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踪的孩子》是“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四部,小说聚焦了莉拉和埃莱娜(“我”)的壮年和晚年,为她们持续了五十多年的友谊划上了一个令人心碎的句号。“我”为了爱情和写作,离开丈夫带着两个女儿回到了那不勒斯,不可避免地与莉拉,还有我曾想要逃离的城区再度变得亲密。“我”和莉拉甚至在同一年怀孕、生子,并经历了恐怖残暴的那不勒斯大地震,一切都分崩离析,一切又将被重建。
「失踪的孩子」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看完《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结尾那一霎那,不知道为何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我想这就是这本书的作者最成功的表现吧,可以带动人心,对于不经常看小说的我来说,这系列书大概是我近期看过的精彩Top1了。
大家这系列书的评论是如史诗般的体例,没错,虽然直接不知道作者本人,但是我觉得这是作者为了记录生平的另一种形式的传记,如果不是经过在类似于那不勒斯城区的生活、如果没有一份既相互影响又相互竞争着,如果没有一辈子都在与原生家庭与出生地作斗争、如果没有通过自己的努力爬到上流社会,如果没有一直在写文章,相信这本书不会这么成功。
第一本《我的天才女友》,我感慨于这本书对女性友谊的深刻描写,仿佛描绘出了每个人自己成长经历过程中的友情心路,作者以莱农的角色替我们说出了很多自己有感,缺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感受。
整套书最精彩的地方是第二本《新名字的故事》发现两个人的命运仿佛被交换了的那一段:当莱农带着老师的寄托终于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的时候,发现老师对于自己的期待与坚持是始于那本《蓝色仙女》,而那本书其实是莉拉写的,老师从这本书中看到了闪光点,而老师误以为是莱农的作品,一直跟莱农的家庭坚持要求她继续读书的道路,也促成了莱农的成功。
两个天才女友从喜欢《小妇人》而梦想着长大以后成为作者,不得不说小时候的萌芽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像一颗种子一样扎根在你心上,慢慢地发芽、成长、结果。
但是莱农在后面一直想逃离那不勒斯、逃离莉拉对自己的影响,但是出生地及最好朋友对自己的影响是无法消除的,尤其是莉拉对莱农的影响,这种矛盾贯穿了整本书。
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有莱农的影子,在生活中为了博得大家的喜欢而活着,我甚至觉得莱农是个天秤座,生活貌似平衡,内心缺永远无法平衡,相信有很多人都会羡慕并希望成为莉拉,因为她天生就那么桀骜不驯、不会为任何事情弯腰,大家都恨她害怕她,又敬佩她,所有人在她面前都会让步。莱农一直强调莉娜的能力,让我像莱农一样觉得最后一刻莉拉都可能会潜入电脑改编文章,而这种能力一直被米凯拉所认识到,米凯拉也是蛮厉害的,但是莉拉的一生是非常痛苦的,但是她的一生也再次证明能干的人在任何地方都是可以发光的,她在肉食店可以让肉食店发光,她学习编程,率先进入计算机领域,烦是她想去做的事情她总是可以做得比别人透彻,而且仿佛轻而易举,这就是天才,像一个战士一般的莉拉。
第三本和第四本《离开的,留下的》、《失踪的孩子》较多地讲述了莱农的婚姻生活,祝福于她前期的平淡生活,而出轨那段是这系列书中我最不能接受的,放着好好的丈夫、美满的家庭,带着孩子们过了一段让孩子们没有父亲的生活,尼诺是我不得不骂的渣男,有其父必有其子,跟他爹一样渣。只能说莱农的青春期来得太晚了,该有的叛逆期没有在青春期出现而在婚后出现,造成了两个家庭的破裂,还有莱农并没有处理好自己家的关系,妈妈最爱这个女儿,妈妈说“你能让事情按照你的想法来,所以我相信你”,这是一种伟大的信任,而这个女儿缺最嫌弃自己的妈妈,一个不尊敬自己妈妈的人与自己家的兄弟姐妹都没有处理好关系,妹妹再婚时候甚至都没有邀请自己。
