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个比利」读后感2000字(2)篇

作者:丹尼尔·凯斯

多重人格分裂纪实小说,即将改编成电影《拥挤的房间》,由好莱坞影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而且其题材直接来源于真实案件,而且是美国历史上最为有争议的案件之一。1977年,美国俄亥俄州连续强暴案嫌犯比利·米利根被警方逮捕,但是他对自己犯下的罪行居然毫无记忆。事实上,在他体内总共有24个人格存在,这些人格不仅在性格上,甚至连智商、年龄、国籍、语言、性别等方面也都不尽相同。这些不可思议的人格,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他到底是个欺骗公众的骗子,或只是个不幸的受害者?父亲自杀,继父百般虐待,这让比利一方面迫切地渴望逃避这个世界──多次自杀,另一方面求生的本能又来安慰、保护自己,这两种力量纽结在一起,将比利撕成碎片。

「24个比利」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In solitude, be a multitude to yourself.

在孤独中,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

——罗马诗人Tibullus

1000+页的纪实小说,读完后,居然是一种酣畅淋漓后的的无限忧愁,那种痛,难以述说却挥之不去。想到的,居然是上面这句话。

小说一开始,并不见得有多讨喜。想想看,文学类外版图书,再高能的译者也无法100%再现原作,文化差异,背景不同,语言障碍,不可避免的,都会影响到译作的神韵。而当这一切都存在,额外加上10个左右的主人公交替同时出现,没有丝毫症状时,读这样的小说,注定了要不断跳来跳去,前后翻页。考验记忆力的时候又到了。所以,文前部分的人格特质TIPS显得尤其贴心。

慢慢的,当我越来越接近这些人格,不得不承认,作者平白直接的叙事方式,略有些朴实简单的表述,反而无形中打动了我。没有一般小说的跌宕起伏,没有刻意堆砌的华丽辞藻,只是用最真切的笔触,纯粹还原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当我读完最后一个字,那种彻悟感,原来前文那些大段看似乏味的章节,无非都是为了衬托结局的高潮。一切铺垫与对比,转承高低起伏,不到小说结尾,都难以体味其貌似不经心的神妙之笔。原来,一切都会走到暂时的终点。

故事的主人公,真实存在,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重罪犯却被无罪释放的多重人格分裂患者,一时之间,舆论哗然,受到了高度的社会关注。这本书,是作者的采访记录还原,并且记录了大量比利从童年到被捕后的详细事件,以及他的精神状态和24个人格之间的交流与矛盾。

我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躺在空空荡荡的洞穴里。我干裂的嘴唇中渗出了唾液,说明抗精神药物正在与我的精神、灵魂和肉体搏斗。我能抵抗药物,还是药物最终会战胜我?我是为了躲避铁窗之外的悲惨命运才来到这里的吗?与社会不相容的灵魂已经被扔进了垃圾箱,它还有继续存在的价值吗?困在这钢筋水泥铸就的箱子里,对着一面不断嘲弄我、向我逼近的墙,我对人类能有什么贡献?

多年来,社会各界的争议声音,从未断过。有罪VS无罪,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辞。伤害与伤痛,活生生摆在那里,没有人能够完全忽略。是弱者还是强者,是该被同情还是被毁灭,这样此起彼伏的声音,一遍又一遍,挑战着比利脆弱的神经。可是,他又能怎么办呢?当悲伤太多的时候,一个人已经无法承受,我就把投注在一个人身上的所有煎熬分别来接受。从无望到有希望再到绝望,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挣扎反抗无奈,该何去何从?生亦何哀,死亦何苦?没有人真的知道,此时此刻,究竟是生,抑或是死,哪一条,才有的选。

威廉·密里根(William Milligan )(1955.02.14~2014.12.12),也被称作比利·密里根(简称比利),于2014年12月12日在俄亥俄州的疗养院内逝世。在真实世界中,时间永远是掌权的决策者。或许很多人会认为,对于比利而言,早该如此来解脱吧。可是,每一个造物主恩赐的生命,不该得到该有的理解与尊重吗?

