的日记》读后感1300字
丁玲的作品值五星,但这个版本实在太糟糕了,降它两星。错字、漏印、多印、节选突兀,排版混乱,目录更是杂乱不齐!实在影响阅读体验!
那么来论丁玲作品本身。这其实是一本丁玲作品的集子,书名便不大应该再取《莎菲女士的日记》(真的忍不住又要吐槽出版社了)。惜排班上的问题,阅读时候并不能完全确定各短篇篇名,印象较深的,就《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在医院中》《我在霞村的日子》,以及有关瞿秋白的、被国民党监禁和后来被“左”定为“大右派”等回忆的篇目。丁玲在中国现代文学文坛中能立一足底,与她关注女性,大胆写女子所思所想,并且不依靠男性有关。《梦珂》作为本书第一篇,代表着女子刚涉未涉社会时,被各色男子围绕,从开始不适应,到感叹、倾慕、犹疑,再到发现真面目后恶心、厌恶,最后远离或逃离的心理变化。视角在女身,洞察周遭,包括几个男子,就像男人一贯视野从上到下横扫女人,丁玲反其道而行之。这点其实在《梦珂》里不如《莎菲女士的日记》典型。《莎》写对乔吉的思慕,写他高挺的鼻梁,写他鲜艳欲滴的红唇,欲望历历在目,仿佛女想一把扑倒。很是大胆。笔墨在女心,那就不仅仅局限于几个男子,还有对周围的世界,对自己的内心、未来发展都是不断探究,审问、想象的。比如一篇讲两作家原是好朋友,道同志谋,最后分道扬镳的,里面的妻子原一心只有丈夫,最后慢慢“背离”的故事。不仅是丁玲文学观看法的表达,还有对女子(关注的不仅只女学生,还有已婚妇女)继续发展的信心。
《我在霞村的日子》,是在共党政权巩固时写的,据说被要求修改过几次,丁玲原本的风格也被压抑了很多。确实,这篇里已经少了早前的一些大胆韵味。如果说之前的作品是少女,是少妇,那么到这里,就是大婶,是阿姨了。到村落里关慰百姓,听他们讲故事。听着听着,听到了一个女子的心酸而又勇敢的故事,于是把它写下来。对那些村民一些态度呢,不作评点。但终究是深爱,关心着这女性群体的,所以由不得为她们说出心里话,寄予同情、希望。
而在之后的作品,“我”的形象,已然是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了。不过这一形象也随着岁月,事故的发展进行变化。写和瞿以及好友王剑虹有关内容的时候,丁玲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作家,对先是老师,后是朋友夫的瞿,是充满复杂感情的。这好比对党。后来被国民党关押,在密闭的空间里,反倒更激起丁对党的赤诚之心,热切盼望着回到党的怀抱里。后来,“大跃进”,文革开始了,丁被打成大右派。在激进分子的折磨下,尽管仍是充满对党的信任、信心,但我相信,她对党的看法,一定变得辩证了。
在读这本之前,东拼西凑听得一些对丁玲的评价,说她在文革前奏时,也没少“激进”他人,因此自以为“恶人有恶报”。但当读到她六十四、五岁时,干农活太累想午休一下,被那些女孩斥“也配午休!”“必须区别对待”,或者“砰”一声踹开门,不由分说打砸抢踢踹她的时候,我好心痛,也好感动,丁玲最终还是挺过来了。她与丈夫之间努力地互相勉励、支撑是谁都会动容的。对青年“红卫兵”们的所作所为,丁玲不再依年轻时的心气摆脸色,喝不对,而是同情与理解。丁玲,确实变了,此时,是一位身经百战,心被厚茧包裹,但内里更柔软的老奶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