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娜王妃》读后感_2900字

《戴安娜王妃》读后感2900字

花开花谢应有时,英伦玫瑰艳千秋——纪念戴安娜王妃

仪敬/文

正如戴安娜的哥哥在葬礼上所陈述的,我姐姐的名字来自狩猎女神,但可悲的是,她一生都在被媒体所追逐。

的确,我们了解戴安娜是通过媒体。媒体所致力打造的、传播远扬的,也最终被媒体所戕害。

通过电视,笔者和全世界人们一起,看到媒体跟踪到作幼稚园阿姨兼保姆的19岁戴安娜,高挑的她年轻丰润的脸上泛着红晕,眼睛忽闪忽闪的,害羞而礼貌地在街上躲避着媒体的采访,继而,钻入了出租车中。

戴安娜1961年7月1日出生于英国诺福克,是爱德华斯宾塞伯爵的小女儿。戴安娜和查尔斯王子的爱情,让英国人民都兴奋起来了,连带着全世界的人们都很开心。

戴安娜于1981年7月29日与威尔士亲王查尔斯结婚。在圣保罗大教堂,举行了当时全世界最受瞩目的一场婚礼,这就是查尔斯王子与戴安娜的“世纪婚礼”。英国广播电视公司用33种语言向世界转播了婚礼的盛况,全球7亿多观众沉浸在这童话般的王子与公主的爱情中。

在英式皇家护卫队和仪仗队的守护下,身穿白色婚纱的戴安娜和身着海军指挥官制服的查尔斯王子在大主教的祝福中结为眷属。婚前宣誓之后,王子和王妃一起走下铺着红地毯的走廊。在乘上敞篷马车返回皇宫前,他们一齐站在教堂的台阶上向人群挥手致意。 而后,这对新婚夫妇在白金汉宫的阳台上以传统方式露面,在乘坐分顶式敞篷四轮马车开始他们的蜜月之旅前,他们空前、缠绵的皇室之吻使亿万观众惊喜不已。

那一天,伦敦城内所有教堂的钟声在上午9时一起敲响,服饰鲜艳的英国皇家骑兵仪仗队护送着王室的婚礼车队驶向教堂,沿途是上百万因为感受到大英帝国的幸福而欢呼不已的民众,他们拿着芬芳的鲜花,举着戴安娜和查尔斯的照片,口里还高喊着美好的祝福语,每个人都像过圣诞节一样喜气洋洋、欢天喜地的。

然而,这只是童话故事的开始。

媒体继续报道的,不仅是出席王室活动的、身着各式美丽衣服的戴安娜,是那个和两个儿子嬉戏在棒球场、滑雪场的母亲戴安娜,媒体也报道了戴安娜和查尔斯貌合神离的亲吻、疏离的神情、在泰姬陵前孤独垂泪的身影。

同时,戴安娜在婚姻危机中,不忘自己的慈善职责,力排众议,不惜触怒王室,坚持进行慈善活动,频频出镜。

戴安娜投身到慈善事业中。戴安娜关心所有的病患者,她对瘾君子、麻风病人、无家可归者、受性虐待儿童,同样倾注了深切的感情。通过电视新闻,我们看到,在1991年7月的一天,当时的戴安娜与当时的美国总统夫人芭芭拉·布什一同探访一家医院的艾滋病病房。与一位被病魔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患者聊天。戴安娜给了患者一个热情的拥抱,看到高高在上的威尔士王妃张开热情而修长的双臂拥抱自己。患者顿时被戴安娜王妃的爱心给深深地感动了。布什夫人也感动地泣不成声。

媒体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有关戴安娜的镜头,王室甚至认为以默克多为首的一帮媒体人是在借着戴安娜来颠覆英国王权,对之恨之入骨。

在不断有绯闻、公开声明、小报照片出现后,查尔斯和戴安娜宣布离婚。公众的眼球被吸引着几起几落。

1997年8月31日,媒体报道,戴安娜王妃与恋人多迪在巴黎一起乘坐汽车外出时出了车祸,双双离开了这个世界。

“Goodbye Englands Rose , May you ever grow in our hearts.” 再见了,英格兰玫瑰,愿你永远在我们心中。戴安娜王妃36岁就香消玉殒,让人扼腕、怀念。

回顾整个戴安娜一生的线索,我们其实看到的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她来过,创造过传奇,挣扎过,生活过,在这个并不完美的人间。

尽管出身于苏格兰贵族斯宾塞家族,戴安娜难得保有一颗淳朴的心。从小身处父母离异的痛苦中,像个小胖鹅一样跟在和查尔斯王子约会的姐姐萨拉身边,戴安娜并不是一个有非分之想的女孩。

作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又有着王室血统的当代女孩,她却像普通人一样工作生活,和女伴分享租赁的房子,就好像新时代灰姑娘加娜拉的感觉,一如邻家女孩。

结婚后,亲子教子,热爱运动,更好像一个平凡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主妇。

这样一个可亲可爱的人,却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从小学习上有困惑的戴安娜是无法陪同查尔斯王子静静地垂钓、赛马和读书的。面对王室繁缛的礼节,面对王室家族冷淡凉薄的处事之规,对待身为王妃所承担的角色和责任,戴安娜是无法适应和通过教化习得的。这是她本性的使然。

面对查尔斯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和查尔斯应时顺务的世纪婚礼,理想化、刚走出青春期、带着唯美浪漫爱情幻想的戴安娜也是无法去体谅和理解的。

