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恶意》,才算真正认识东野圭吾!畅销书作家出国前夜在家中被杀,凶手很快落网,对罪行供认不讳……小说一开始,案件便告侦结。在彻查被害人与凶手的过去之后,加贺警官面对看似平淡无奇的案件,却感到如坠万丈深渊一般无边的寒意。本书是东野圭吾挑战推理小说写作极限的杰作,受到读者、评论界广泛好评。本书被列为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与《白夜行》同享光辉与荣耀,这两部作品恰似两生花——《白夜行》为爱粉身碎骨,《恶意》因恨万劫不复。
「恶意」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心底里的恶意#
天哪!简直不敢相信,这好像是我使用微信读书以来阅读得最快的一本书,怪只怪里面的情节太吸引人了,可恨的是时间不对啊!现在正是迎接期末考试的时间,但是我遇见了这部小说,完了,轻而易举被俘虏了。好了,不多说了,谈谈这本书吧!
这本书是由加贺警官和野野口修的手记中间穿插了一个对众人采访录的章节组成的。刚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不明白:为什么一开始就发生了这一起命案?难道之后的那么多内容都是破案的过程吗?不得不承认,我猜测的凶手里并没有野野口的名字,读的书少啊!之后读到了中间,加贺断定凶手是野野口的时候,我笑了,在心里说“开玩笑吧!怎么可能呢?”尽管野野口承认了,但我还是不信。再后来,我逐渐相信了,也很气愤,刚开始章节的很多部分都是野野口的手记,如果凶手是他,那只能说明手记是假的,我成为了一个被欺骗的读者。直到最后,最后……
我想说,最后的一章,我几乎是屏着呼吸读完的,因为我知道以东野的个性,一定会给读者一个让人吃惊的结局,事实即是这样,听着加贺的分析,我感觉自己仿佛坠入云里雾里一般,完全懵的状态……好了,现在这本书读完了,一切都已经真相大白了,我不得不说,东野的水平,实在是太赞了。
全书“恶意”一词共使用八次,每读到一处,我都感觉自己为之一振,神经紧张起来,因为我觉得东野的书能让我在里面找到和书名一致的情况太难了,当然,这一题目也容易让人产生思考,这到底是谁对谁的“恶意”呢?文章的精髓包含在哪里?
“在你心里深藏着对日高的恶意,这仇恨深得连你自己都无法解释,而它正是造成这次事件的缘由。”就是这毫无理由的恶意,让野野口丧失了理智,动了杀心。“我相信你心里的封印是在意识到死亡的那一刻解开的,你无法忍受就这么抱着对日高的恶意离开人世,而引燃这股恶意的,是日高握有你过去的秘密这一事实。”也许就是这样吧,他自己得了癌症,知道已经命不久矣,然而不免一死为何要抱着遗憾离开人世呢?所以他做出这样的事,似乎都是理所应当。“出于这种考虑,你捏造了与日高初美的不伦关系,并进而想出被逼做影子作家的故事。如果顺利,你甚至能够得到日高问世作品之真正作者的美誉。”这一招够狠,一箭双雕啊!
多么完美的凶杀,多么缜密的设计,看似毫无破绽,毫无理由,却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带着“就算被捕也不怕,即使赌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这样的目的,他杀人了,无所畏惧,无论后面真相大白也无所谓。如果成功了呢!自己可以获得日高问世作品之真正作者的美誉,如果失败了,也不会遭什么罪,毕竟癌症让他活不了多久。这是怎样的一种心理啊?
东野的书,每读一本,都会让我惊叹,我喜欢的是不仅仅是缜密的逻辑和情节,让人惊呆的结局,还有就是故事里面涉及到的特别贴近生活,也许在我们身边就触手可得。这样的作品,喜欢它的还会少吗?
恶意,一种来自心底的感觉,就是这样一种感觉,酿成了一场无法挽回的悲剧。
这个世界上你最不想输给的人,却走在了你的前面。你的命运那么坎坷,是运气不好,还是才能不够?
嫉妒,多么可怕!藏在心底的恶意,难道不得不去报复吗?
06.24晨
「恶意」读后感2000字 第(2)篇
既然这是个充满了恶意的故事,那么恶意从何而来,又是针对了谁,就是全书最关键的核心。
刚开始,作家日高邦彦被杀,感觉是一桩稀松平常的凶杀案。线索众多,并非那种毫无头绪、匪夷所思的离奇案件。作者的叙事把非主要线索略显刻意的往野野口修身上引,野野口修的不在场证明却是经得起推敲难以反驳的。以至于一开始我还以为是个杀人栽赃的故事,试图通过构陷野野口修给真凶脱罪,但最后警方收集证据给野野口修脱罪再抓获真凶的剧情结构。
然而东野圭吾是故意引导自以为是读者这么想的,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后来加贺恭一郎警官拿到了野野口修杀人的铁证,野野口修先是稍稍试图抵赖,后来对杀人供认不讳,只是对动机闭口不言甚至是编造一些显然不合理的动机试图蒙混过关。这让我认为野野口修杀人一定有其不可言说的苦衷和隐情,结合之前营造的日高邦彦邻居的杀猫、学生时代的霸凌劣行,我便认为这是一次预谋得百密一疏的报复杀人,甚至动机还和野野口修也许与日高初美有一段感情有关。
加贺警官果然通过对录像带、刀、手稿等等证据艰难细致的考证,揭示了惊人的真相。大作家日高邦彦的优质作品都是野野口修作代笔所创作,但为什么野野口修甘愿多年代笔,眼睁睁的看着日高邦彦功成名就?原来是因为日高邦彦设局引野野口修入套,捏着野野口修的致命把柄,勒索野野口修为他写作,压榨野野口修的创作才华。而野野口修为情所困,决定自己把一切背负下来。
一切豁然开朗,杀人动机虽令凶手难以启齿却也合乎情理,媒体对杀人凶手持同情的态度,大作家死者被口诛笔伐,声名狼藉。
一场推理大戏到此结束已经算得上优秀。但是全书还剩下三分之一,还有什么内容呢?
挖掘出这一切故事的加贺警官隐隐的感觉案情仍有异常。继续去探究和野野口修、日高邦彦周边的人,去追溯他们童年的轨迹。发现了更加令人不寒而栗的真相。
日高邦彦从小优秀正直,乐于帮助身边的人,对伤害自己的人也不计前嫌,才华横溢名利兼收。这是一个从能力到人格到成就都堪称完美的人。而野野口修则从小自命高贵,实则猥琐卑劣,犯过连自己也无法原谅的错,接受过日高邦彦的无私帮助。日高邦彦的一切都在野野口修之上,成就了他的梦想,拥有他梦想拥有的一切。
然后野野口修杀了日高邦彦,押上了自己整个生命,精心设计了一套合乎常理的逻辑,借警方和媒体的力量,要毁掉日高邦彦的一切。不但杀他的人,还要夺走他文学上的荣誉,还要在人格上把他贬低得猥琐恶劣。这是怎样的恶意!
这样的恶意如何称得上极致之恶呢?因为这样的恶意是没有正当的理由的。日高邦彦的一切都是完美的无可指摘的,野野口修对他的恶意是没有任何支撑的,只是他不能接受身边有一个任何方面都比自己好的人存在。
可怕的是这样的恶意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我们应该也有对身边处处比我们好的人心怀恶意的经历。
原谅别人的错误是很容易的,原谅别人的正确却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