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全4册)》读后感1800字
读《张居正传》有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长河中,治国安邦、保家卫国的能臣武将不尽其数,然生前能有于张江陵者,少之又少。死后能有其遭遇着,更是寥寥数人。
受儒家思想影响,在君子中总会奉行仁义礼智信。一位能臣在经历过严嵩、徐阶、高拱三位首辅后,面对炙热的权利,他没有肆意妄为,通过治吏,纠正官场风气,进一步稳固权利,从而将新政有效推行。回顾历史,任何一位改革者,成功了将会对整个王朝造成深远的影响,同时自己的权利也会达到顶峰,失败了会加速王朝的灭亡,自己也会死无葬身之地。在封建社会固有思想的影响下,王安石、范仲淹、梁启超无一例外,都成了失败者。张居正之所以生前能够取得成功,太后的支持,皇帝年幼都与之息息相关。
读完熊召政的《张居正传》,主要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改革不仅需要铁腕,更需要智慧。
改革想要进行到底,归根结底就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受传统思想影响,往往对于改革之事,都要遵循成例,过去未发生的,就视为不可为,想要破解此事,张居正通过官员考核手段,建立制度,对官员进行管制,想要升官,先干事业再说。对于改革的成效,确实显著,但也出现了下面虚报邀功之事。究其原因,下面的官员对改革认识不清,邀功心切,放在当下也是如此,好多时候,对上级好大喜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便是破解此题的关键,邓公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此观点,实乃把准了几千年来改革失败的脉。把思想解放了,不固执于传统,把情况讲清楚说明白,让下面的人明确目标。实事求是便是干好改革事业的关键,克服了好大喜功、虚报邀功之心,把事业干实、把改革进行到底。团结一致向前看,便是强化核心意识,想要改革,必须突出核心,加强团结,有异议的可以,但是必须要保证团结。
意识形态是改革成败的关键。舆论影响着基层乃至上层对改革事业的看法,尤其是那些豪门大户,想要成功进行改革,就必须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把舆论控制好,把思想统一起来。一方面要加强理论学习,把顶层设计的目的、国家的政策方针、当下的指导思想作为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组织各基层定期学习;另一方面要树立居安思危意识,把问题讲清楚、说明白,让基层知道改革是必须的,于己、于国家都是百利无害的。
建立先进的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是改革成功的保障。5000年的传统文化,里面充斥着各种智慧,管理便是各种智慧掺杂在一起的结晶。好的管理是在制度建立的基础上,更是建立在依法行政的基础上,任何时代的进步,法律的完善是前提,将法律不断修改,明确法律地位以保障各项制度的有效实施。张居正提出了考核,但在当时的体制内,权利大于法律,后果可想而知。监督机制是制度的实施的保障,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不仅可以保障政令畅通,更可以加强行政效率,成立监督部门,编制上属于条管,人员上尽量避免本地任职,给监督机构明确责任目标,工作量化,定期考核,想必改革定会成效显著。
二、伴君如伴虎,应学会明哲保身。
君臣总是有分别的,过去一样,现在也一样。明白自己的职责,做好本职工作,领导的是非过错自有他人评价,切忌以忠心明利害,一次两次的提醒可以,但是时间久了,肯定会发生厌恶之心。久而久之,祸根种下,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因为任何一个人,都不希望有人每天对自己指手画脚。
三、识人、用人要有慧眼,培养人才也是工作的一部分。
张四维身居次辅,不得不感谢张居正的提拔和赏识,但感恩的心在张四维的身上基本没有体现。一个好的领导者,要学会识人,一个人的品质如何,断不能仅凭几个人或大家的看法就草草做结论,正如曾国藩的《冰鉴》所言,一个人的长相、说话的声音、眼神、言行举止,都能够透露一个人的秉性,不得不说张居正在用人上存在失误,虽然当时用张四维是一种交易,或者说能臣干吏少之又少,但是张居正在位10年,完全可以培养、调教出一批人才,此为张居正一大憾事。其二,择俊才而用之,从王蒃、金增学、戚继光等人可以说明,张居正喜欢用干臣,但干臣总是有一种舍我其谁、唯我独尊之心,并不适合担当大任。虽然用人得当,但是缺乏对人才的培养,好的领导者,驾驭他人是基本素养,但是能够培养人才的并不多。通过识人、用人后,要将人才划等,分类培养,为以后手下的人担当大任做准备。
读书甚少,如言论不当还希望各位有识之士给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