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手,竟然是我自己?!傍晚六点十二分,数学天才蓼科早树和哥哥被杀死在七层的房间里。整栋大楼的走廊、电梯都装有监控器,24小时有人查看,却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人。七层只有蓼科兄妹二人。楼层的门禁,并未遭到破坏。现场留下的枪属于此前犯下数起案件的NF13。而蓼科早树身上的毛发却属于另一个人——我?!《嫌疑人X的献身》之后,推理天王东野圭吾的烧脑巨献。拥有值得反复思考的深度,远远超越“推理小说”范畴。从一个灵魂到另一个灵魂,是自我救赎,也是对人性的深层读写。
「白金数据」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聚焦新科技应用引发的道德隐私等问题
近年来,我看的几本东野圭吾的小说不仅都涉及一些最新的科技,更是把关注的焦点引向了新科技应用中引发的道德、隐私等对于大众而言比较敏感的话题。这也令我在钦佩作者撰写的故事内容紧跟时代步伐的同时,更要赞叹他像一位新闻工作者那样敏锐,对于社会问题总是保持着批判和审视的态度。
我觉得《白金数据》这本书很像由一篇“连环杀人案疑犯DNA数据线索齐全仍无法锁定目标”的新闻报道引出的背后真相。书中有东野圭吾最擅长的推理,也有时下最流行的大数据,此外还有双重人格、静脉认证系统、DNA搜查系统等多种内容元素。通过《白金数据》这本书,东野圭吾谴责了一些位高权重的人利用新兴技术逃避罪责的不道德行为,同时也揭露了在相关法律不成熟的前提下,存在非法采集DNA数据、侵犯个人隐私的情况。
《白金数据》讲述了警察厅特殊解析研究所主任解析员神乐龙平,在天才女数学家兼编程者蓼科早树及其哥哥蓼科耕作的帮助下,研究开发出了DNA搜查系统。借助这套系统,警方可以轻松锁定目标破获了很多案件,却也有个别几起案件没能通过这套系统锁定嫌疑人。关于这点神乐认为是由于个人情报法案尚未通过,已经采集并在系统中登记的国民DNA数据还不全导致的。
突然一天,蓼科兄妹被杀了。根据现场留下的一根头发,通过DNA搜查系统锁定的嫌疑人竟然是神乐,对此神乐自己都感到意外。由于他拥有双重人格,他对于自己的另一人格Ryu的日常情况完全不知道,但Ryu却知道神乐平时的一切。神乐认为Ryu应该知道蓼科兄妹被杀当天的一些情况,他想借助反转剂让Ryu出现以文字的形式给予解释说明,但Ryu却没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下,神乐不得不开始逃亡。
起初,还有从美国来的新女同事白鸟里沙暗中帮着神乐。他也从白鸟那里获悉目前使用的DNA搜查系统还是未完成品,缺少最后的部件,而那个部件很有可能就是被蓼科已藏起来的Mogul系统。然而后来白鸟也被杀了。正是由于白鸟的死,让一直参与调查始终未破的连环杀人案和蓼科兄妹被杀案件、知道DNA搜查系统一些情况,并在此前与神乐接触过的警部补浅间玲司逐渐推测认为,蓼科兄妹和白鸟都不是神乐杀的。
最终,在神乐与浅间的合作下,他们不仅成功找到了Mogul系统,并得知了全部真相。原来DNA搜查系统多次出现查不到的情况是因为蓼科兄妹在开发系统时故意加入的“缺陷”,而Mogul系统可以修正这一缺陷,届时就可以提炼出“白金数据”,从而找出之前无法锁定的嫌疑人。其实是政治家和官僚等一些位高权重的人,要求将自己和家里人的DNA情报处理为“白金数据”了。
对于《白金数据》这本小说中涉及的一些问题,我觉得无论是什么样的新兴技术,都不应该成为违法犯罪分子的保护伞。但也不能因为少数不法分子的不当使用,而影响新技术的发展、普及进程。关于隐私保护的问题,需要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DNA等个人信息的管理和应用权限,积极推进类似DNA搜查系统的新兴技术合理应用于,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由于在看《白金数据》原著小说之前我先看了同名电影,所以在心中会有一个明显的对比。在我看来,小说和电影内容最大的差别首先是在人设上。电影中的水上教授叫水上江利子,是由曾出演《东京爱情故事》而被中国观众熟知的铃木保奈美饰演的。而在原著小说中,这一角色叫水上洋次郎,是个男的。这性别上的不同就令此人在整个原著故事中做的事变得更多了。
电影和原著小说的另外一个不同,就是在书中多了一个叫铃兰的女孩,她自称是Ryu的女朋友。最终证实神乐逃亡时他看到的铃兰只是幻觉,而在现实中铃兰的真身其实就是蓼科早树。在电影中直接就说了蓼科早树和Ryu是恋人关系,这样明确的人物关系就使得神乐更肯定Ryu不会杀蓼科兄妹。我觉得还是原著中的故事情节设计更合理、顺畅,更复杂、离奇。
或许是我近年来看的科幻电影不少,但没怎么看过新的科幻小说的缘故,所以在看《白金数据》之前,静脉认证系统对我来说是一个有点模糊和陌生的概念。我是在看这本小说后,查了一下相关资料才知道了人脸、指纹、虹膜以及静脉等不同认证方法的特征和各自的利弊。大概就是因为总是能在东野圭吾的小说中,欣赏精彩故事之余学到一些新知识,所以我才越来越喜欢看他的作品。(作者:Rosiedream)
「白金数据」读后感2000字 第(2)篇
东野圭吾,严重被低估的名字
朋友说,帮我推荐一些日本小说吧,但不要是东野圭吾那种。
我说,你觉得东野圭吾是哪种呢?