有些小说,是用来消遣打发时间,而另一些,却会直达灵魂深处,那是一种无法忽略的力量。《24个比利》,无疑称得上是后者。

「24个比利」读后感2000字 第(2)篇

天才和疯子只在一瞬之间,现实往往比小说更精彩。

比利,是一个天才般的存在,他擅长医学、电路知识丰富、有着强壮的身体、很好的驾驶技术、擅长人际交往、极高的绘画天赋、善良的本性…

但同时,他又是一个冷血、暴力、自私的人,有过吸毒前科,抢劫、强奸他也做过,是一名影响社会治安、引起人们恐慌的罪犯…

以上的这些特征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无需奇怪,因为他具有24种不同的人格。

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从小他就承受着一切痛苦,来自继父的虐待、母亲的无视,他渴望被疼爱、被陪伴,从而逃避一个又一个痛苦的瞬间,幻化出不同的人格来承受这一切,出现了24个各不相同的人格。

他的人格分裂,他母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生活混乱、不务正业,没有正确的对孩子进行教育和给予充足的爱!之前有观点说过,母亲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包括三观是否正确、择偶标准、对待生活的态度等等,对此很是同意,言传身教的力量胜过任何言语,小孩子都是天生善于模仿的精灵,以后的生活都会看到小时候影子。

比利既是幸运的,但也是不幸的。幸运在于在犯罪后审理案件时,遇到很好的律师去深入了解他,为其辩护,遇到权威的医生博士来信任他、帮助他进行人格的融合;但不幸在于这些人的力量太过渺茫,社会舆论、媒体渲染,引起了公众的恐慌,再加上一些政客的游说、过度的解说,使他无法接受治疗,反而以暴制暴,相当于关进了监狱…

作者通过长期与比利联系,并且通过最完美的一个人格“老师”的帮助,使大众了解到真实的比利,基本还原事情的真相,一个人格分裂的人的日常状态跃然纸上…

本书由真实事件改编,但精彩程度不亚于小说。但同样也有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

1、作者是站在比利的角度来写,基本客观,但如同他自己所说,一些不利于比利的事件或者公众不知的事件不加以描述,为了保护比利但也缺少事情的完整性…

2、大部分读者都是同情比利,谴责媒体的,我也是这样;但若站在一个公众的角度,若我所生活的城市有一个这样的人,不知什么时候会给他人带来未知危险,恐怕就不能这么淡然评论了吧…

3、想到那些受害者,当他们的家人知道这个犯人最终因为是精神分裂而无罪释放时,该是多么的心痛与失望,他们不需要了解比利,他们只知道是这个人侵犯了自己的亲人,最终却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这就够了…

如此种种,不免让我唏嘘,孰是孰非又怎样来评判呢…

愿多多理解他人,多为他人着想,让世界充满爱吧可爱

PS:至于比利天才的方面,具体请看书吧,看这24种人格如何生活,怎样分工,怎样学习,又是怎么回忆“失落的时间”…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702970.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阳光校园 我们是好伙伴》读后感300字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六年的小学生涯已所剩无几。期末的钟声敲响了,正迈着矫健的步伐向我们走来。最近,方给了我们一本书—-《阳光 我们是好》。什么是阳光,怎样才称得…

    读后感 2022年8月7日
    82
  • 《中国神话故事》读后感450字

    今年我度过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因为我饱饱地读完了给我们推荐的好书――《中国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凝聚着千百年来人们智慧的结晶,里面有各种各样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其中《相思树》这个故…

    读后感 2022年7月8日
    280
  • 坐上幸福摩天轮读后感400字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读《坐上幸福摩天轮》有感 登上事业的高峰,就一定能幸福吗?端坐豪车于人流如潮的大街上招摇过市,就一定幸福吗?数着成沓的百元大钞,就一定幸福吗?读完了《坐上幸福…

    读后感 2022年7月5日
    129
  • 观《渔夫和金鱼》有感200字

    【第1篇】 星期天,我在家里看了一个《渔夫和》的动画片,故事讲述了一个老捉了一条,金鱼说:“求您放过我吧!您要什么我都会实现你的愿望的。”老什么也没要就把金鱼放回了海里,老爷爷回家…

    读后感 2022年7月30日
    83
  • 夏洛的网读后感400字三年级

    【第1篇】 用爱编织的网 假期里我看了少儿频道新闻袋袋裤节目中介绍《夏洛的网》这本书,我被书里的故事深深的吸引和打动了,于是迫不及待地读到了这本书。 《夏洛的网》是美国著名散文家和…

    2022年6月22日
    105
  • 读《人生海海》心得体会1000字

    “当时我连“人生海海”也不知什么意思。她扑哧一下笑了,告诉我这是一句闽南话,是形容人生复杂多变但又不止这意思,它的意思像大海一样宽广,但总的说是教人好好活而不是去死的意思。” 我要…

    读后感 2023年2月11日
    22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