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全书七章:一、二章写小城风情,三、四章谈家中亲疏人物,五、六、七章摹绘独立旁枝人物。作者用舒展自如的巡视式艺术手法,以情感的起伏为脉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呼兰河畔的乡镇作传,为这个乡镇的风土人情,为各种各样人的生与死、欢乐与悲哀作传”。全书七章可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尾声余响不绝。萧红以娴熟的写作技巧,抒情诗的意境,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的巅峰之作,为中国文学奉献了一部不朽的经典。
「呼兰河传」读后感2000字
一个社会,如果是少数个体不幸,那是个体出了毛病。如果人人皆不幸,那就是社会出毛病了。
关于团圆媳妇:
流言蜚语,是会杀人的。看热闹不嫌事大,只要有热闹看,别人的名誉,别人的生命都是不重要的。
众人拾柴火焰高,而且人人还都会以事不关己自居,这位说火又不是我点的,那位说我加的这根柴又不是烧死她的那根,还有一位说天地良心,我是最善良的,我加的是湿柴,按理说是烧不着的啊,谁知道其他人将这把火烧的这么老旺,湿柴都能燃,不怪我啊。
所以团圆媳妇死了,杀死她的凶手是谁呢?最起码拾柴来烧死她的这波人,是没有一个会觉得与自己有干系的吧,他们会心安理得地转身离开,毕竟热闹看完了。
等到下一个热闹时,他们还会重聚,还会抱着“友善的柴火”去看热闹。
关于有二伯:
可怜又可恨的有二伯,兵荒马乱时东家都逃难去了,有二伯冒着生命危险独自留下来守家,确实是大功一件,但长期以二爷自居,时常偷东西卖,曾经的功劳总有一天也不再被人待见。
父亲把有二伯打趴在地上血流不止时,又让人觉得分外心疼,他毕竟也是任劳任怨的啊,他毕竟也没有做过多大的坑害主家的伤天害理的事情啊。
也许,有二伯是甘愿做一个受宠的长工的,有二伯要的并不是翻身做主人,有二伯要的只是主家对他的尊重或看重,要的只是主家对他的认可和垂怜。
关于冯歪嘴:
冯歪嘴是本书最让我感动的人物。小人物,大灵魂。
他没有受过任何教育,也没有任何导师指引,他本应该与周围的人一样愚昧无知。但他不一样,在那个时代,他就知冷知热懂得疼老婆。
贫穷与苦难没有压垮他,但生活也没有就此放过他。
他老婆还是死了,死的平平淡淡,甚至没有引起众人的怜悯,只引发了众人又想看热闹的热情,想看着他又陷入一蹶不振的深渊。
但他又让大家失望了,他该担水担水,该拉磨拉磨,他要在这世上生根,生出牢牢的根,他要用他自己有限的根基,为孩子也为死去的老婆撑起一片天地。
一旦风云突变,他就是最配活在好时代的人,也会是一个为了早日实现好时代,去努力去奋斗去流血流汗的人。
只恨春风于他,来的太晚。而且坚强过后,在夜深漏断时,他还是会哭着想念他早亡的妻子的吧。
关于祖父:
故乡最深的依恋,心河边最芬芳的林荫。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民智未开,愚蛮麻木的社会,好像很荒唐,好像很遥远,其实还未到一百年,其实这确实就是那时社会的写照,这并不是天方夜谭,这是真真实实存在过的生活。
一切都是悲凉的底色。在这一片悲凉中,是祖父成就了我此生对童趣的怀恋,是祖父开辟了我对故乡所有温情的起源。
虽有一城人,但若不是这座城里有祖父一人,这一城的人,可能都已被记忆束之高阁。
虽有满城物,但若不是和祖父有关的事或物,这满城的物,恐怕都已早早忘却。
后花园之所以回忆起来如此生机童趣,只因为它是有祖父时的后花园,祖父不在后,后花园迅速落败荒凉。
呼兰河之所以回忆起来热闹深刻,也只因为它是有祖父时的呼兰河,故事都是有祖父时的故事。祖父不在后,呼兰河在我心中也没了故事。
80%
隔代亲情真是亘古不变的,看完呼兰河,呼兰河好像成了我的故乡。呼兰河这小城里面的祖父,好像也成了我的祖父。
关于云
(关于外公还在时的云,现在已不在的云):
小时候喜欢看云,在秋天的傍晚,躺在一朵朵雪白的棉花上,看着天空中的云幻化出各种形态。
有的云运动得很快,像一群马在天空奔跑,像几只大狗在天空遛弯;有的云则慢悠悠的,像一只大龟趴着,像一只狮虎兽昂首挺胸,不一会儿,也许是厌倦了俯视众生,身影消散,云朵亦散。
我叼着一根青草茎,只要有足够的耐心仰望天空,云朵从未让我失望。小时候的云朵特别神奇,天空像一个热闹的魔幻动物世界,我心中想看到什么样的动物或神兽,就总能看到 。
小时候总以为天空中有另一个世界,我看到的并不是云,而是那个世界实实在在存在的生灵的影子,有时候看久了,甚至一度感觉自己看到了某片云朵上站着人,而那些人也正望着我,突然他们像秘密被发现了一样,马上重新隐藏进了云朵里。
很多年了,我看云的次数越来越少,而且再也没有看到过那么热闹、那么生动、那么神秘、那么引人入胜的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