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改编成同名电影《活着》,由张艺谋导演执导,葛优、巩俐两大影帝影后主演,1994年,该片在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大奖、最佳男演员奖等奖项,并还荣获了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等奖项。《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本书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台湾《中国时报》十本好书奖(1994年),香港“博益”15本好书奖(1990年),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5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并入选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入选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余华本人则于2004年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活着(葛优、巩俐主演)」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活着》
余华
关于此书,理解有两点:
一、活着的意义
你被带到这个地球上,到底是为了什么?人,作为生物,求生是其自然本能,正如余华所说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无关乎道德观念,无关乎伟大或平凡,无关乎善、恶、美、丑,那么,没有爱与梦想,人也可以活得悠然自得,安恬自在。确实如此,没有了生命,爱与梦从何谈起,所以人首先得要活着,为活着本身而活着,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
只是与其它生命不同的是,这种生命有意识,有感情,它能够意识到物与欲,感受到爱与恨。既然上帝赋予人类特有的思想与情感,那人们自然要为活着找寻除了活着之外的各种意义,胡适曾说:生命本身没有什么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于是就有了为爱而活,为梦想而活,为金钱而活……人们将这些超然于活着的意义看得比活着本身更重要,当这些意义幻灭后,人们也就失去活着的意义,反倒有了各种死去的理由,而忘记了我们是先要活着才有后面的意义的,我们总认为活着是理所当然的,于是活着本身就被忘记了。也许我们活着的时候,从未真正用心体验过生命本身的安详、真诚、善良和美好。
活着,不为别人活着,也为别人活着;不为自己活着,也为自己活着。
福贵,既为自己活着,也会家人活着。他要活着,活在对家人的无限念想当中就是他除了活着以外活着的意义,从他为各头牛起的名字便可知。那些氤氲在岁月里的情,越熬越浓越有滋味。
二、真实的生活:应该是悲喜同至
纪伯伦在《先知》里说:“当你沉浸在欢乐之中时,深究你的内心深处,就会发现曾是你的悲伤泉源的,实际上是你的欢乐所在。当你沉浸在悲伤之中时,重新审视你的心境,就会发现曾是你欢乐泉源的,实际上又成了你的悲伤所在。”
书一边读,一边感慨福贵悲惨的遭遇:家产被自己败光,父亲被自己气死,母亲、家珍病死,有庆献血至失血过多而死,凤霞聋哑又难产死,二喜因工而死,苦根撑死,本该四世同堂却一个个被自己亲手埋葬,人生何其悲凉。
另一方面,我又感觉福贵其实也是幸运相伴之人,虽然穷得只有一间靠人施舍的草屋(比四处行乞的长根好多了),但善良的本性还在,作为男人的责任感还在;被抓去当壮丁险丧命于枪下,却也能保存性命回到家人身边(比战死的老全幸运多了);父母宠爱,妻子贤惠勤奋,儿女懂事聪明,女婿憨厚朴实,外孙活泼可爱(春生都等不到这一天)。
生活像个小孩,有时会处处给你添堵,有时又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每个人都有他需要经历的苦难,只是每个人出现的形式不一样罢了。人们沿路走去,有阳光,也会有阴霾,有甘甜,也有苦涩,每个人都在用力活着,用他自己所知道的方式。
人生本该就是快乐与悲伤同在,只是如一位诗人所表达的:“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罢了。”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这种真实超然于一切单纯的美好,这种真实常常让人难以面对与承受,而“活着”就是教会我们去忍受,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我们会像乐意接受你的田野上经历的春夏秋冬四季一样,乐于接受心上季节的变换。你也就会泰然自若地站着守望你那悲凉的冬天。”纪伯仑如是说。
余华说福贵在向他诉说苦难的经历里其实充满了幸福和欢乐,福贵让余华相信,也让我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他既抱怨生活让他失去一切,又感恩生活让他拥有幸福的经历与回忆。我想福贵就是罗曼罗兰所说的英雄吧,在经历了一切苦难之后,他依然热爱生活,热爱那片土地,热爱那头叫福贵的老牛。
这种悲喜的人生,福贵不会是第一个经历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而我们,或许会成为这样的英雄,又或许在这条英雄之路上早早就倒地不起,那就让我们且行且珍惜吧。
2017.09.10
「活着(葛优、巩俐主演)」读后感2000字 第(2)篇
余华在书中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来自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
忍受生活赋予的快乐和痛苦、幸福和不幸、悲伤和无奈……哪怕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也要坚强的忍受。
富贵是地主的儿子,娶了个有钱人家的女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天都进城赌钱,一步步输掉了家产变得一贫如洗。富贵在去为母亲抓药的路上被抓去当兵,九死一生 回家后接受接二连三的打击 女儿哑了 儿子被抽血抽干而亡 母亲去世 妻子中年病亡 女儿因为难产而亡 女婿也被板车压死 外孙也在吃豆子时死去 看到一次次的死亡揪心的难受 无法形容。
看完《活着》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隔了好久才敢打开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第七天》这些都把社会现实暴露的淋漓尽致。有一种死般的寒冷和压抑,让人喘不上气。活着的世界充满艰辛,而死亡却只是绝望的开始。
余华喜欢在绝望中给人留有希望。就像《活着》中富贵历经沧桑与一头老黄牛相伴而耕 平淡的继续努力生活。《第七天》在死去的世界里那里有很多只剩下骨骼的人 还有一些有肉体 在那里来来回回的走来走去。这就是死无葬生之地,在这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深仇也没有大恨,人人死而平等。《许三观》饱含辛酸 每次卖血喝足八大碗水认为这样身上血就多起来了,喝到肚子又涨又疼。为了家庭为了生计没有钱就卖血 成为了家常便饭 一次次的去牺牲自己。对自己的艰难处境,没有抱怨 抗争 更没有期盼,只是靠本能在生活里的泥沼扑腾。
对于《兄弟》有人问我你看了什么感受?不觉得很露骨吗?我好像回答的:毕竟是文学 避免不了谈“性”。其实我的感受就是有点恶心,厕所偷看女人上厕所不是心理变态吗?小小年纪就春心萌动想入非非 也说明当时教育的欠缺。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父亲因此失去性命,难道是上梁不正下梁歪?我欣赏里边的宋刚 他正直善良憨厚隐忍,有男人的自尊。他深爱自己的兄弟跟自己的妻子,他想给林红好的生活,跟着周游外出推销产品 历经坎坷忍着屈辱和身体的疼痛挣了一笔钱回来发现这一切不过换来最爱的两个人偷情的事实。他没有怨恨这两个人选择了卧轨。
兄弟俩,李光头发迹了 飞黄腾达 挣了大钱由一个不务正业偷看女人上厕所的街头小混混成了人们敬仰的大富翁。宋刚,一个心灵手巧 会织毛衣 会写文章 又善良懂事木讷的青年 与全镇公认的大美女林红恩爱了二十几年却因下岗生活贫苦 落得个卧轨惨死的下场。
我还没有看完余华的其他作品但是我觉得我不忍心去看他的书了。距离第一次读《活着》已经过去一年但是当我再次翻起这本书还是扎心。说不出的感受 一边擦眼泪一边心疼。对的就是心疼。压抑不住地疼。每一次阅读的过程就是一次心灵的摧残 被震撼的同时被伤的体无完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