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力社会》读后感_4500字

《创新力社会》读后感4500字

为什么智人打败了尼安德特人?为什么现在我们的自然资源并没有像以往预测的那样濒临开采完毕的状态?为什么人才是一个国家最大的财富?为什么加速经济的发展才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为什么马云说未来社会商业的形态应该是小而美的?种种问题都会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作一些摘抄如下:

《创新力社会》

人们的观念由此发生了改变,从先前开展有输有赢的交易,转向寻求双赢交易,尤其是向创新型双赢交易的方向转变。人们开始不断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以获得更多的合作机会,随之而来的是思想和理念的交流不断深化,创新设计空间不断扩大。

这样一来,我们就掌握了通向文明的钥匙。仔细想想这把钥匙,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如果其他星球上也存在智慧生命开创的文明,这把钥匙必定也是他们文明的开端。贸易是一把通向文明的万能钥匙。

人类现在的交流互动可谓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我们首先回到罗伯特·赖特的两个核心观点其中之一:进化是一场有众多玩家参与的宏大游戏,最后的赢家十有八九都是最善于促成合作的一方,即促成双赢交易(亚当·斯密也持有相同观点)。据此,他提出了第二个核心观点:既然最终占得上风的是最能促成双赢交易的文化或文明,那么人类的发展趋势就应该是走向双赢,远离零和,而这也就是赖特著作的副标题“人类命运的逻辑”的含义:进一步促进双赢贸易才是人类符合发展规律的前进道路(这里暂且不提亚当·斯密)。但是,许多文明都会在发展的某个阶段与这一趋势背道而驰,迟早有一天,他们会发现自己会和其他崇尚中央集权、主张强制交易、害怕分散权力、鄙视自主行为的国度一道,被扔进历史的垃圾桶里。

里德利在2010年出版了《理性乐观派》一书,他在书中指出,智人与尼安德特人的关键区别不是生存环境或遗传基因的差异,而是他们之间模因的不同。那么,模因的不同如何导致这种差异的存在?我们又如何才能追根溯源,找到几万年前穴居人类的模因呢?

里德利的答案非常简单:经过对尼安德特人居住地发掘出土的物品进行勘察,人们发现这些物品无一例外地出自临近地区。例如,如果考古学家发现了石斧,那么在石斧的发掘地点附近总能找到制作石斧所使用的原料石。但是,在欧洲智人的居住地,情况恰恰相反,考古学家发掘的物品显而易见都来自远方,这些物品的来源只可能是通过与陌生人进行交换。

在贸易出现之前,智人和尼安德特人通常都将陌生人视为自身安全的威胁,他们的反应往往是杀死对方或被对方杀死——换句话说,就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但是,这种状况在他们认识到了交换贸易的概念之后发生了改变,他们不再想方设法地将石斧插入对方的头颅,而是寻求机会用石斧换取15个美丽的贝壳。

所以,正如里德利所言,这很可能就是问题的答案:当智人和尼安德特人在大约2.4万~3.6万年前发生冲突时,前者已经开始进行贸易活动,而后者还没有。正如我们先前看到的,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智人在非洲生活期间开展过贸易活动,此前几次尝试离开非洲的也都是尚未进行过贸易活动的部落。但当后来智人再次与尼安德特人发生冲突时,这场冲突已经变成了贸易者与非贸易者之间的斗争。

贸易活动的开展对于智人之间建立和平友好的相互联系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也使他们之间思想、模因和信息的交流成为可能。这种交流互动在战争中体现在更大规模的军队集结和更为有效的协同合作,因此能够一次次击败依靠小股力量单打独斗的尼安德特人。此外,由于贸易活动的存在,智人之间自相残杀造成的损耗要比尼安德特人少得多。

综上所述,我们的祖先最终取得胜利依靠的法宝不是基因,而是模因。真正起到作用的关键因素不是外界的环境,也不是占有的资源,而是对待贸易的不同方法。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依靠变革驱动者的帮助。大自然通过氧化反应、病毒感染、外界辐射、阳光照射、宇宙射线等各种手段,驱动人类基因发生变异,虽然这些大多都是负面的影响,但偶尔也会出现正面的情况。而当竞争出现,并与这些变革驱动者相结合后,人类就开始从原始的简单DNA链一步步进化为到今天这样高度复杂、高度智慧的生物。

