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溢文正。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二嘲青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时光社】01、李宁笔记+领读人曾老师点评
李宁笔记
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虽然曾国藩对德,业的解释孝悌仁义,诗文作字有他时代的局限性。但还是非常喜欢这句话。
在这样一个更加纷繁复杂的时代,我们如何能守住自己呢,有自己做人的根本,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对自己的要求越少,越容易达到。
一曰进德,二曰修业。最简单的两条,已经足够了。这个德可以广义的理解为完善自我,在八小时以外努力的丰富,完善自己,在八小时以内努力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如果能在这两条上都达成对自我的要求,已经可以不负此生了。
虽然只有四个字,看似什么都说了,又似乎什么都没说。但是我觉得纲领性的东西都是这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佛家经典浩如烟海也不过是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进德,修业,是可以作为一个人的座右铭和行为准则的东西。
“且苟能发奋自立,……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这句更加喜欢,简直震聋发聩。比如读书,大多数人都是想读书的,认为那是一个好的习惯,但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想读书的同时又想打游戏,二者不可兼得,舍书而游戏。这就不是真的想读书,如果你真的想读书,而且把读书的优先级设立的比较高,那么无论你忙还是不忙,时间吗,挤挤总是有的。这句对我自己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圣经说: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哪里。 人的精力是极其有限的,你只能立志于极其少数的事情。一旦你立志于进德修业,而其他的事情都只是具体方式方法,你只是需要找到你和你的那个目标之间的道路。
曾老师点评
如果非要推荐这次书评中最言简意赅的,我一定推荐李宁网书友的这一篇。李宁和社长一样,深谙哲学。我发现研究哲学的人,有一个共同点,不太会为一些表象迷惑,都能透过纷繁复杂而直接进入事物的内核。李宁书友一把就把《曾国藩家书》的内核提炼出来了——进德修业四字而已。而其他的,都不过是如何进德、如何修业而已。正如宁宁书友所说:“一旦你立志于进德修业,而其他的事情都只是具体方式方法,你只是需要找到你和你的那个目标之间的道路。”
但凡读书之人,有两种境界;一种是把书读厚,这应该是初始阶段。比如读《曾国藩家书》,我们得了解曾国藩其人其事,了解时代背景,所以要广泛涉猎,读一本书,然后辅以其他很多书。第二一种境界,就是把书读薄,这应该是读书的高级阶段。就如社长读《曾国藩家书》,最后得出十二字“进德修业、有志有恒、抱残守缺”。而李宁书友四个字“进德修业”就概括之,更加精炼。因为说起来,社长后面八个字,其实也不过就是“进德修业”的路径罢了。
所以——大道至简。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2000字 第(2)篇
【时光社】03 吴凡笔记+领读人曾老师点评
吴凡笔记
致诸弟,道光二十五年三月初五。微读,238页。
看到这一章节,心有所感,一记。
主要是做学问。曾氏对诸弟做了简要规划。
曾氏认为,学习文章,需找到与自己性情相近者,深入研习,以窥门径。曾氏是有大智慧的人,他明了的知道,若一个人的学习与自己得本心大径相庭,是缘木求鱼,终不得其中三味。然,对于个人来说,尚处于一叶障目,四处蔓延之状态。曾氏能站在一定高度去罗列一贴切道路,以供兄弟之求学精进。由此可见一个家族,或者一群人的拔高和成长,是需要一个动力源存在的。人的资质不同,生存际遇也各不相同。亦难免参差不齐。
读书观文,想的总是自己。这也是一直以来的歧途,或者是丰富自我的正途。精神世界会开辟无数道场,如三千小世界。文字终是其中一粒。若是文字笼统的概括了全部,我会认为,此处尚是模糊。
也可能会陷入一个丑陋的畸角。世界那么大。无论自己认为这是智慧,或者是真实。总是以一副井底之蛙来看待。人之所以微渺,大概这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关于学问,我也是不得其门而入。上次微读人间词话,我看到了意的存在。人们栖息,或者规律生长,总有意飘忽其上,环冠缭绕。今天看曾氏家信,看了二百多页,我又得到了些什么呢?人总是想着去收获,或者印证些什么。即使一无所有,就不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么?一个人活出来的东西,又怎么能被外物所累呢
曾老师点评
吴凡书友的这一则读书笔记,是在看了曾国藩的一封长信《致诸弟,道光二十五年三月初五》之后所作。我很赞同在一群人或者一个家族里,确实需要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人来引领,修业也好,进德也罢。一般人就算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因为智识不足,往往不能一窥门径。这时候,一个人站出来,登高而招,说,往这边走!一群人或者一个家族里有这么一个人引领,是幸运的,就如曾氏家族那样。
其次说到我们读书,常常与“我”联系起来,这究竟是正途还是歧途的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讨论价值的话题。这个问题可以概括为有用或者无用的问题。一切以“我”来关照这个世界,这个书籍。显然是希望这个世界、这本书对自己有用。这无可厚非,也是大多数读书人的普遍观点和做法。书籍浩如烟海,没有人能穷尽之。但是若只选对我有用的来读,则势必会造成视野狭窄。井底之蛙之讥,大概就是这么得来的。况且正如庄子所谓的“无用之谓大用”,我们涉猎每一个陌生的领域,都会提升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焉能无用呢?
吴凡书友看《人间词话》,收获了一“意”字,我不知道他的工作是否涉及文学领域,但是这次阅读活动,难道不是他的有用的收获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