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人为什么能成事?为什么能持续成事?为什么能持续成大事?而多数人,手里一把好牌,为什么就总是出昏招,就总是打不赢?还有一部分成过事的人,暂时挫败之后、暂时成功之后,为什么就彻底慌了,就完全不知道应该如何继续做了?在成事一项上,曾国藩千古一人。在非常难做事的晚清,他做实事,做很大的实事,持续做很多很大的实事,为师为将为相、立功立德立言,留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方法论和修炼法门。成功不可学,成事可学。《成事》以梁启超编选的《曾文正公嘉言钞》为底本,集合曾国藩、麦肯锡、冯唐个人过去二十年的管理实践,提供了简单实用的成事方法论,帮助中国管理者克服心魔、带领团队,成事、持续成事、持续成大事。
「成事:冯唐品读曾国藩嘉言钞」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进退 应对 成事之于小人物
第三十段:
“敬”字、“恒”字二端,是彻始彻终工夫,鄙人生平欠此二字,至今老而无成,深自悔憾。
翻这本《成事》的过程中,心里装两个常识性背景知识:
一,这是梁启超先生读曾国藩文字的时候摘抄记录整理出来的他觉得有用的话,等于梁启超先生当了一回筛词句的“筛子”;
二,冯唐注释这一遍,帮曾国藩翻译,替梁启超解释,表达他自己的见识;
在《成事》这书快要上架之前,前戏的《何德何能》里冯唐做了一番表白:
“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我总是在想,“立德”是什么?似乎总是欠一些,没想透。写这篇千字文的时候,我似乎有了一些交代,但是,我心里清楚,还是有层纸没捅破。写完这篇千字文后,不久的一天,我偶然看到一句古话:“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我愣了很久,想了很久,我想通了。
然后继续…
立德是:智慧,慈悲,美感。智慧是三观、方法论、进退的分寸、对灵肉包括情绪的管理等等。慈悲是善良、底线、同理心、有所不为和有所必为等等。美感是对于眼耳鼻舌身意综合愉悦的感知力和鉴赏力,说不清但是就是知道。立德是一切立言和立功的基础。德立,口吐莲花和攻城略地的成功概率就高出很多。德不立,的确有少数天才依旧能口吐莲花、少数运气超好的人依旧能成事,但是,这样的立言和立功往往不能持续,本人不能善终。
最后总结…
从这个理解出发,如果能够把上述的道德传给后辈,牛逼十代以上;把耕读的习惯传给后辈,希望他们能简单守成,牛逼六到十代;把读书写书的能力传给后辈,希望他们立言,牛逼六到三代;把财富和权势传给后代,希望他们立功,牛逼止于三代之内。儒家是精英主义教育,阐述的对象是官员和士人,不是普通人。普通人不需要立德,做个自食其力的善良的人,就好。
之所以大段引用放在这儿,是因为有助于理解冯唐这一段的注释。
除此,
敬,敬天悯人,尊重常识和积累,不走捷径。恒,在对的事儿上坚持投入时间和精力,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不求速效。
这两句是非常好的理念,要执行,要当耐(苦、冷、劳、闲、烦)经来念。
第三十一段:
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如泉在地,不凿汲则不得甘醴,如玉在璞,不切磋则不成令器。
这话很白,白开水的白。
接着读冯唐的注释,想起柴静专写冯唐的一篇千字文,《杂种冯唐》(又名《火炭上的一滴糖》,注:原来这标题引自王小波:我希望我的自我永远滋滋地响,翻腾不休,就像火炭上的一滴糖一样。),继续引一段原文:
有不少人劝他,什么都有了,风景好的地儿哪儿都有房,干嘛不停下来专职写。他说,“有一个人天天背水上山,后来山上有了井,他还一直背,有人就说,你干嘛还背这个篓,他说后背冷。”
为了找这一段,特意又看了一点文章,忍不住夸一下柴静老师,写的&得真好!
