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800字
再读《乡土中国》费孝通
读费孝通老先生的书会有这样的感觉,哦,原来这个问题还能这样解释啊,有一种豁然开朗的畅快,费老常常用浅显的话揭示深刻的社会根源。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上研究生时,把它当作一本田野调查的教科书来学习。前些日子,看到一篇“江村调查”八十周年学术纪念会的报道,来自海内外的120余位专家学者,集聚费孝通八十年前的田野调查地,来纪念这位一生致力于推动社会学发展的大师,萌生了我再读《乡土中国》的想法。
中国人一直都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死于斯,对孝和家庭的崇尚,血缘和地缘,加之近几千年以农业为主的发展历程,使中国人具有很强的乡土观念。这是一个熟人社会,“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而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些乡土本色造就了我们特有的社会观念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面对的很多现象仍可从中找到根源。
我以为,今日我们再读费孝通,再看“江村调查”原因有三:一是这本书中关于农村现象的很多剖析,诸如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等对于今天我们深入了解农村问题根源仍具有极大指导意义;二是这本书出版于1947年距今已将近70年,回望过去的发展,对比书中所写,我们可以看到这70年农村发生了哪些的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而研究其中脉络;三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中国问题的最终解决在于农民问题的根本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把要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村改革至关重要。
我自才疏学浅,以上仅为读后所感,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