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后》是东野圭吾的成名作,获第31届江户川乱步奖、《周刊文春》推理榜年度榜首。我在这所女子高中教数学五年了,日子风平浪静,但近来一切都变了。上周六去学校的路上,有人突然撞过来,我险些跌落铁轨;星期一放学后,我在学校淋浴,差点中机关触电;星期二放学后,我经过教学楼,从三楼飞出一个花盆砸向我头顶;星期四放学后,在我常用的更衣室内有人中毒死去,而且现场的门被人从里面顶住了。我报了警,自己也决心调查,没想到学校里又有人死去了,而我在回家的夜路上被人驾车猛然撞击。这一次放学后,我还躲得掉吗?
「放学后」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看完这本书,感触颇深,这本书让我们回想起了我们高中的时代,我们因为一点小原因跟别人互骂、打架,但那才是我们高中时想要守护的东西。
惠美在书中描绘不多,但也可以看出她是一个乖乖小孩,好学生,用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老师的好帮手,但恰巧她成了一个杀人犯,而且连杀两个老师,很难让人相信,一个好学生竟然会去杀人,但事实就是如此,摆在眼前,让我们触目惊心,让我们想一下,一个人活生生的死在你眼前,连旁人都会感到害怕,更何况是惠美呢!!!
于是这本书贯穿全文的杀人动机,这种杀人很单纯,不如成人世界那么复杂,就如自己最喜欢的东西,用一生热爱的东西最后别人无情的夺走一样,“对她们来说,最重要的应该是美丽、纯粹、真实的东西,比如友情、爱情,也可能是自己的身体或容貌。很多时候,更抽象的回忆或梦想对她们来说也很重要。反过来说,她们最憎恨企图破坏或者从她们手中夺走这些重要东西的人”文中曾描写出阳子因为一头秀丽的头发被人剪了之后,就曾有过想要杀人的冲动;因为自己脚就扭了一下,然后被别人坚持背下山,从而就对那个人开放心声。这就是高中时代的我们,简单却又带一点危险。
惠美就是因为自己的青春期的私生活被人发现,于是她就有了想自杀的意愿了,尽管当时还不确定发现了,但惠美就是认为属于自己的自尊被人给亵渎了就这样惠美杀人了。
主人公的妻子最后的出现是剧情的一个大反转,本以为就会这样结束了,没想到作者几笔又把读者带入一个高潮,让我引起深思,他妻子的下手引起杀人动机是啥,为啥这样做!与前文高中生的做法相比,引起剧烈的反思。
为了金钱,为了利益,为了权力,为了欲望,为了色,成人世界的杀人动机无非就是这些,与学生时代相比,这样的要现实多,主人公让他妻子打掉孩子,又没给她快乐和幸福,却在她那里不断享受快乐,时间一久,人就会积怨,积怨了就会产生杀人动机,这样与高中相比现实很多,但却在我们在变为成人进入社会时,会丟到我们所谓的纯真,还有我们的高中时代的阳光。
这本书通过各个方面描写杀人动机,惠美的结果,他妻子的结果后来怎么样了,被抓了还是没被发现,这些或许都不重要了,因为在我们读者的心里还有着更重要的去等着我们思考结果,我们对惠子的杀人动机是否表示赞同呢?对他妻子的行为是否赞同呢?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却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解决的,我们在高中时代如果自己的最热爱失去了会怎么样 ,我们会伤心还是去积怨?当我们步入成年人的社会,被利益熏陶,被迷人的权力所着吸引,我们是否能把握自己的内心呢?此刻我没有资格去替你们答复,答案只有在自己内心的深处。
这本书是非常完美的,它并不是单纯的推理小说,从其它的推理小说相比,它侧重于动机。从另一方面来说,它思考了学生与成人的区别,在心理上,在行为上等,我们学生时代认为最重要的爱情、自尊、友情到了成年人就变成了权力、利益、金钱。这本书思考了人性。
最后我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健康的成长,在那些丑陋的人性面前,可以把握自己的内心。
「放学后」读后感2000字 第(2)篇
这本书是东野八几年的早期作品了,东野第一人称“我”诉说着整篇内容。突然发现主人公其实是整个诡计的棋子,被自己的学生利用还被自己的妻子拿枪使,这样看上去挺悲哀的 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想会有发现其实前岛个性真的也容易让人厌恶。
首先前岛在自身婚姻上和妻子生育问题上的随意态度,一些自私的偏执以及不想担负责任的心理;然后前岛对自己与学生生关系的处理上有些欠妥,本身性格上的优柔寡断;当然了刚开始前岛就算有说过自己对从事教师这行业并没有太大兴趣,都是“顺理成章”的结果,说明主人公对事业的不理性将就。
结局的话确实也让人值得深思,原文“但我不能死,死在这里也留不下什么,只会让裕美子成为杀人犯。我倒在柏油路上,专心等待着有人路过。我还能等。”我想前岛应该已经意识到自己所做伤害了自己身边的人想要有所弥补,醒悟过来时确实晚了,所以有“这次放学后休息的时间会很长了”这一说。
有人说这是东野的第一篇小说会有很多的缺陷不足,但这至少也是东野的成名作啊,把人物形象特立体的呈现在脑海里,也赞叹小说里的细节之处很到位总之还是那句话,大爱东野圭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