孤独无处求助时,往往就进一步诱发了呕吐症、歇斯底里症和自毁倾向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女人面临挫折时的绝望。戴安娜通过几场恋爱来挣扎,结果,这七个相继的情人,有人出书出卖她,有人上小报自诩,有人保持缄默很多年。从有关戴安娜的书籍、电影中,我们了解到她是一个渴望被爱的女人,追求得到普通的幸福。然而,身处如此位置的女人是很难得到真实的爱的,甚至追随她多年的御用管家,也在她去世后私藏了她的衣服和珠宝,成为又一个背弃她的人。

媒体中光鲜的戴安娜,其实,是个伤痕掩盖中着力自我铺设的形象。戴安娜喜欢自己像一个明星一样的曝光,她喜欢在公众、媒体的视线中塑造自己、肯定自己,而不再是那个私底下无助的、缺乏自信的女人。

而这样的曝光,引发了媒体的进一步跟踪,人们眼球的欲望,进一步追逐,以及伤害到她。她并不知道,媒体从来不是发布声明的工具,媒体,是毁誉参半的利器。

当媒体和戴安娜不自觉地合谋于某一点,双方在不同驱动力下共同将这个邻居女孩塑造成凡俗世界中的公主、有许多光环的明星、迎合八卦取向的王室女主角、高挑婀娜的芭比般的偶像、慈善事业中的圣母玛利亚、平民百姓生活中代表正义怜悯、普世化、反智反精英的文化女英雄,那么,就必将成为拧成一股绳的力量,不断曝光、爆料、炫技、制造新热点新奇闻,于是,戴安娜被追逐着,成为了媒体、公众、神话所一起打造的那个形象,并被这股力量给摧毁。

“如果那些paparazzi们不跟踪戴安娜,她的车不会突然加速,也就不会有后来发生的悲剧。”在Dianas Last Summer即将公开的文档中,将披露数个为小报工作的自由摄影师的采访记录,“车祸发生后,整个媒体业陷入一种莫名的迷茫,每个人都感到愧疚。”

在笔者眼中,有一个明眸善睐、善良无邪的戴安娜,有一个刻意挣扎、自我质疑的戴安娜,有一个在追求爱的路上不断失望不断努力的戴安娜(根据有关她和医生汉斯纳特·科汉的电影),有一个并不属于王室而属于民间的“凡人心”戴安娜。

尚且不评论查尔斯王子与旧恋卡米拉的一世恋情,但只关心戴安娜这个王室婚姻的成全者,也是这其中的牺牲品。如今,她的儿子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已经喜结良缘,并拥有两个孩子。也许,或可告慰她的魂灵。

而人们,也因为对戴安娜的友善和她一生在不幸,生出对逝者的无限思念。“总有一天,悲剧会降临,以这种或那种形式。我们迅速压抑这些有关必死性的暗示,继续着我们的生活。可是,如果悲剧发生在一个明星、一个女神、一个独特地为大众承载了许多意义的人物身上,她似乎运行在与普通凡人不同的轨道上,却丧命于最平庸和不必要的暴力死亡,那么在集体的悲痛和类似宗教情感的爆发中,人们得到宣泄,也预先为自己不可避免的结局,洒下眼泪吧。(载自威廉洛奇文章)”

Like a candle in the wind: 就象风中之烛

Never fading with the sunset 你不会随着日落而褪色

When the rain set in. 当风雨降临的时候

And your footsteps will always fall here, 你的足迹遍布在

Along Englands greenest hills; 英格兰的青山之中(from Elton John)

戴安娜走过人间,把最美好的留了下来,且面带笑颜的。花开花谢应有时,英伦玫瑰艳千秋……

(完)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704943.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第七条猎狗之<白狼>》读后感400字

    我从小就非常喜欢,特别是在读了许多关于这方面的文章之后,这种感觉更加强烈了。从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和我们人类一样,它们的内心也是充满感情、机智和勇敢的。 这个故事主要是说当一个寨子,在…

    读后感 2022年6月22日
    180
  • 《奇幻仙踪》读后感350字

    我理解了美德的真谛――读《奇幻仙踪》有感 我读了《奇幻仙踪》这本书,这本书既有催人泪下的悲惨场景,还有令人害怕的魔法,我被书中的故事深深的感动了。 文章讲了从前的仙子国国王普灵王和…

    读后感 2022年6月25日
    143
  • 《背起爸爸上学》读后感300字

    感人泪下,使人奋进 ――读《背起上学》 有感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背起爸爸上学》。我对书中的主人公石蛙既抱怨又敬佩,故事里的情节既感人泪下,又使人奋进。 当我看到主人公…

    读后感 2022年7月22日
    99
  • 《青蛙王子副班长》读后感350字

    可爱的青蛙王子――秦超逸 ――《青蛙王子副班长》读后感 今年生日,送我一本《青蛙王子副班长》。我一口气把它读完,因为太喜欢了。 青蛙王子秦超逸成绩不好,胖胖的,很普通。有一次竞选班…

    读后感 2022年6月22日
    121
  • 《坚不可摧》读后感800字

    “终我一生,从未言弃”――读《坚不可摧》有感 里,我读了一些书,其中,我最爱看的就是《坚不可摧》了。 1929年8月26日,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托兰斯的卧室外,1…

    读后感 2022年6月25日
    184
  • 《我要月亮》读后感600字

    类似阿波罗11号登陆月球的情节也曾在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中出现过。儒勒•凡尔纳笔下的机组人员既不是二人也不是四人,而也是三个人:因倍•巴比康、米歇尔•阿尔当和尼却尔船长。不过这本书…

    读后感 2023年2月4日
    37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