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常觉得自己事情做不好、在人前丢脸?大家都说我太敏感、玻璃心、想太多!这是我的问题吗?丹麦心理治疗师伊尔斯·桑德俘获全世界敏感族的心理课。狂销全球美、英、德、法、日、韩等18国语言版权!用19个方法面对自己、向外沟通,你就是你,勇敢享受与众不同的天生才能!
「高敏感是种天赋」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抑郁、焦虑并非都是抑郁症
现代社会因为节奏快,工作和生活压力大,让人常常觉得自己生活的抑郁。对照网上的各种心理测试,每种抑郁的症状都和自己很像,难道自己真的得了抑郁症?还是得了其他的心理疾病?
伊尔斯桑德的书《高敏感是种天赋》告诉你,天生的高敏感人群容易抑郁和焦虑,但这并不是得病,而是一种人格特质。
作者伊尔斯桑德不仅是心理治疗师,还是丹麦奥胡斯大学神学硕士。接受过多种心理疗法的专业训练,是丹麦心理治疗学会会员,并在丹麦教会担任教区牧师近十一年。经常长时间的心理学专业培训,让身为高敏感族的一员的她,更了解高敏感族的特征和经历的苦楚,也让《高敏感是种天赋》帮助全球15亿人获得心灵的治愈。
高敏感人群是一群更容易受环境影响,并且恢复心理和身体能力一般人慢的人群。他们因为高敏感度和善良的内在,更容易产生被消极的情绪影响,并且陷在消极情绪中。但也因为高敏感度,让他们获得了更丰富的内心,和更高的共情能力,拥有惊人的潜力。
这类人很容易焦虑和抑郁,但这并非是因为心理生病,而是天生如此。接受自己的高敏感,和这样的自己和解,不仅能够给自己提供舒适的生存环境,也能让自己从以为自己有病的焦虑中解放出来。
《高敏感是种天赋》剖析了高敏感人群的优势、高敏感人群如何温和对待自己和高敏感人群常见的心理问题,三个方面阐述了高敏感人群的特点和如何生活。
高敏感人群的优势
同样都是写小说,为什么有的人写出来的文字很有画面感,能让你读起来感受到人物的情绪起伏变化;有的人写出来却让你读起来索然无味。那是因为写的好的作家,大多都是高敏感人群,因为能够感受到细微的变化,所以才能将感受到的变化展现在自己的作品中。
也正由于高敏感人群容易感受到更多更细致的情绪,所以高敏感人群更容易与人产生共情。这样的特点让高敏感人群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也让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更加的细致全面。在人际交往中,他们也是能产生深度连接和帮助化解情绪的最好对象。
高敏感人群如何温和对待自己
“爱自己,才能爱别人”。这句话对于高敏感人群更加的适用。因为高敏感人群对于刺激忍受度较低,不能长时间生活在高刺激的环境,但如果不去符合做大众认为的好相处的行为模式,高敏感人群又会产生长久的愧疚心而内耗自己。这让高敏感人群更容易生活在抑郁和焦虑的情绪下。
想要处理好人际关系,远离不断的内耗,高敏感人群首先要接受自己是高敏感人群。只有接受自己是高敏感人群,并了解了高敏感人群的特点,才能知道自己是属于恢复快的高敏感人群还是恢复慢的高敏感人群。我们都知道与人相处需要界限,而界限的建立就需要在了解自己特点的情况下,才能制定出符合让自己过得舒适的界限。高敏感人群担心自己的敏感会伤害人际关系,但其实只有明确的表达自己,才能加深彼此之间的关系。就像一对恋人,两个人都不明确的说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礼物,得到的礼物总会差强人意。明确表示自己想要什么,对方才会知道怎么做才能让你高兴。
高敏感人群常见心理问题
焦虑、抑郁一直伴随着高敏感人群的成长,面对一件事情左右我们情绪的是我们的想法。通过对引起情绪事件中我们想法的剖析,会发现我们许多的想法都不是来自表面事件,而是有更深远的事件在印象着我们。例如一个很怕黑的女孩子,表面上她是害怕黑夜里的恐怖,一到夜晚就会让她焦虑。但深入下去会发现,她的童年因为父母工作忙,小小的她总是自己面对黑夜,这样的不安全感才让她对黑夜产生了恐惧。
高敏感人群想要打破不断焦虑、抑郁的恶性循环,除了深入了解自己情绪的来源,还需要让自己生活在让自己舒适的环境中。并非是让高敏感人群于与世隔绝,而是更多的建立让自己舒适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
人群中每5人就会有1人是高敏感人群,这样高的比例明确了高敏感只是人格特质的一种,而非是一种病变。当我们面对自己的抑郁和焦虑,不要急着判定自己是得了抑郁症,有可能我们只是天生敏感。通过努力即使是高敏感,我们也可以获得幸福的人生。
人际交往中我们会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面对不同特质的人群。又因为我们的不同,才需要互相了解和宽容。向内只有了解自己,才能向外更好的了解别人。学会爱自己,才能更好的爱别人。
「高敏感是种天赋」读后感2000字 第(2)篇
高敏感,是天赋还是羁绊?
