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2000字(2)篇

作者:刘震云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同名电影11月4日上映。从《手机》的真话之难寻与说谎之必要,到《我叫刘跃进》人际间的偶然与必然,鬼才作家刘震云费时三年创作《一句顶一万句》为生而为人,“觅知音”之必要。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小说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一个出走,一个回归,他们寻寻觅觅,与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试图表达内心的矛盾与无助。从荒野的乡村到繁忙的大都会,由20世纪中叶到新世纪初,不论是高高在上的县长、镇长,还是老师、理发师、屠夫、染坊工、传教士等寻常百姓,当说话成了唯一的沟通管道,语言又无法直达核心,孤独便永远如影随形!寻常人的事件,串连成不平凡的故事。刘震云说这是目前为止,他最满意的作品。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读读停停,前后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读完这本书。最开始是在高三的阅读题读到《塾师老汪》部分的,对这本书有了印象。然后今年在微信读书上找到。读完有很多零碎的感想,只是不成篇章。

喜欢本书的主题,但不太喜欢这种语言,觉得太“白”了,因此打了4星。

(壹)主题

但翻开这本书,才发现老汪只是群像中的一个。千千万万的人物,有的只是从镜头前闪过,就走入了人海,他们的心中又有怎样的思潮?光影凉了又温,热闹的外表,却难掩时代外壳下人心的寂寞。

有些句子反复出现“从一件事说到另一件事上了”,生活中的我们何尝不是这样?看似有理有据,却已经强词夺理了。

也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杨百顺,在人群中苦苦寻觅那能说得上话的一个,所谓知音。

不知别人,我心里确乎存在一个期望把事情说清楚的执念,但有的事情过去了只能翻篇,“日子活的是个未来”,“有的事情从根上就错了”

也许放下应该不甘,沉于生活。

(贰)语言

典型的本书的语言是:

好话一开始听着入耳,天天说,对方就听烦了;这时好话就转成了坏话。原来一件事,中间拐着好几道弯儿呢。世上无人拿老詹的心思当回事,吴摩西这次准备拿老詹的教堂当回事;当回事不是为了纪念老詹,而是为了自个儿心里开的那扇窗。

刘震云用这种纠结无比的语言,描绘出世事的错综,人与人在沟通上的鸿沟。

(叁)情节

读这本书,竟然想到了余华的《活着》,不对比了,总之都给人无力感和蝼蚁感。

杨百顺一路走一路丢,顶着“百顺”的名字却嘲讽地一生颠沛。几番易名,每次都想开启新的生活,却又迅速受挫。从出走开始,似乎一切都注定了。杀猪,信教,种菜,卖馒头……每一样都好景不长。似乎他只是个苦旅者,来生活中歇脚,生活不容他,他便起身前行。最后,唯一能说上话的巧玲丢了,他以少年的梦“罗长礼”为名,终于融入了现实。这一段时间,作者选择了留白,但从儿孙满堂可以看出,他终是搁置了找话,投入了生活本身。

如果说杨百顺是不幸的,那么巧玲和牛爱国的人生则是悲剧的。人物不同,地点不同,却似乎没逃出历史的模子。巧玲和她继母的相似,牛爱国和杨百顺的相似,无不让人唏嘘历史的轮回。从客观原因来说,我觉得这所有的不幸都是家庭造成的。婚姻的草率,给当事人带去苦闷,更给孩子带去不可磨灭的影响。(好像又不自觉跑题了)

不知道怎么做结,摘下前言的一段话:

为了摆脱这种孤独和累,书中的人们努力制造着声响和热闹。于是喊丧,便成了书中主人公杨百顺崇拜的职业。与戏子手谈,成了县长的私宠。但这无法改变本书人物的命运。就像今天,我们的民族还在继续为此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价一样。不管你导演了多大的场面,也不管你举行了多少个庆典。因此,阅读本书是沉重和痛苦的,它使我们在《论语》和《圣经》之间徜徉,在与神对话还是与人对话的千年思考中徘徊……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2000字 第(2)篇

断断续续总算把这本书啃完了 开始看的磨磨蹭蹭 被作者的记述风格绕的不行 一大半人物基本是百家姓加个前缀老 少数有名有姓的都在故事里起着关键作用 三章一读完 什么人对什么职业好哪一口揣着什么秉性就混了也记不住 不过慢慢看下去 却越来越不能自拔 习惯了这种行文方式 就看出作者对人物塑造很有功力 三两句话就立起了一个比较丰满的新角色 对故事的叙述 全凭一个绕 说一个故事能扯上好几个故事 说完一圈回来还能绕回到最初来 虽然绕但却不乱 也正是因为绕 所有的个中原委每个人的烦闷苦楚才交代的如此清楚 让小说显得十分充实丰满 自成一派的写作风格

