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李银河、柴静、冯唐力荐。《沉默的大多数》为王小波杂文随笔作品精选集。其中包括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对日常生活、社会现象的评点,以及创作文论与少量书评。书中内容涉及广泛,有社会道德伦理、科学与邪道、女权主义、性问题,等等。完整地表现出王小波的良知、智慧和文明教养,闪耀着理性的光芒。文章深刻、聪明、恳切、有趣,提供了人们本该具有、却又因种种原因忘却了的本能,比如独立的思想、自由的意志,不仅唤醒了时代下许多沉默的知识分子,更使得许多普通人重新审视自己的位置。
「沉默的大多数(最新修订插图典藏版)」读后感2000字
至于为啥打四颗星呢,水慢则溢,或者说对任何事任何人还需要保留一分的余地,用来周旋空间。简单说个几点吧
书中的作者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现称文科生。围绕他们的相关方面结合自己的不一般的遭遇(带有历史的惨痛烙印),剖析了一下人性和使命和社会很多方面这种东西,满口仁义道德,满肚男盗女娼,不羁的人未必过的好但可以按照心性,从这一点说,他的快乐是歇斯底里的,不过我感觉作者很难得到这种快乐,不是说他不好,是很多原因限制了,不可能让你完全照着性子来,社会管理也是必须的。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几千年前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固然不好,却也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也不是新鲜事了。历史亏欠的太多了,肮脏才是人类内心本来的面目,只是一切存在着我难以言说的要素去佐证。我一直觉得作者有些时候的格局是在痛斥时代和社会,却未有良方,很容易把人带偏。带到极端里去而纯粹的欣赏他这种直言不讳(其实还是有些隐晦的)的豪爽,要知道曲高而和者绝逼是少的,不易为世人知晓。用现代描述黄仁宇先生的话说,大历史观。
我读书很少的了,由于高中的阅读理解做过一只特立独行的猫,才发现有王小波这个名字。现在,大学了,了解稍微多了那么一丢丢。还是百度来的,作者的妻子李银河,这倒是我没想到的,在书中作者有一句话表达出了他们之间的伉俪情深,他的老婆理解他,这对一个男人来说,是幸福的,至于幸福在何种程度,仿佛没有存在的意义。
之前看道长的《常识》和熊培云先生的《重新发现社会》,我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这对写作者来说这是必不可少的。而有一次张征教授来我校授课一次,也谈到过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仿佛佐证了我的想法,这也就是地位低者喜欢用地位高者(起码我们是这么认为,或者认同其价值观)来说明我们是对的,寻求一种极大的心里安慰,也可以说是站队,你看,大家和我都是一样的,你怎么好意思再反驳我。2333。再到这,发现王小波先生喜欢引用罗素先生,而我们举证的上述二位其中必有一位喜欢引用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
书中谈到的一段,如果别人都像我这样,这个社会就都怎样怎样。有种我光说不做,做就交给你们了,倒和当下人抨击你们文科生只会说不会做,你皮任你皮,我就这样。考虑到作者所度过的人生,就不苛责了张载的“四立”了,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个人在历史中无论你有多大能耐始终是渺小的,何况还是个单纯的文人。我这个还就是喜欢挑毛病,虽然自己的永远看不见,但绝对存在的。真的是…无fuck可说。
沉默的大多数,好吧,忘记大概说了个啥,总之也带有时代特色,如今更多的是某些如我一般的生活信条。可能是基因遗传,有时候有话可说想说不说的时候憋着真心难受。
最后再说一点,看这种东西和看自传一样,能够看到一点真实,不像纯粹的文学,酸溜溜的。很多细节是挺有趣的也挺真实的,我理解的是:很多时候人的某些方面是存在共通的,有好有坏。留待诸君发觉了。看书是需要年龄与心境的,以后再看也不知道是何光景。考虑的不足之处如若有幸被君识见欢迎评说,但说一点,拒绝恶言。理性是不断健全的。溜了溜了,顺颂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