花了短短一个半小时翻阅了这本书,在我看来三颗星不能再多了。该书分为8个章节,主要谈论了什么是高敏感者,如何管理高敏感,带有一丝鸡汤文的味道,对于深入心理学研究来说太浅,不过可以把它当作一本了解自己的书,因为它就像是一个同样高敏感的朋友跟你分享心情。其中我最推荐的是关于内疚感和羞愧感的部分,在书末还有一个关于高敏感的测试,经鉴定我是一个外向型的高度敏感者了。
书摘.
除了内向型,高度敏感性特质也曾被描述为抑制性、焦虑、害羞等,但是这些词语只是描绘了高度敏感型人在不舒适或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中的状态,它们忽略的一点是:虽然高度敏感型人可能经历更多麻烦和挑战,但当周围的环境和谐舒适时,他们也能获得极致的快乐体验。那些在暂时的争执中获胜的人其实并没有过多考虑道德准则,他们能赢是因为他们并不在意是否伤害到对方。
清楚地说出“不”“我不想做”或者“我不能接受”常常比直接表达愤怒更有效。如果仍然不见成效,你可以跟上面例子中吉特一样,罗列出可能的后果。
在悲痛中逐渐被治愈。这是一个暴露自我的过程。身处悲伤之中,接受别人的爱和关心就容易许多。因为没有人愿意带着友善和关爱靠近一个怒气冲冲的人。愤怒中的你会将他们推得越来越远。所以说,愤怒产生距离,而悲伤拉近距离。如果你有了直面生活的不确定性和自己的无能为力的勇气,你就能不必承受过度的内疚感。内疚是有关你做了什么事,而羞耻则涉及到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为一个高度敏感型人,你可能常常觉得似乎身边没有人能理解你、理解高度敏感型人格,大家只会认为你需要学着跟别人一样。如果你被这样的态度对待,此时支持自己、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念尤为重要。一旦你做到了,你会开始觉得即使在别人眼中你正走上一条不归路也没有关系。
如果过去的30年来你都习惯了说自己的不好,那么你很难在一夜之间就做出改变。这需要不断地训练,坚定的决心以及持久的努力。最后,一点一点地,新的习惯就会慢慢养成,且越发壮大,最后将曾经的坏习惯完全消灭掉。
跟自己和解也意味着接受自己偶尔会成为他人的累赘。这是一项伴随一生的任务:不止对于高度敏感型人是如此,对于所有人都是。
年轻的时候,我们对自己人生的结果充满幻想和期待。但慢慢长大之后,方才意识到生活是如此复杂,我们不得不学着对内心的期望放手。曾经的梦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不堪一击。此时,怜悯自己显得非常重要,对自己说:“我也想要做得更好”以及“就让它这样吧,其实这样也好”。暗示着:“我已经做得足够好了,因为至少现在我还爱着自己。”人们并不需要以消灭高度敏感型人格为最终目的,从而要求被特殊对待。如果你是一个高度敏感型人,你会不断地需要休息,与一般人相比需要更多地照顾自己。你越是接受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越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让自己适应,你也会越来越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