引到这儿,《甄嬛传》里眉庄那句被我不经意记下的台词也派上用场了:
不是厉害,只是劝人劝己,都是一样的话。”
我猜,冯唐也是劝人劝己的意思。
第三十二段:
敬字惟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三语最为切当。
从冯唐的注释里学三样:
一,知识点,“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出自《论语》;
二,要引申,适当跨界做斜杠人士;
三,多举例,哪些实践应用了哪些原理/道理。
「成事:冯唐品读曾国藩嘉言钞」读后感2000字 第(2)篇
——进退 应对 成事之于小人物
第五十三段:
词气宜和婉,意思宜肫诚,不可误认简傲为风骨。风骨者,内足自立、外无所求之谓,非傲慢之谓也。
冯唐注释:
好好说话,真诚表达。
问题是如何好好说话,真诚表达是不是需要甄别一下场合?
马东《奇葩说》他们那帮人为此专门写了一本《好好说话》来拆解这个问题。
冯唐再注释:
风骨不是外在的傲慢,而是内在的自立自足。
之后剩下的篇幅都在谈论风骨的问题。也没说这风骨的问题跟成事的直接关系,却也觉得挺难的,索性先简单苛求外在不傲慢,内在自立自足。
第五十四段:
养身之道,以君逸臣劳四字为要。省思虑,除烦恼,二者皆所以清心,君逸之谓也。行步常勤,筋骨常动,臣劳之谓也。
冯唐注释:
心神是君,胴体是臣,如果做到累身不累心,再怎么累,也累不垮,甚至还很快乐。
看完这句话,再读曾国藩的话,瞬间通透。
成事有很多理论,但是所有理论都有一个前提:精力旺盛,精力过人,精力持久。真正的精英都是精力上的超人,没有体力和脑力奢谈什么做事和成事?不能吃苦耐劳内心强大到混蛋,奢谈什么带千军万马走过雪山和草地、走过一个又一个经济周期?
如果细分,这部分应该划在管理自己里的管理精力这一体系下,配合以其他分支,这条线上应该做到的是适当的健身。
第五十五段:
用兵之道,最重自立,不贵求人。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冯唐注释:
做事情,最重要的是自己做,不求人。带团队,最重要的是诚实、诚信、诚心,不耍权术。权术者,公司政治也,办公室政治也,挑动阿甲斗阿乙也。
又增补了一个适用范畴:
其实做人也一样,如果讲做人第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果讲做人第二个基本原则,就是:不给别人添没必要的麻烦。
冯唐在之前的注释里提点:
人是第一位的,有人才能有事,得人才能干事。
所以,这是一句老生常谈的话:先学做人,再学做事。
第五十六段:
吾辈位高望重,他人不敢指摘,惟当奉方寸如严师,畏天理如刑罚,庶几刻刻敬惮。
一句话:对钱的态度,等真正有钱了再谈,对权的态度,等真正有权了再说。
第五十七段:
凡办一事,必有许多艰难波折,吾辈总以诚心求之,虚心处之。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心虚则不动客气,不挟私见,终可为人共亮。
冯唐注释:
诚心,就是“一心”;虚心,就是“无心”。
我好奇的是,冯唐是因为书读的多于是知道了诚心就是一心、虚心就是无心的?
麦肯锡论述规则,先亮论点:
做事情,一向挺难。
然后分两难:
第一,诚心(一心)做事,是为了做成这个事,而不是为了钱,为了名,为了美女;不是初心做共享单车,转身去做互联网金融;不是今天做川菜不成,明天就去做天妇罗。第二,虚心(无心)做事,是和大家一起做事,不固执,不独狼,不傲慢,不带成见、私心,不耍小心眼,有福大家享,有事会上吵。
总结:
抱着这两个心做事情,不中途换车道,不抄近道,肯定会有“许多艰难波折”,但成功的概率更大。能做到这两个心,时间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的朋友,坚持得越久,成功的概率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