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为CCTV《朗读者》的同名图书,由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作为本书的主编。该节目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良好的受众口碑。本书依托电视节目,体例上按照主题词结构划分章节,章节内分主题导言、朗读者小传、访谈、文本、点评几个板块,偏重文本的文化品质和精神内涵,回归书的阅读感和品质感。收录多篇名家名作,老少咸宜。该书分三辑,每辑收入四个主题的精选内容,附图片。
「朗读者(全3册)」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人生
[丹麦]勃兰兑斯
这里有一座高塔,是所有的人都必须去攀登的。它至多不过有一百级。这座高塔是中空的。如果一个人一旦达到它的顶端,就会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但是任何人都很难从那样的高度摔下来。这是每一个人的命运:如果他达到注定的某一级,预先他并不知道是哪一级,阶梯就从他的脚下消失,好像它是陷阱的盖板,而他也就消失了。只是他并不知道那是第二十级或是第六十三级,或是哪一级;他所确实知道的是,阶梯中的某一级一定会从他的脚下消失。
最初的攀登是容易的,不过很慢。攀登本身没有任何困难,而在每一级上从塔上的瞭望孔望见的景致都足够赏心悦目的。每一件事物都是新的。无论近处或远处的事物都会使你目光依恋流连,而且瞻望前景还有那么多的事物。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目光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都是相同的。同时,在每一级上似乎难以有任何值得留恋的东西。也许应该走得更快一些,或者一次连续登上几级,然而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通常是一个人一年登上一级,他的旅伴祝愿他快乐,因为他还没有摔下去。当他走完十级登上一个新的平台后,对他的祝贺也就更热烈些。每一次人们都希望他能长久地攀登下去。
大多数被称作正常的人的一生就如此过去了,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然而这里还有一个地洞,那些走进去的人都渴望自己挖掘坑道,以便深入到地下。而且,还有一些人的渴望是去探索许多世纪以来前人所挖掘的坑道。年复一年,这些人越来越深入地下,走到那些埋藏金属和矿物的地方。他们使自己熟悉那地下的世界,在迷宫般的坑道中探索道路,指导或是了解或是参与到达地下深处的工作,并乐此不疲,甚至忘记了岁月是怎样逝去的。
这就是他们的一生,他们从事向思想深处发掘的劳动和探索,忘记了现时的各种事件。他们为他们所选择的安静的职业而忙碌,经受着岁月带来的损失和忧伤,和岁月悄悄带走欢愉。当死神临近时,他们会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
在人们眼前,还有一个无穷无尽地延伸开去的广阔领域,就像撒旦在高山上向救世主显示的所有那些世上的王国。对于那些在一生中永远感到饥渴的人,渴望着征服的人,人生就是这样:专注于攫取更多的领地,得到更宽阔的视野、更充分的经验,更多地控制人和事物。军事远征诱惑着他们,而权力就是他们的乐趣。他们永恒的愿望就是使他们能更多地占据男人的头脑和女人的心。他们是不知足的,不可测的,强有力的。他们利用岁月,因而岁月并不使他们厌倦。他们保持着青年的全部特征:爱冒险,爱生活,爱争斗,精力充沛,头脑活跃,无论他们多么年老,到死也是年轻的。好像鲑鱼迎着激流,他们天赋的本性就是迎向岁月之激流。
然而还有这样一种工场——劳动者在这个工场中是如此自在,终其一生,他们就在那里工作,每天都能得到增益。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变得年老了。
「朗读者(全3册)」读后感2000字 第(2)篇
作用于心灵的“黄金分割”
——读《朗读者》有感
关于《朗读者》,我确实是听的少,而看得多。其节目自然是大名鼎鼎,但我从中获得更多的是阅读之美。正如许渊冲先生在《朗读者》一书的序言里说,人生最大的乐趣是发现美、创造美,这个乐趣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美的乐趣来自阅读这些名篇佳作。
世界上有数千种语言,现代汉语是最重要的语言之一。大量的元音,让汉语铿锵响亮;抑扬的声调,让汉语起伏跌宕;丰富多彩的词汇和严谨灵动的语法,让汉语能够表现波澜壮阔的大千世界和细致入微的思想感情。作为这套丛书主编的董卿,在后期研读书稿的时候,她经常掉眼泪,“《朗读者》看似是我们邀请了在各行各业有特殊成就、有特殊人生经历、有特殊人格魅力的人来到这个舞台上,但是在他们的背后是什么?是辽阔的、深邃的、纯粹的文学世界。没有人类最宝贵的文学财富,就没有《朗读者》这个节目。所以,既然我们是从那里来的,我想在电视呈现之后,我们应该让它回归于文字,以白纸黑字的面貌,再一次与所有热爱《朗读者》的观众和热爱阅读的读者见面。”
3册《朗读者》选择的文本都是经过时间的沉淀,却依然焕发生命的经典。翻看每一页,就是一次华美的阅读享受,每一篇用饱满、浓烈的文字,引领我们走进民族的历史,引领我们畅游诗意的天地,引领我们分享亲情、友情、爱情这些人世间共通的情感,遍尝人生百味。当面对这些优美的文字,我相信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会油然萌生对于自己民族语言的喜爱和眷恋,在看与读中,体会出小方块字里蕴含的温柔、恬静、刚猛、睿智等文字之美,理解出这些文字背后的宽度、厚度、浓度。
古希腊人以为,美是神的语言。他们找到了一条数学证据,宣称黄金分割是上帝的尺寸。几何学天才欧几里德更进一步:他发现大自然美丽的奥妙在于巧妙和谐的数学比例大多接近1∶0.618。伦敦西敏寺、巴黎圣母院,说明建筑物如是,现代演员费雯丽、奥黛丽•赫本,说明美人儿如是,都在冥冥中遵从黄金分割这一美的规律。其图像作用于视觉,迅速为人脑吸纳认可,深心铭感。文章也可说是一种纸上的文字建筑,可以纵览一下书中12个主题所遴选的作品——老舍《宗月大师》、鲍勃•迪伦《答案在风中飘扬》、刘瑜《愿你慢慢长大》、朱生豪《朱生豪情书》、汪国真《让我怎样感谢你》、泰戈尔《生如夏花》、陈忠实《晶莹的泪珠》、余秋雨《莫高窟》、方志敏《可爱的中国》、余光中《民歌》、扬•马特尔《少年pi的奇幻漂流》、梁晓声《慈母情深》、季羡林《在敦煌》……这些文字,或晓畅清爽,或雄深雅健,或生动妥帖,总之是文采斐然,举重若轻。文字的色泽、组织调遣,以及轻重缓急自有一种天然的巧妙和谐,或记录着高深玄妙的思想,或传递着历史深处的信息,不由自主地在你的脑海中排列为奇妙而华美的文字城堡,暗地里符合数学证据——这不正是作用于心灵的“黄金分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