但是不论如何,我觉得这系列书讲了一个核心主题“知识改变命运”。莱农是靠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通过读书让莱农离开了那不勒斯,成为了自己想成为的人,当作者、当主编;读书也治愈了莉拉。而我们的读书的过程中,人物的性格和做法也会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在作出决定的时候,我们会自问,如果我是她,她会做怎么样的决定,这是一张互相交织的网。
“我的整个生命,只是一场为了提升社会地位的低俗斗争”,这句话很好地概况了这本书。
两个人的友情从两个洋娃娃开始,又从两个洋娃娃结束。
看完一本书总是带着一点失落,但是同样或相似的故事还在生活中继续着……
「失踪的孩子」读后感2000字 第(2)篇
漫无目的的智慧
四本书读完,我担心《我的天才女友》(“那不勒斯四部曲”)可能会在我脑袋中回荡很久,为了免除后患,我现在就把余音从脑袋里搬到电脑上。 我有一种愤怒,因为我不想让这个故事就这么完了。当我发现作者跟我一样不知道如何结尾,而读书的过程中我却一直以为她会比我高明时,我就怒了。这种愤怒跟书中的莉拉一样,我们可以不认真活着或浪费才华,但作者不行,她如此努力,鲜衣怒马地活着,她欠我们大家一个精彩结尾。
这是一部说简单不能再简单的故事了,两个塑料友谊花的一生。
但说复杂,也非常复杂,跨越50年意大利历史,跨越多个阶级,多个城市,多个文化,甚至跨越多个男人,以及跨越多个出身不同的N辈人的阅历;
说宏伟,也可以,刻画动荡时代,战争、地震、多党派;
说细节,从音容笑貌,望闻问切,声香色味触法,每个人物关键成长期中的特写与群像,更赞。
就是一个烂尾!一个看似留白作意,其实很让我搓火的结尾。
小说中的莱侬到最后也看不透那个出出进进她大半生的好友莉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女人,为什么活着,她到底心中爱的是谁。世界上大部分人是通过爱自己而关心这个世界的,比如我们希望自己更优秀,所以我们试试碰碰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学问;我们希望被爱抚,所以我们健身打扮社交;我们期待自己更有力量,所以我们影响/控制爱侣、孩子的人生。
然而,世上就是有莉拉这样的人,她对自己不感兴趣,她对这个世界感兴趣,对任何她想弄懂的人和物,她都有一种“漫无目的的智慧”,搞懂了就放下了。她喜欢看书,看到书中足够多的人生故事与地方人情,她就不稀罕扮演自己的人生给任何观众看了,也没兴趣去世界任何地方。 她喜欢新技术,等研究透了,她就放下所有技能,开始“浪费时间”度日。她唯一感兴趣的人是尼诺,也就那么一小段时间,她把自己扔入爱火,之后烧的形如干尸一般,就无所谓活着或者不活了。她喜欢创造,也许蒂娜是她唯一创造,当产品丢失了,她的创造力也就跟着死了。 她对人生“过于聪明的无知”,导致一身天赋却总过不上好日子。因为,在她眼中,这个人生没什么值得过的。 她有才华,没快乐。她有智慧,没目的。她有家人,没有爱。
莱侬则不然,活色生香,长袖善舞,忍辱负重,一辈子当几辈子那样活着,似乎很值得。她从儿时的一无所有,到最后应有尽有。最难得的是,她经历获得,也经得起失去。
作品伟大在于:看似完全不同的两个女人的一生,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相互依存着,缓缓绽放消失在一座城市的历史背景中。也许人生的意义就是在于你保留着别人活过的痕迹,你记得她第一发怒,崩溃,狂喜,被爱与被抛弃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