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彼得堡贫民区一家公寓的五层楼斗室里,住着一个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他原在法律系就学,因交不起学费而被迫辍学,现在靠母亲和妹妹从拮据的生活费中节省下来的钱维持生活。他已经很久没有交房租了。近来,房东太太不仅停止供给他伙食,而且催租甚紧。这时他遇见了小公务员马尔美拉陀夫。马尔美拉陀夫因失业而陷入绝境,长女索尼娅被迫当了街头妓女。拉斯柯尔尼科夫不愿像马尔美拉陀夫那样任人宰割,他打算用“实验”来证明自己是一个很“不平凡的人”。 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后, 因内心处于痛苦的矛盾冲突中,无法摆脱内心的恐惧,他感到自己原先的一切美好的感情都随之泯灭了,这是比法律惩罚更严厉的良心惩罚。他意识到自己的“实验”失败了。所以他怀着痛苦的心情来到索尼娅处,受到索尼娅宗教思想的感召,向她说出了犯罪的真相与动机。在索尼娅的劝说下,他向警方投案自首。 拉斯柯尔尼科夫被判处8年苦役,来到了西伯利亚。不久,索尼娅也来到了那里。一天清晨,两人在河边相遇。他们决心虔信上帝,以忏悔的心情承受一切苦难,获取精神上的新生。
「罪与罚」读后感2000字
《罪与罚》的阅读工程跨越近半年,不是因为太精彩不忍卒读,而是因为中间一些大篇意识流快要把我逼疯,真是鼓足了勇气才断断续续读完。拉斯柯尔尼科夫永久地进入了我的生活。从开始一个怎么也记不住的名字,到后来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名字和形象,我很欣喜遇见了文学史上最深刻、最复杂、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角色之一,但我还是叫他罗佳吧。
罗佳是19世纪生活在俄国彼得堡的一个穷苦的大学生,他以一种极其剑走偏锋的方式致敬了自己的偶像——以战斗和征服而名垂千史的拿破仑。他杀死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和目睹了凶杀现场的老太婆的妹妹,抢走了当铺里的财物,然后从堕落陷入了更深的堕落。但他从一开始直到被发配到西伯利亚监狱都不相信自己是有罪的,他认为杀死一只“吃人蝇”和在战场上杀敌一样,是为国家和社会的福祉做贡献(私以为这完全是一个谬论)。
在他的“非凡的人”的理论里,他和其他对权威俯首帖耳的“平凡人”不一样,是有远见和正当的权利去牺牲小部分人推动人类进步的——他用这种主张来为自己的杀人行为自我“辩护”。剔除某些社会的渣滓去促进人类整体的进步——这和二战时期德国纳粹主张的“进步论”有什么本质区别呢?纳粹以“文明进步论”支撑的“反犹主义”给人类社会带来灭顶之灾后,人人都知道对它避而远之。在今天以法制为主流的文明社会,只要一个人不触碰法律,无论他的行为多么卑劣,他的生命权利都是值得尊重的。甚至现在很多西方的人权组织都在主张废除死刑,捍卫每一个生命个体存在的价值。
然而在19世纪中期刚刚废除农奴制、资本主义发展还十分落后的俄国,在底层饱受生活疾苦的拉斯柯尔尼科夫,虽然有着善良的本性,却在逆来顺受中萌生了革命性的反叛思想,堂堂然要为这么一个耸人听闻的理论正名。罗佳执拗地坚信的真理成为了他精神折磨的源头。他陷入自己意淫的“成功”和之后的惊悚的漩涡里,离现实、离自我越来越遥远。可以说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悲剧有深刻的社会性。
陀翁被一些批评家称作是真正的意识流文学创始人。读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意识流,就是在读他疯癫的精神状态。他的作品里有罗佳的镜子——和他一样复杂深刻的斯维德里;有虚伪冷漠的中产阶级卢仁;也有命运悲怆的巴珊卡一家人。这本书的人物角色之丰富,批判之露骨,也可以算得上是一部描述俄国19世纪中叶底层众生态的现实主义巨著。
然而陀翁无意写一部临摹“人间地狱”的暗黑小说,他也刻画了爽朗正直、单纯善良的青年拉祖米辛;还有罗佳无私付出的妹妹杜尼娅和爱人索尼娅——他们或者闪烁着人性的善与乐观的光芒、或者体现着宗教的包容与博爱的深邃,最后成为了救赎罗佳的力量。人性的光与暗两面的交织在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果《罪与罚》是一间封闭阴暗的房子,诸如拉祖米辛和索尼娅这样的角色则为它开了一扇小小的窗户,偶尔让我们在窒息般的压抑中感受一丝阳光或清风。
最后的结局是好的。空间上说,罗佳从斗狭促的斗室来到广袤的西伯利亚,寓意着他精神世界的开阔;而他也从独身一人辗转于思想的深渊到最后有了爱人索尼娅不离不弃的陪伴——他在爱中找到了人安身立命不可缺少的社会性。总体上陀翁给了读者以希望,给了人性一些积极肯定的力量。
读此书时,某些时刻我觉得我在读《人间失格》,拉斯柯尔尼科夫是更神经质更分裂的叶藏。这两部作品分明有互文性。百分之六七时的时间我们随着罗佳一起体验一个法外之徒精神的炼狱。但是如果不读陀翁,可能永远不会对道德和法律的边界有那么深刻地思考,永远不会对人性的复杂与张力有那么极端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