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下)」读后感2000字(2)篇

作者:马伯庸

唐天宝三年,元月十四日,长安。大唐皇都的居民不知道,上元节辉煌灯火亮起之时,等待他们的,将是场吞噬一切的劫难。突厥、狼卫、绑架、暗杀、烈焰、焚城,毁灭长安城的齿轮已经开始转动。而拯救长安的全部希望,只有一个即将被斩首的独眼死囚和短短的十二个时辰……

「长安十二时辰(下)」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一如之前看过的亲王的几部书,全书层层铺进,让人手难释卷。

不过个人以为这部书和《风起陇西》一样,在结尾的交代和最终谜团的揭开上有些差强人意。相比于《三国机密》有些许差距,或许和作者对于史料的熟稔程度有关。

记得很早就看过作者关于这本书的一段微博,谈及自己曾经为了阅读一本介绍长安建筑布局的学究书大伤脑筋,最后的解决就是因为写作这本书。如今读罢全书,不得不感叹那本学究书对于本书写作作用之大,作者流畅的文笔加上学术专著严谨的考据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更妙的是每一个建筑抑或是建筑区都有着自己特有的故事,总能把线索或是情节往前延伸。现下想来,这也是个阅读专著的好办法。

谈谈情节,本书最大的亮点一如亲王之前的几部书,对人性考量的抽丝拨茧。稍显遗憾的是结尾让人觉得这种考量有些单薄了。

好的故事往往是围绕着好的矛盾展开的。(此处有剧透。。sorry)

一个巨大的阴谋?原来是因为忠诚和愚孝。

而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些看似美好纯洁的品德最终都化为了利益的争夺。

而代价则是,长安城里,普通人生活的安全和安宁。

全书中最核心也是最令人揪心的矛盾就是张小敬内心的挣扎。

他本想适可而止,却因老战友的女儿闻染越陷越深。

而当他最终逼近成功时,拷问他的却是他仅存的另一位战友。

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帅,他似乎应该比自己的老战友更清楚这个帝国已经病了。

渔阳鼙鼓动地来的种子在这一年已掩埋在盛世的地下。

这个帝国像极了最后关头仍能徒手与歹徒搏斗的唐玄宗,他仍孔武有力的身型让人们猛然想起这位帝王曾是那样的英武,而他奋力的那一搏也唤醒了群臣们心中的血性。

遗憾而又讽刺的是,这一切都消逝的太快,仅仅是因为玄宗对太真的痴情。

把帝国的覆灭推给红颜祸水我并不认同,但是至少从书中来说,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并不能心软,更何况是这般的痴情。

或许,她的出现,只是说明,他老了。

年少得志把大唐帝国带到顶峰的他,太需要一个温柔乡。

树大必空,领袖意志的倾颓是这个偌大帝国生病的成因。

而这一切,都是张小敬内心深处的挣扎。

他、闻无忌、还有萧规曾为之浴血奋战,引以为豪的唐帝国。

却不约而同的在三人解甲归乡后,用不公正去拷打他们对于自己曾信仰的忠诚。

闻无忌惨死,萧规选择了“血谏”,张小敬选择了守护这座城市里每个普通人。

但在我看来,萧规在向老战友说出贺监是幕后主使时,已然解脱,他似乎还忠于他的大唐,他相信贺知章辅佐下的太子一定能把这个帝国带回正轨。

而经历了生生死死的张小敬仍然挣扎着,唯一宽慰他的,是长安城里那一幕宁静的晚霞。

我想,那所有的纠结最终都化为全书最后他奋力跃向杨国忠的那一刺。

在陈玄礼的默许下,唐玄宗最倚仗的杨氏家族被连根拔起,在政治上彻底失势。

安史之乱结束后,太子顺利执掌了帝国的权柄。

曾封禅泰山的玄宗,死后仅有高力士一人陪葬。

那一刺,是萧规意志的延续抑或是他对于自己心中挣扎的解答吧?

或许,这还是他一直奉行的信念,他的那把击,永远指向那一个让大唐的黎民百姓无法享受安全和安宁生活的人。

天宝三年,似乎和万历十五年有许多相似之处。不过,可惜作者对于政治上的着墨并不多,在没有涉及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我不敢也不能再往后进行评说。