当然,我们永远不能板上钉钉地说,智人战胜尼安德特人只是因为前者开展了贸易活动。根据近代历史,我们至少可以确定一点:在竞争环境下自觉自愿地相互合作是创新力、社会文明和经济繁荣的源泉。推进并改善此类合作的理念能够引领我们前进,阻碍此类合作的想法只能带来经济停滞、下滑,甚至最终崩溃。正如里德利所言,放眼全球,凡是开展自由贸易的国家或地区,即便没有得到邻国的有效回应,它们在经济上也总能立于不败之地。自由贸易的坚定拥护者总是能够脱颖而出——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新加坡、韩国、毛里求斯、博茨瓦纳和智利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我们的祖先在从猿人到智人的进化过程中,大脑体积逐渐开始变大,但随后又有所减小,减小的幅度大致相当于网球的大小。同样的情况在你驯养狐狸或狼变成狗的过程中也会出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野生动物需要自己解决所有问题,而被驯养的动物只需依靠主人寻找答案。由此可见,在完成自我驯化、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处之后,人无须太聪明也能活得愉快。

取得成功的理论基础之一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并结合个人主义,这为欧洲军队在世界各个角落取得巨大成就做出了卓越贡献。

我们可以基本确定权力下放就是西欧成为当时最具创新力地区最为重要的原因,后文将会有所涉及。

那么,最后的结论是什么呢?西欧国家的创新力,以及创新核心的驱动力是什么?是罗马帝国遗留下来的标准吗?还是航海文化,宗教价值观,多样性,竞争,个人主义和权力下放?乍一看,这些因素好像都相互关联,但是当我们仔细观察创新力出现的时机和创新核心的位置时,就会发现一个真正的因素脱颖而出:权力下放。当在某时某地真正实现权力下放之后,创新力就会蓬勃发展。因此,如果欧洲中心的大三角没能在几百年来实现权力完全下放,就不会出现后来的创新力大爆发,西方国家最终也不会统治世界。

合作让我们变得更有创新力,创新力让我们开展合作。

我们通过像保罗·埃尔利希那样用简洁的方式概括环境挑战来结束本章吧。如之前所述,他推出IPAT方程,内容如下:

影响力=人口×财富×技术

所以,在他看来,我们越富裕,开发的新技术越多,情况就越糟。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我们已经看到,社会拥有的先进技术越多,对环境的污染越少。

但是,埃尔利希的等式更不正确的是他将财富看成了问题的一部分,即便从数据上来看,最富有的国家也是环境最清洁、人口数量稳定或下降的,这意味着财富应该在等式中做除数。所以这里有一个更好地版本:影响力=人口/(财富×科技)

解决我们挑战的方法不是像复活节岛上的人们那样静止或者倒退,而是向前。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不是限制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而是鼓励创新、创造财富和发展科技。

导致公共生产力问题的13种原因

1. 没有强制创新的竞争环境。

2. 员工缺乏创新和合理化的激励。

3. 没有废除法律法规的程序,法律法规的数量无止境地增长。

4. “内部交易”迫使公共雇员优先考虑自身而非顾客/用户利益。他们利用超越任务范围的行为扩大自身权力,于是这些部门开始“榨取”行为。

5. 官僚为彼此制造工作,而工作就成了分配的时间。

6. 管理者通过雇用更多的员工、寻求更多的预算来寻求权力。

7. 大多数选民都依赖国家生活,为了更多的利益形成了非正式福利联盟。

8. 选民给那些增加福利的政治家投的选票是给减少福利的政治家的3倍。

9.“粘蝇纸效应”允许官员拨款来为自己谋利。

10. 根据鲍莫尔的成本病学说,公共部门虽然和私营企业获得同样的工资,但生产力没有相应地增加。因此,尽管国家的服务保持不变,却自动增加了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

11. 政府试图通过“克洛诺斯效应”扼杀威胁权力垄断的创新。

12. 如果公民自己为这些服务埋单,每个人都会挪用更多的公款。这就造成“公地悲剧”。

13. 随着税收压力增加,征税占国内生产总值当中更多的份额。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2010~2011年新加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6万美元,而欧盟人均3.1万美元。由此我们又一次看到低税率能带来高创新力、高增长、经济繁荣和高收益。

这种模式反复上演,施行低税率的国家和地区,像智利、中国香港、新加坡、瑞士、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比施行高税率的邻国发展得都要好。很多人不理解,但是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很清楚,正如他曾经说的“如今的税率很高,而收益却很低,这是一个互相矛盾的事实。长远来看,提高收益最安全的方式就是降低税率”。