一句顶一万句 就是说孤独 破孤独 为着能有个说的上话的人 故事里的每个人都在寻找 我觉得这本书是一幅穿越百年的群生孤寂像 每个小人物都是孤独而悲哀的 哪怕是闹社火这种热火朝天熙熙攘攘的活动 也透出一丝儿悲凉来 同时这些芸芸众生又有可圈可点之处 在守着一个谋生的营生外 每个人心里都怀揣着一份向往 或是手谈或是听戏或是或是种菜 或是杨百顺从小一直心向往之的喊丧

杨百顺是这百年孤独里的一个典型代表了 一生传奇百事皆不顺 因为当年老杨和老马的合计 让杨百顺和老杨家分道扬镳 走的也决绝 四处奔波谋生 跟老曾杀猪跟老蒋染布跟老詹信教跟老鲁破竹 最后沿街给人挑水 被县长看中进了县政府种菜 阴差阳错遂了老杨的初衷 还入赘改了姓去卖馍 以为人生刚要好转 却又鸡飞蛋打 妻子跟隔壁老高出轨私奔 自己带着巧玲出门假找 却丢了唯一能跟自己说得上话的人 只七八年的时间就让一个十几岁的少年磨了性变成了一个孤独的“不老实人” 杨百顺两次杀人的冲动 都因被现实所迫而走投无路 第一次因为他爹和老马当年的合计埋下的怨恨种子 在他哥婚礼上终于一发不可收拾 然而最终却有个戏剧化的结果 睡在野地里的孩子来喜无意中救了杨百顺 正如杨百顺当年无意中救了老裴一样 冥冥之中早已注定 杨百顺最终并没有杀人 却在心里把他爹兄弟以及老马都杀了一遍 第二次动念头 是在火车站偶遇了私奔的吴香香和隔壁老高 本准备伺机而动 却因为吴香香和老高说得着 并且很说得着而宁可抛下一切在外漂泊而作罢 对延津彻底失了望也再无可念 于是踏上出逃的列车背井离乡 想起的却是年少时的崇拜罗长礼和私塾先生老汪

人生而孤独 能找到说的上话的人何其幸运 说得着的人一句顶一万句 说不来一万句也顶不了一句 而人心复杂如迷路 对一件事因为不同的利益驱使而抱着不同的心思 每个事中皆有原委 每个原委之中 又拐着好几道弯 说的是一件事 最后说出七八件事出来 说的就不是这件事了 说得着的最后也变成了说不着

我觉得好的书 传达给读者的思想从来都是复杂而不流于表面的 每个故事每个人物皆能品出味道 而故事必定是根植于普罗大众的生活全方位的反映现实 这本书把旧社会最底层百姓的内心情感描绘的入木三分 很是佩服

要说书里挑出这顶一万句的一句 大概就是 日子过的是以后 不是以前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702960.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读后感600字

    大白话说懂《孙子兵法》! 为什么读 今年学习计划里其中一个关键词是「战略与思维」,说到战略,就离不开《孙子兵法》,于是打小就对历史和兵法都不感兴趣的我决定为了增长这方面的知识,看看…

    读后感 2023年2月11日
    34
  • 《有梦不觉人生寒》读后感600字

    期间,拜读于丹的著作《有梦不觉人生寒》,心中有了很多启发和感悟。于丹深厚的国学基础和深入浅出的笔触,让我对梦想、对自身都有了全新的认知。确实,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个好老师对话,总能对…

    读后感 2022年8月7日
    106
  • 《胡桃夹子》读后感450字

    正义战胜邪恶――读《胡桃夹子》有感 期间我读的最有意义的一本书是《胡桃夹子》,这是一本童话故事书。《胡桃夹子》讲述了女孩玛丽在晚上收到了一个奇怪的礼物,一个胡桃夹子――咬核桃的小玩…

    读后感 2022年6月4日
    278
  • 读《放胆作文》有感

    在这个漫长而又快乐的里,我看了一本从未接触过的书,叫做《放胆》,看了这本书使我受益非浅。 在这么多的作文中,使我最为感动的要属《癞蛤蟆给白天鹅的一封信》了。信的开头说:我在幽深幽深…

    读后感 2022年7月22日
    105
  • 三年级红奶羊读后感600字5篇

      《红奶羊》故事是这样的:乳房涨的大大的母羊茜露儿被大公狼黑宝拖回洞中哺乳自己的孩子,茜露儿对小狼崽恨之入骨,却又不敢不从。终于有一天,黑宝为了救自己的孩子而丧了性命。下面是范文…

    读后感 2022年11月6日
    41
  • 《平原枪声》读后感

    今天,我读完《平原枪声》。这本被经常提起的红书,对我来说却是可遇不可求。而今天,在庆祝建党90周年这嘹亮的号角声中,我终于能有幸品读这本书。暂且不看正文,只看末页上的那句话:“让信…

    读后感 2022年6月18日
    275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