他说,大众,畅销,但没营养。我说,你真的是严重低估他了。
是的,每个作家都有成长的过程,东野圭吾不是那种处女作即巅峰的作家,他在不断思考世界,不断把触角延伸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也是能不断带给你惊喜的作家。
这让我想起动画大师宫崎骏。宫崎骏早期的作品,童稚、浪漫,比如龙猫、空中之城,但从幽灵公主开始,他的作品中加入了更多的思考,让人回味无穷。
东野圭吾的作品,就是这样的七色花。下面我就来数数这些颜色。
1、各种侦探作品
他早期的侦探作品,以嫌疑人某的献身,名侦探的诅咒等为代表。故事生动、情节曲折,充满福尔摩斯式的推理智慧与惊悚。即使我这样对于探案小说兴趣一般的人,也能读得津津有味。
2、对于人性绝望的日本式思考
这个代表作就是白夜行了。我在一篇文章里过“想起来读白夜行的时候是春天,读罢,感觉到寒冷,那种直指人心的恶,混沌,压抑。”
“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 ”
读完白夜行,我想我不要在读东野圭吾了,我甚至怀疑,能够写出这样绝望作品的作家,他的内心对这个世界也是绝望的。有一句话叫做累觉不爱,那时候我对于东野圭吾就是这样的感觉吧。
3、寒冷中的温情
然后,我遇到了解忧杂货店。
我曾经这样评价这部小说:“东野圭吾写起温情来很含蓄,却有持续的热力。”
“一个在恋人患病下坚持训练的击剑运动员、一个梦想做音乐却不得不接受继承家族鱼蛋生意的年轻人、一个在跟随父母逃亡中出走的少年、一个差点沉沦却成为企业家的美丽女人、三个小偷…在时空交错里,与这个小杂货店产生错综复杂的关系,最终,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在人生的位置。就连三个小偷最后也放弃了偷盗的生活,打算重新做人…”
“解忧杂货店,带着一点点梦幻的色彩,为一个个普通人解开人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结,呈现人生本来应有的灿烂。”
解忧杂货店让我对于东野圭吾关起来的门重新打开,我又开始阅读他几乎著作等身的作品。
4、冷静的社会思考
最近读的沉睡的人鱼之家,让我看到了东野圭吾的另一个面孔,这个面孔是冷静的。
当情感与社会伦理冲突时,孰对孰错?如果从社会伦理上讲,一个脑死亡的孩子是不是已经死亡,对她最好的尊重是送别她。可是妈妈的情感却总希冀着她有一天苏醒。也因此,整个家庭都要背负着这个“尸体”,和她一起生活,看着她不断生理成长。
东野圭吾在描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是冷静的,从每个人物自身的角度出发,不煽情,读来却让人百感交集。
5、政治政治
奥维尔在1949年出版了一部描述科技进步到一定程度后,集权政治对人们思想禁锢的小说“1984”,这部小说也成为一部政治经典小说,“老大哥”这个词已经成为了一个专有名词。村上春树后来写了一部小说1Q84向1984致敬,那也是我认为村上最好的作品之一。
而在今天的高科技世界,老大哥在哪里呢?东野圭吾的这本白金数据,揭开了高科技老大哥的一角面纱。所谓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可是如果天网本来就有一段秘密网眼呢?
阶层分离与集权化,是当今严肃社会问题。旧时代的贵族,他们的行为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而今天的权贵阶层,躲在高科技的掩盖之下,做着各种不可见人的勾当而瞒天欺世,破坏着社会肌体的健康,应该是全人类的公敌。
而东野圭吾的触角,也伸到了这种敏感地带。
东野圭吾出生于1958年,现在的作品,已经翻译成中文的就已经有近40本之多。如此高产又优质的作家,畅销是件好事。但不能因为畅销,就认为他的书没营养。
我把我的观点和朋友说了,朋友说,好吧,我现在就去找他的书看。我接着叮嘱了一句,在你还不能有强大的精神铜墙的时候,我不推荐 白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