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低的国家,人们更喜欢每天出去吃饭,而且水管坏了时请水暖工修理比自己动手更有效。劳动分工解决了很多社会和实际问题,使一切都能有序进行。相反,如果你生活在一个高税收国家,进行这些自愿双赢交易就没有什么意义。想象一下,艺术家史密斯为房主约翰漆墙,史密斯得到1 250美元的劳务,但其中250美元缴了增值税,500美元缴了边际税。约翰也需要支付50%的边际税率,这就需要再挣2 500美元来支付史密斯的账单,而实际上史密斯只能持有其中的500美元。这意味着史密斯工作效率比约翰至少高5倍约翰才不吃亏。5倍啊!

这是最大的问题,高税收使人们之间产生隔阂,抑制了劳动分工,阻止了双赢交易带来的创新力和增长,还阻碍了友谊和同情行为,如果你给朋友帮忙,你就得担不工作、不纳税的风险。如果西方文明进入永久性的危机状态,如果一个人从现在开始写书解释这是如何发生的,这将和“鲍莫尔效应”一同成为核心的解释。

下面列出了现代犬儒主义者存在的部分或者全误解:

•想法枯竭的误解:想法是我们正在挖掘的资源,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必须要接近任何事情的极限。所以,我们要为静态的社会做准备。

•排他性的误解:市场经济使得信息、权力和金钱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但这也会摧毁他们。为了避免这种破坏,国家必须重新分配和控制一切。

•资源枯竭的误解:创新型社会的经济增长会导致资源枯竭,所以必须停止。

•环境破坏的误解:不断增加的财富和由经济增长创造的技术将会毁灭地球,所以它应该停下来。

近代以来12项极为艰巨的任务

令人信服的反对者

1.克服我们即将思想枯竭的期望。

2.克服自由市场集中财富与权力并会因此崩溃的期望。

3.克服我们正在榨干世界最后资源的妄想。

4.克服技术和财富会破坏环境的误解。

避免过度制度化

5.抵消公共生产力的问题。

6.减少法律纠纷。

7.停止和扭转过度税收和公共借贷的局面。

8.减少过分依赖福利和转让。

保卫启蒙、文化与理性

9.挑战新卢德派和恐慌制造者。

10.揭穿生态法西斯主义者和伪科学家。

11.揭露胡言乱语者、愤世嫉俗者和江湖骗子。

12.抵制乌托邦社会工程师。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702683.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1)

相关推荐

  •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读后感600字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读后感600字! 看完了村上春树的书,有一些朦胧的收获。我以前没看过村上春树的作品,这是第一本,偏随笔一些吧。整本书给我的感觉很舒适,不急不慢如春风拂面…

    读后感 2023年2月11日
    37
  • 《奇迹男孩》观后感500字

    1、《奇迹男孩》观后感500字 奇迹男孩当我看完这部电影时,感触很深。这部电影十分的励志,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故事主要讲一个叫奥吉的男孩由于面部畸形,做了二十七次整容手术,但他的…

    读后感 2023年2月5日
    38
  • 《不可消失的门店:后电商时代的零售法则(新零售三部曲)》读后感_2900字

    《不可消失的门店:后电商时代的零售法则(新零售三部曲)》读后感2900字 阅读体验最差的一本书,前五章像名词解释,一句话能说明白的东西非要写3/4页。后面7页都是金库,应该重点花时…

    读后感 2022年9月15日
    139
  • 飞屋环游记观后感600字

    【第1篇】 2010年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动画片《飞屋环游记》建议大家有空值得一看。动画片《飞屋环游记》故事情节离奇怪诞,但不失生活元素,内容丰富,寓意深刻,从故事一性一到艺术…

    读后感 2022年7月17日
    99
  • 「华为哲学概论」读后感2000字

    作者:楼河 "本书对华为企业文化的运作方式与成功路径做了深入分析,阐述了有关华为的最新、最热门的危机话题,并对其危机的产生原因及应对之法提出了自己的判断和见解。把华为的成…

    读后感 2022年9月5日
    111
  • 读王子与贫儿有感400字

    在这个假期里我读了一本世界名著–《王子与贫儿》。这本书让我学会了许多道理。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现实主义讽刺小说家马克・吐温。这本是讲述了十六世纪…

    读后感 2022年7月25日
    114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