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多样的自然界本身就是一个无穷无尽的知识宝库。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一个被大自然筛选的人种——智人,伴随着各式各样的匮乏压力,逐渐成为世界的主宰者。十万年后的我们,依然生活在巨大的历史惯性之中。智人是如何顺利通过造物主的层层考验,最终拥有了主宰世界的力量?而同一时空的其他人种比如直立人和尼安德特人呢?为何会逐渐被大自然淘汰,成为智人在漫长进化过程中的陪跑者?河森堡笔下的旧石器时代,充满了灵动的色彩,有混沌初开的蛮荒,有人性乍现的智慧,还有一种来自大自然的底层力量——匮乏,塑造着人类和历史。匮乏的环境筛选出拥有足够脑力的智人,他们中的一部分走出非洲,来到亚洲大陆,创造了辉煌的华夏文明,然而自然的匮乏始终存在,不同时空的人类又该以何种姿态应对,实现与大自然的交流和对抗,实现自我的平衡与进化?这是个永久的议题。
「进击的智人」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2019年第二本书)
“当我们在说人类时,我们到底在说什么?”看到书里的这句话,脑海中浮现出去年盛夏的一个晚上,友人皈依的上宝大师问我:“你觉得你为什么是人?”,我当时的表情肯定是一脸懵的,对于佛教的因果轮回,至今不得其道。回到自然科学的角度,河森堡给出的观点是“匮乏”,匮乏塑造了人类的模样,匮乏塑造了人类的历史。
全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如果让我用打分来评价,第一部分9分,第二部分7分。从人类进化的辽阔尺度上,300万年的早期人类历史天然带有神秘到让人心生敬畏的色彩,对于进化的过程,作者通过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引出了他的思考,着实让人脑洞大开。比如:
人类是如何开始直立行走的?
随着气候的剧烈变化,雨林繁密的植被逐渐变得稀疏,林地渐渐地被大片的草原隔离开来,古猿曾经依赖的食物随着雨林的褪去,分布得更加广泛且稀疏。为了应对这种食物的匮乏,古猿们不得不从一个摄食地迁徙到另外一个摄食地,但是两地之间的距离往往相隔很远,在能量补充困难且需要长距离转移的环境中,一种节能的移动方式就有了巨大的优势,那就是站起来用双腿走路。
为什么我们的脑容量会越来越大?
关于生存的知识对于物种个体乃至族群的延续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脊椎动物来说,每当致命的匮乏来临时,那些脑容量大的个体会更加高效地调动自己脑内的知识,以更好地应对匮乏的考验,而那些脑容量小的动物个体在匮乏来临时,更有可能因为脑力不足而走向毁灭。
为什么智人逐渐壮大,而尼安德特人却走向了灭绝?
智人独特的认知能力,他们可以将各种事物的属性抽取出来,然后对其进行运算和组合,使得这些原本彼此独立的属性叠加在一起,释放出前所未有的神奇效果。
虽然这种从实体对象中抽取属性的能力有内在的局限性,但智人正是凭借着这项了不起的技能得以在事物和事物之间以及人和人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连接,进而发明创造出很多复杂的复合工具。
人类大脑的额叶部分位于脑门正后方,这是人类最晚近演化出来的脑部区域,它与社交、记忆、情绪管理、逻辑演绎等复杂的心智活动密切相关,而尼安德特人的大脑,恰恰是这一区域发育得较差,这也很可能是他们相对于智人来说在文化行为上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的原因之一。大脑过多地应对光照的匮乏,而放弃了其他部位的发展,或许正是在这种限制下,尼安德特人的大脑无法承载复杂的心智活动,包括从事物中抽取属性。
另外,本书提出的“折叠时间”的概念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对此的描述有种莫名的魔幻感。
一百多万年前,奥杜威峡谷中的能人手持的那块简陋加工的石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是一小块时间的容器,当我们的祖先使用它时,折叠存储在里边的时间就会被释放出来,让他们可以比自然界中其他的物种以更短的时间、更高的效率达成目标,这目标并不仅限于吃东西,它包括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事情。
作为一本自然科学读物,作者出众的讲故事能力让人读起来毫不费力,多种学科的知识点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给读者,实属难得。如果当初我的老师能也有这种能力,估计我会更早的喜欢上历史吧,哈哈。
说完优点,也提提不足之处。“匮乏”的思想贯穿全书,前半部分确实很有说服力,但是在后期的人类文明史上,显得比较单薄。另外,建议再版时增加些插图,比如阿舍利手斧、后母戊鼎等等,免去百度的麻烦,提高阅读体验。读友们对书中的很多知识点贴心的做了注释,还有许多有趣的想法,不亚于阅读的乐趣,这种跨时空的互动也是我喜欢读电子书的原因。
「进击的智人」读后感2000字 第(2)篇
河森堡:《进击的智人》
在序中,河森堡从新几内亚岛富雷部落食人习俗所引起的库鲁病为我们揭露了骇人听闻的事实:食人基因普遍存在现金人类基因库里,这意味着相当数量的人口竟是古代食人族的后裔!! 无论是出于猎奇心态还是学术探究真相的心态,这样的开篇能不紧紧攫住人们的目光吗?
