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增订版)》读后感1300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阅读这样的书籍的时候,我总是会带着一种方式——想看结局的方式去看一个人的开始。所以我一直在想张东荪先生和王宜生先生够有一个不错的晚年,而潘光旦先生则凄惨的多。所以我总是对潘先生心揪的紧。刚看完这部书,我竟然觉得潘先生在去世的那一刹那,心里是最平静的,该是因为他所秉持的推己及人的正念吧。
其实作者想探讨的是中国知识分子,改变自己的政治理想,去投诚改造的故事。看完不禁冷汗一身,总觉得有些可怕。作者把这些改变,归结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强国梦。我觉得是妥帖的。其实现在如我们,国家主义,集体主义这些名词和概念依然是神圣的。总觉得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经历了太多苦难。终于有这么一个机会可以扬眉吐气了。任何阻挡我们强国梦的人,都是不可接受的。
我们觉得一个人怎么能不爱自己的国家呢?
但是我们有没有考虑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一个人为什么要爱自己的国家?是因为我们出生在这片土地上?那只是一个多么荒谬的理由,出生地就决定了你应该喜欢什么东西吗?是因为国家有如母亲,那再进一步,人为什么要爱自己的母亲?(胡适先生就曾经提到过,是没有生之恩的,养儿子是为了还债,谁让你要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如果你不好好养他那是一种不作为的犯罪)你会发现这个问题和人为什么要爱自己的国家一样,是没有答案的。
好吧,既然这个问题无法解答。那我们再看另一个问题,只是分子可不可以不爱自己的国家。答案是肯定的。二战是不爱纳粹的德国人,不爱军国主义的日本人。都是被赞扬的。
所以我们该怎么看待这样一个问题呢?作者以经据典,告诉我民族国家,这样一个诞生在300多年前的概念。已经让世界的发展变得扭曲。如果仅有一个国家发展的更好玩,其他国家依然死灰一样。这个地球会好吗?一个国家里只有一家活的很好,其他人都在死亡线上徘徊。这家人会一直活得更好吗?
我们站在历史的另一个节点上。我们可能要实现伟大的复兴,我们将会变得和历史上曾经拥有的时间段一样,去创造一种新的人类生活样态。这种样态会成为人类的未来吗?这些都不得而知。但是如果说我们这种样态是正确的,可持续的。我们该怎么办?是坚守这样的样态,让自己永远更加优秀下去。还是推而及广,让整个世界变得更好。
那么,问题又来了?不称霸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干涉别国发展路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难道不是一个伪命题吗?
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是世界性的,是没有国家的。我们不应该与民族国家,这样一个范畴里去探讨,比民族国家,存续更长时间的这些概念,自由,民主,幸福,安全。可恰恰是,西方的哲学传统,在柏拉图那里就带出了民族国家的线头。恰恰相反,汉民族不是血缘民族,是文化民族。我们的汉民族由来,因为我们汉字儒学为代表的汉文化。“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中华文明,本来可以克服民族国家的弊端。是不是因为,当今世界现代化的同一性将这一可能性抹杀了。
这所有种种都只是我自己想到哪说到哪。看完本书特别佩服潘光旦先生,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是应该像他老人家一样。读书做人表里一致。己所不欲推己及人。
晚间草书,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