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战后虚拟的世界,全球分割为3个性质雷同、相互攻伐的极权帝国——大洋国、欧亚国与东亚国。英国伦敦成为大洋国一个行省的首府,成为巨大专制机器中的一部分。人们极度崇拜大洋国首领“老大哥”,孩子自发组成小队,监视告发自己的父母;有异端思想的人随时会悄无声息地失踪;物资极度匮乏,但高级党员的享用却不受限制;已刊发的报道随时会被修改;性欲被严厉压制,因为性和爱是不受意识形态控制的;国家以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和对国内外敌人的仇恨维持社会的运转;思想警察神出鬼没,你永远不知道街角擦肩而过的陌生人是否就是密探;更要命的是,在你卧室、客厅、路上、电梯……任何地方,都悬挂着监视的铁幕。
「1984」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这种题材的小说,一九八四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只能是五星。
看了部分评论,多是悲观的。我是乐观的,虽然我一直认为人类是要毁灭自己的,但,绝对不是以这种方式。分析一九八四可以代入一句谚语,如果这算是谚语的话。那就是,“你可以欺骗一个人一辈子,也可以欺骗所有人一阵子,但是你无法欺骗所有人一辈子”。一九八四所描述的场景应该属于,最后那种,真的是欺骗所有人一辈子。但是大家放心,谚语之所以成为谚语,是因为他是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谚语不会骗人,这样的事情永远不会发生。
来,我们具体来推演一下。
老大哥党凭什么能够骗所有人一辈子?能保证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有奥勃良这样的党员,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成批成批的。由他们来维护人性的秩序,像造型设计会所里的托尼老师一样,容不得一毫米头发突出来。我也完全相信,普通无产者和外党党员就是乌合之众,在托尼老师的剪刀下,老老实实的不会炸刺儿。那么托尼老师们怎么样?首先,托尼老师也是人。其次,有88、188、288……各个档次的托尼哎。第三,托尼老师要喝咖啡红酒,要买时尚要开跑车。所以,托尼老师也在不断的面临着感情、物质和权力的考验。温斯顿遇见了茱莉亚,托尼老师就会遇见玛丽老师。托尼老师也会向着总监、总督乃至总统的位置进发的。托尼老师也会被物质所诱惑。
事实上,奥勃良们更聪明、思想更复杂、信息更全面、能力更强、权力更大,他们要是开始游离于老大哥,那可真不好办了。而看似稳固的千秋基业,最薄弱的因子,还是奥勃良们。又是谚语,坚固的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的。你说他们不会变的?你说我不了解老大哥党?我说,朋友,是你不了解人性。人类文明史上,数次经历了一九八四这样的时代,这不走的越来越好吗。即使是一九八四的原型,苏联极权,也有一面积极参与清洗,另一面,全面否定斯大林的奥勃良—-赫鲁晓夫。即使是希特勒,也被党内清醒的奥勃良刺杀过。现实中,任何组织都不是铁板一块。
你说温斯顿垮了,老大哥党会把所有异己搞垮的。可是你是否留意到温斯顿的眼泪,一次是在栗子树咖啡馆,听到了歌声“在浓荫广袤的栗子树下,你出卖我,我出卖你”。 他自尊被摧毁了,他无法面对他的感情。一次是在栗子树咖啡馆,听到大洋国大胜的消息。哀莫大于心死,他真的绝望了。然而,温斯顿心里的公理依然在,2+2还是等于4的。他心甘情愿的屈服了,不过只是一种冬眠,公理的种子在适合的环境下,仍会发芽的。
也许有一天觉醒的奥勃良突然出现在温斯顿的身边,激动的说:“温斯顿,你是对的,让我们联合起来推翻老大哥,我们就是兄弟会!”
温斯顿缓缓地撩起了袖子,露出一块样式蠢笨的胜利牌手表。他指着手表幽幽的说:“去年买的”。
奥勃良一时有些蒙圈,他想了很多种温斯顿可能的反应,却没有料到是看表。
温斯顿面无表情的看着奥勃良,心想:“老子信了你的邪”。
「1984」读后感2000字 第(2)篇
有人说,多一个人读奥威尔,就多一份自由的保障。是这样的。
这本书起初是弟弟推荐给我的,读之前没做多想,只听得结局是悲剧而略感遗憾。可随着阅读的深入,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和冲击也愈发巨大,即使抛开我那令人羞愧的微薄的历史知识而言,大量的思考和疑问依旧是接踵而来。小说构想了一个以追逐权力为终极目标的极权主义社会,而作者体现出深刻的洞察性和超前的预见性令人惊叹。
书中的男女主人公都非常有特点,虽然他们的目的都是反叛,可是其本质却是不同的。
“你只有下半身是个叛逆。”他对她说。这是多么精辟的概括啊!对朱莉亚来说,这种反叛只是个体在压抑氛围下的一种发泄罢了。
而温斯顿呢,他是一个真正的思想觉醒者。不论是一开始写日记进行思考,还是后来与叛逆的茱莉亚相恋把性当做另外一种与党抗争的方式。
"拥抱是一场战斗,高潮是一次胜利。这是给党的沉重一击。这是一个政治行为。"
甚至后来与奥伯良的接触也是,他从未放弃过抗争。孤独让他勇敢,但也注定了他的失败。正如奥伯良所说,他是最后一个人,也是人类精神最后的捍卫者。我们从温斯顿的身上见到了人性的坚守与沦丧,见到了他的理性与尊严在刑讯中被党一点点蚕食殆尽。从肉体到精神,他被击垮了,也被治愈了。
除此之外,书中提到的很多信息诸如电幕、思想警察、党的口号、部门名称、新词、双重思想、停止犯罪等等,值得思考的东西相当多,很多在当今社会都可以找到影子,不要觉得它们离我们很遥远,也不要丧失怀疑和思考的能力。
不过呢,我觉得还是要充满善意的看待这个世界。发展的过程中各种问题在所难免,狭隘的批判和比较不是负责任的态度,希望大家能更理智和全面的看待事物。龙应台在《(不)相信》中有段话说的很好:‘’譬如史也许不能信,但是对于真相的追求可以无止尽。譬如文明也许脆弱不堪,但是除文明外我们其实别无依靠。譬如正义也许极为可疑,但是在乎正义比不在乎要安全"。
另外,社会的发展方向,科学技术的道德引导,好坏的判断标准,无知的平庸之恶,自由的定义和范围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去反复琢磨。
写了很多,想的更多。很多想法还不成熟,需要慢慢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