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柴火灶》读后感1800字
因为有儿时的味道,几乎是伴着口水把全书读完,尽管现在大多已不把吃放在首位,但记忆里儿时母亲的柴火饭仍然回味悠长。炊烟里母亲唤儿晚归,土灶里火舌上下翻飞,铁锅里农家菜飘香,火光照耀下母亲忙累,尽管没有作者儿时鸡鸭鱼肉丰盛,但就是这种简单成就了我快乐的童年。
儿时最期盼来客或者过年,因为能打打牙祭。其实也很简单,炒鸡蛋,甚至能有肉吃,就能兴奋不已。最高兴的应该就是过年,记得那时候几乎家家都杀年猪,当然我家也不例外,以为可以放开肚子大快朵颐了,其实不然。因为家里儿子多,几乎每隔几年就要损失大半拉猪,所以,父亲似乎很吝啬,进小年就杀了猪,肉却不让放开吃,说要切几块礼肉走亲戚,还要炼几斤猪油,就连猪下水也是洗净了放着过年吃,最多也就是猪血煮了之后,每顿伴着白菜炒了可以算是带些荤腥。那时候不懂事,几乎不能理解,甚至心里还产生些怨恨。
记得过年姑姑会来,一般要发五毛钱的压岁钱,现在看很少,不过当时的我却以为刚刚好,多了就会被母亲没收,一毛五的小鞭炮(30响,拆开放)2挂,糖块10个,还能留1毛。大年初一,妈妈早早就会起来做饭,我们也不闲着,四哥会带着我去村里各家拾炮,带走引信的就留着放,没有引信的就回来剥开取出火药,装进瓶子里,用于链条枪,那时多是黑火药,也有红色的,要更烈些。等母亲的早饭做好我俩也就差不多满载而归了。初一早上有一道每年必吃的一道菜,母亲叫它蒜菜,煮好的肉切片,与红萝卜丝、粉丝、菠菜、蒜蓉和调料拌匀,上锅蒸十五分钟即成。母亲常说,多吃蒜菜聪明能算,甚至逼着我们多吃,现在想想自己或许还真是多吃了母亲做的蒜菜。农村规矩多,不过初五不让煮面条和炒花生,母亲说过年就要吃好的,不然会穷一辈子,炒花生会把种子炒坏,影响来年庄稼生长,估计这样应该是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里得来的。
年一般要过了正月十六才算结束,那时候村上的老人都喜欢扎灯山、放天灯,很多人都会参与。在小庙门口用蜀黍结杆扎成各种形状灯山,用萝卜切段,掏出窝窝,中间用棉纸做成灯芯,装上猪油,放在灯山上,风中摇曳,算是一大景致。那时候孩子们会一人一个灯笼,纸做的最便宜,一毛钱,那时候没有电视,大街上灯海一样。据老人们讲,元宵看灯一年不害眼。如果遇上下雪,会更热闹,因为有句俗话雪打灯好收成。
年过了也就进入了农忙,二月二龙抬头,母亲又会做好吃的,我们老家叫煎饼,但和山东的是两回事,鸡蛋菜面粉调料加水用筷子搅拌成糊状,用柴草把鏊子烧热,用过年风干了的肥膘肉把鏊子擦一遍,用勺子将糊糊倒在鏊子中间,用锅铲将糊糊顺势摊开,翻两翻就熟了,我也试着做过,总是没有母亲做的那么圆那么漂亮,还好味道有几分神似。
七月七,牛郎会织女。我们那里却传说是蚂蚁的生日。母亲会做一种饼,我们叫焦馍。用面粉加芝麻加盐加水和成面团,再用两头尖的小擀杖擀成薄饼,放在鏊子上烤熟,放冷了十分酥脆,边吃边掉渣,当天无论多大的块掉到地上都是不许捡的,说是要给蚂蚁打打牙祭。
其实最爱吃也最长吃的就是菜馍,母亲会和好面先醒上,再取当季的大叶菜,白菜,苋菜,菠菜都行,切段,放绿豆芽,红薯粉条一起和调料拌匀腌上,擀两张大小对称的薄饼,在中间当上腌好的菜,压实边缘,放在鏊子上烙熟即可。
麦忙时,母亲会变戏法一样给家里改善生活,捞面条竟然能发现有肉,没见家里买肉啊,秘密还是被我和四哥发现了。原来过年炼猪油的时候,母亲会把煮好的肉事先放进油坛子里,然后用炼好的猪油封存好,可以放到夏天也不变质。呵呵,我和四哥就会是不是趁母亲不注意,偷上一块解解馋。
……………………
今年十一遇上中秋难得八天假,我们就回老家看母亲。母亲八十五了,但身体还硬朗,自己照顾自己,我们回去也是她亲自做饭。回家当天晚上聊天我不经意提到了菜馍,第二天早饭,母亲就让品尝到了她的手艺,很繁琐的,母亲得起多早啊,我几乎是含着眼泪吃的早饭,因为菜馍里有我浓浓的记忆,也有母亲对我们的深爱。中秋节那天,我们张罗全家二十多口到城里吃团圆饭,母亲特别高兴,还喝了几杯黄酒,吃了两大块扣肉。看着辛苦操劳一生的母亲,子孙满堂,身体硬朗,心里也多了几分慰藉。
我没有二毛的文采飞扬,也没有他的厨艺超常,但我有一颗和他一样的心和对母亲柴火灶的乡愁记忆。看到这本书,有感而发。祝每一位母亲幸福安康,祝每一位游子家业兴旺。但要时常归乡,老家是我们的加油站,母亲则是灯塔,指引我们回归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