自己一直对盛唐极感兴趣,对西安更是有着特殊的情节。

仅以拙文感谢作者用流畅的文笔把这两者展现在我眼前。

「长安十二时辰(下)」读后感2000字 第(2)篇

《发生在古代的现代悬疑大片》

看过一期高晓松对马伯庸的访谈,马伯庸对盛唐长安城一百零八坊相当熟稔如数家珍,顿生仰望之心,之前除了对他的《古董局中局》有点印象之外,并没有关注过马伯庸,迫不及待的找来他的新著《长安十二时辰》。就好比和一位女士约会,带着美好人设去赴约,见面前已经从别人口中得知她多么美丽性感多么气质优雅。读《长安十二时辰》就是带着这种先期设定,怀着美好期待开始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就是现实超过了预期,见了面的女士比预期的还要动人,翻开的书比预期还要精彩。看《长安十二时辰》(上)就是这种感觉,令人爱不释手心随神往,马伯庸的高明之处在于,用大开大合的脑洞去架空历史解构人物的同时,又源于史料尊重史观,别看他信口雌黄处处设疑埋伏,但都能从史实中查到蛛丝马迹,并非任性的杜撰意淫。比如唐朝天宝年间长安城一百零八坊的布局功用,贵族和平民的饮食起居生活习惯,当时的内部矛盾外交事务宗教信仰等等,马伯庸做了大量的功课,这是值得佩服和敬仰的!

这本《长安十二时辰》怎么形容呢?以盛唐长安为时代背景,一干历史人物浓妆淡抹纷纷上场,一个独眼不死鸟屡陷死境杀出重围,用十二个时辰的时空交错,用现代悬疑大片的缜密思路,写就的一部高潮迭起的帝都孤胆英雄戏。

书中的历史人物和真实史料里的人生轨迹大都吻合,玄宗李隆基、肃宗李亨、永王李璘、太真杨贵妃在安史之乱前的状态毕现,贺知章、李林甫、李泌、岑参、元载、伊斯等人物鲜活,盛唐衰微、党争权谋、胡汉相容、突厥扰境、节度使揽权等无一不涉及,用一个极度冷静、经验老辣、黑白通吃、下手狠毒的不死鸟忍辱负重,去追凶护民的过程串联起故事发展,很耐看!

按马伯庸的本话说——这是一个发生在国际大都市的现代故事,只不过凑巧发生在古代罢了!靖安司丞李泌好比克格勃、中央情报局或者英国军情六处的头,不死鸟张小敬好比碟中谍的汤姆克鲁斯、007里的邦德、谍影重重里的马特达蒙、战狼里的吴京、湄公河行动里的彭于晏、集结号里的汪涵予的合体,里面的大案牍好比现在的大数据,林立在长安的各个望楼好比现在的天眼系统和无线传输兼无人机,唐诗唐韵用于摩斯密码和接头暗号,突厥狼卫好比恐怖分子,守捉郎就是雇佣军,龙波的蚍蜉组织相当于反派特种部队,男一张小敬孤身与这些狠角色一一过招,九死一生伤痕累累,剧情跌宕起伏反转反转再反转!这些在《长安》(上)里紧扣心弦步步为营剧情缜密。唯一的遗憾是在《长安》(下)里没有延续这种丝丝入扣的构思,也许马伯庸在(上)里过于发力黔驴技穷了,在(下)里为了迎合故事的发展,很多人物过于简单,太多巧合不合常理,有些反转过于突兀,细节处理有些僵硬,不过这些不伤大雅!总体来说,《长安十二时辰》延续了马伯庸一贯的作派,是值得一看的好书,!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703008.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城里城外——围城读后感1000字

    城里城外——围城读后感1000字: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是钱钟书先生《围城》中最有名的一句话。在文中,这句话出自古老的英国谚语,它不只是感慨爱情与婚姻,同时也…

    读后感 2023年2月8日
    44
  • 《英雄虎胆》读后感500字

    里,我读了一本小书,叫《英雄虎胆》,故事是一本连环画,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读完这本精致的小书,我对土匪们的行为恨之入骨。 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半个世纪之前,共产党推翻了国民党…

    读后感 2022年8月1日
    98
  • 弯桥的四个梦读后感

    这是一篇读后感500字作文,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类的指示明灯;书籍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只有与好书交朋友,才能使我们早日走向人生的辉煌…

    读后感 2022年10月21日
    72
  • 《华为的冬天》读后感3000字

    《华为的冬天》读后感3000字: 我喜欢国学,但却不太会学习和研究,仅仅是喜欢而已;我也喜欢易经,但也不会研究,仅仅是喜欢而已!发表一个不太恰当的个人观点,我认为,无论易经还是国学…

    读后感 2023年2月15日
    45
  • 也读三国论英雄

    也读三国论英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我读过一本非常有趣也非常有意义的书。《三国演义》描述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的争霸之事,体现了天下大势久分必合,合…

    读后感 2022年6月12日
    144
  • 《星火燎原》读后感450字

    《星火燎原》读后感 祖国的山河如此多娇,祖国的国旗如此的鲜艳,祖国的国歌如此的嘹亮,祖国的今天如此的强盛。每每想到这些,我心里满满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同时也感觉到今天幸福的生活来之不…

    读后感 2022年6月1日
    546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