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读后感2100字
这是第一次看狄更斯,对他了解甚少,但已被他的故事与形象的比喻手法深深地震撼和吸引。故事感动人心,催生同情,反思短暂的生命,思考漫长的人生。每个运用都恰如其分且引人深思,情节跌宕起伏,激发情感。
伟大的作品会让读者意犹未尽,爱不释手。他把人性中的丑恶与良善,自然的生死更替,贫富阶级的差异剖析的深邃透彻,一吐为快。
在此只提几个重要人物和内容大概。
一位法国医生曼内特,因知道了一桩贵族的肮脏秘密而被无辜的囚困,这一困就是18年,活埋了18年啊。与世隔绝和年轻美貌的妻子分离,在那漫长的岁月,漫长的折磨,漫长的孤独,漫长的绝望,让他身体上和心灵上承受多少伤害和痛苦!当他思想还清醒,记忆还清晰的时间里,他有许多的幻想和期盼,他思想活跃丰富。反思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活着就像死了,有些人死了犹如活着,多少人就像被活埋了一样行尸走肉般苟延残喘于世。那创造白昼的慈祥的人,因日新月异长时间阴郁的内心世界无力的挣扎,使他放弃能活着出去的欲望,让他崩溃以致失去记忆并让情感深藏。
直到被以前的一个仆人德伐日所救,后被台尔森银行职员贾维斯·罗瑞先生打探到,带着他漂亮的女儿露西一起来接他。德伐日气愤至极的说“魔鬼万岁”,这句话包涵仇恨、愤怒、诅咒、讽刺,一个怎样的时代造就一批怎样的人。那个时代,没有什么公平公正,没有因努力而见美好光明的前程,没有敢用正义来伸张该有的权益,生命在此什么都不是,一切都是那么黑暗与肮脏的龌龊,却又是那么的冠冕堂皇理所应当。
好人罗瑞先生总说自己是没有感情的机器,是办业务的人,这也是作者的写作手法,故意强调他的敬业却让人越发感觉这是有着强烈感情的人。他表面常常对事情撇清关系,却总是为爱的人奔波操劳,无一巨细费尽心思,是个外冷内热的业务员。
曼内特医生以前也是他的业务,他们的感情却非比寻常。多亏他把医生活着的详情告诉露西并带她来见她的父亲。以露西的柔情和爱唤醒了他那受尽苦难折磨与沉睡多年的心灵。
可当他得知女儿与囚禁他的贵族的后代查尔斯·达尔内相爱,整个人又回到黑暗的角落,不能面对如此大打击。为了孩子的幸福,他克服了一切痛苦,想通了事件本就与他个人无关。一个以家族为耻而放弃所有财产和贵族身份的人,以一己之力有了今天的成绩的年轻人有什么理由不放心把女儿交给他的呢。因此,露西与达尔内结婚了。过上了幸福而安宁的生活。
平静的生活总是那么容易溜走!达尔内受到一封家族一名管家的求救信,为了正义和责任,他毅然决然的踏上那地狱之门。这一举动影响和牵动多少人的生活与命运。
本书中,有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一位英国律师卡尔顿,他第一眼就被露西吸引而后爱上她。这个可怜的,有才华,感情丰富的人,却没有办法施展自己的才能,用才华和情感为自己获取幸福。从达尔内身上他发现自己原来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的影子,如今的他已放弃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遗弃了他,他宁愿终日以酒为伴,注定孤独,他浪荡不羁,从不以真面目示人,他很清楚它的危害,却听之任之让自己逐渐憔悴。作者以两个相似的人为主线,引出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他们却同时爱着一个女人,以他们的性格和品行描述了两种人生,也为后面的故事做铺垫。
长期被压迫欺辱的人们,在那耳聋的城市和暗哑的时代,人们的抱怨有时候其实是能听见的。即是时代的悲哀也是人类的悲哀。“不能行动的自然界也跟着培植它的人一样有种普遍的倾向,不乐意生长,垂头丧气,没精打采,宁可枯萎。”作者在书中常常以自然界的颓废消极来表达人们的悲哀无力,从中可以说明生活是如此的艰苦,人类在绝望中拖着生命前行。
曼内特医生带着露西和小露西一路追随达尔内的脚步,凭借医生的曾经经历,给了他们一个坚实的保护屏障。此处,告诉我一个道理,一个人不管从前有过什么样的悲惨遭遇,或许它会变成你以后一笔不可磨灭的财富。只是当时无法承受无法接受!医生靠着这份境遇破除难关,救出达尔内。但因家族曾犯下的错得由他来承担,于是,再次被告发关押。
最后,卡尔顿的聪慧细心和伟大的爱以及生命的代价换得他们的自由。试想,谁有这么伟大,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别人的幸福?就算是为了爱,就算生活再怎么不如意,也不至于替他人送死,这不可思议的无私的情感,只有在书本里的故事中才会出现吧!作者弘扬伟大的爱,上帝却对他们的遭遇袖手旁观,操弄着娱乐着,如儿童般嬉戏地对待人间的混乱与善良的人们以及丑恶的人性。这是在考验人类应变能力吗?
作者最后以卡尔顿来源于先知的感觉给与读者安慰与慰藉。人终究要死,不管生前多么风光,多么富裕,生活多么艰辛,多么困苦,多么邪恶,多么慈善,都要被时代更替,被新的生命淹没。一个罪恶是另一个罪恶的延伸也是结束,只是惩罚的早晚。城市的混乱终将归于平静安宁,从善到恶,从摧毁到再次崛起,从自以为自由到真正的自由。最后的希翼和愿景是美好的,给予了我们一个信仰,有爱就有光明,好人永远被人敬爱,他的付出他的代价是值得的。
恶是历史的动力,善是历史的目标。恨与爱的关系与此相近。同情是社会一切正面价值的源泉。在现实生活中爱往往扮演受害者的角色,因为爱而备受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