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读后感900字
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不是因为工作的关系,须了解我国产业政策的调整、产业发展的历史、趋势和方向……还真看不完,说句大白话,这是理由之一。
热热闹闹的中美贸易战,硝烟还没散尽只是暂时平息,背后剑指《中国制造2025》,这也是我还有兴趣继续读完的理由之二。
从模式和制度上来说,中国和欧美的创新模式和制度相去甚远。美国真正的担忧不仅仅来自两国的贸易逆差,还有来自对“中国制造2025”的担忧。实体经济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很多国家都是有很强的共识。欧美制造强国都是是自下而上,基于对科研和大学的投入来推动国家的创新,是市场经济和法制在起主导作用。而中国是国家意志在主导产业发展的方向。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动用财政资金,自上而下地刺激创新并干预市场经济。《中国制造2025》更是突出了政府的主导地位。这种制度差异,就是导致中美两国在市场竞争中的巨大分歧,也是美国害怕中国快速崛起的国家计划安排。为什么同为竞争国,美国就不围攻德国提出的“工业4.0”,因为德国同美国的体制一样,是在市场经济和法制环境下运作的,主体是企业界,即使有政府的介入,也有明确的披露。和中国是由国家和国企为主体来驱动实体经济形成鲜明的反差。
无论是德国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都是促进智能制造的发展和研究。天朝政府将斥资3000亿对《中国制造2015》所涵盖的高科技产业实施补贴和资源配套,这本身不是市场经济的模式,而是政府主导的国家行为。这种制度上的巨大差异导致的力量不均衡发展,西方国家当然惧怕要强力对抗了。
中国企业现在已具备世界级企业的规模,但是中资企业的披露制度还很原始。市场经济和法制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披露。西方国家不知道这些企业和政府的界限关系,对中资企业不透明的背景有深刻的顾虑。在中兴事件上,中兴对美国政府对隐瞒,更加强美国对中资企业的不信任感。
整本书都是专业术语、大数据和概念性描述,就不再赘述。对如何解决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厘清政企责任和义务等的具体操作思路还不够深入。推荐给从事实体经济、政策研究和有兴趣了解的书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