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在二战期间于国会致辞时对未来提出美好的愿景:未来人类社会应该建立在四大基本自由之上,其一乃免于匮乏的自由。 对于自由,美国革命功臣帕特里克•亨利也有自己一番慷慨激昂的感怀“不自由,毋宁死” 河森堡的《进击的智人》也回应了两位先贤的呼吁。
人类演化的历史长河,人类以蝼蚁之力对抗匮乏的巨涛骇浪,为了从匮乏的桎梏中解脱,前仆后继以亿计的生命换得后代的存续。 虽然相同题材的书籍汗牛充栋,由哈拉瑞撰写的《人类简史》掀起的的风潮绝对是现象级的。但两本书籍侧重点各有不同,哈拉瑞回顾古昔是为了展望未来,对人类未来的命运发出深刻的人文关怀。 河森堡则着墨于人类如何在一波又一波匮乏的考验中披荆斩棘演化成今日的我们。
他把其他造成人类之间的不同矛盾统合在匮乏之下,而不是以略嫌偏额的单一角度来论述。为了提高论点的可信度,河森堡引用的论据跨足不同领域,历史、考古、化学、人类学、地质学、气候学、心理学等。令人佩服的是他能在庞杂纷乱的资料中爬梳钩沉,整理出一条清晰脉络,看似毫无关联的旁枝末节被被主脉络一串起,事物与事物之间确立了因果关系,论述严谨,环环相扣,读起来不自觉点头如捣蒜,捣出一个大脑洞。
哈拉瑞在《人类大历史》中提及人类演化的过程,如智人在认知能力的获得以及智人战胜尼安德特人的情况都轻描淡写地带过,仅以表明原因带过。这困惑一直到了这本书才获得解答。除了环境和生理行为的变化,河森堡还深入到分子阶层为读者拨开云雾。基因突变在人类演化的过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如人类头部负责咀嚼的肌肉以及和语言有关的基因,分别是MYH16和FOXP2。人类基因在复制时会出现微小的错误,因这催生出的突变却赋予了智人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能力。
收继婚是古中国北方民族(匈奴、鲜卑等)蛮普遍的习俗,即父亲去世,儿子或弟弟可取其为妻。自诩为受文明熏陶的我们,自古至今,谈及这习俗总是嗤之以鼻。但,河森堡为这习俗提供了科学的解释,古中国北方民族所生存的环境和以肉为主的饮食习惯导致该族妇女长期处于严重缺锌的状态。生育率低婴儿夭折孕妇高死亡率成了常态,因此能顺利生产的妇女成了延续民族的重要财产。在女权被践踏和民族存亡的两难情况下,你会做何选择呢?所以即使“文明”如我们,看待事物开明的思想也是需要的。
看完了《进击的智人》,作为一本由国家博物馆的讲解员所写的书,其价值比一些学者的著作有过之而无不及。 哈拉瑞为人类演化学说架构一副框架,那河森堡就为其滋养了脂膏,至于细腻的肌理由谁谁来润饰呢?我满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