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自己,读懂你身边的人》读后感2600字
一、你内心深处想看到什么,世界就会呈现出你想看到的景象。你想要看到善良,善良的人就会经常出现在你身边。
心理预期与现实总有落差,怎么处理—1、适当对他人的行为形成较低的预期,便不会因为他人没有满足自己的预期而产生失望情绪。2、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谦虚一些,降低他人对自己的预期。3、改变预期方向。(如:粗鲁也可能是直爽,狡猾也可能是机智、灵活。)
二、人际交往—无论是浅层次的外貌上,还是在才华、能力上,或是最关键的心灵相通上,与自己匹配的人需要你仔细寻找。
1、增加熟悉度,提高吸引力。
2、预期喜欢能增加与对方建立更密切关系的机会。(人们更喜欢要与之见面的那位女生。)
3、临近原则能导致曝光效应,提高熟悉度。(常出现会留下印象,就是刷存在感)曝光在10-20次之间一般能达到最大的喜欢程度。
对立性也能引发吸引—重视你的对手,因为他最早发现你的过失和不足,感谢对手,他使你强大。(世界上每种生物都是需要敌人的,人也如此。)
让你的敌人成为你的诤友,是成功的捷径。与对立者成为朋友,能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还能给自己造成一定的压力,从而是自己时刻警惕,时刻进步。
三、识别关系定位
富兰克林—彼此的自尊,是人际交往的底线。
自尊—是人的自我概念中与情绪有关的内容,指一个人如何肯定与赞扬自己,是自我评价的重要维度。自尊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首先表现为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其次还包含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的期望。(善待自己、看重自己)
自信—社交中的自信是在不断地社交活动中得到的。尝试才有可能得到自信,有可能成功,成功让人们重拾信心。
社交自信可以习得—社交中有自信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一个社会习得的过程,自信是人们自不断的社会交往实践中学习得来的。一旦一个人在社会交往实践中获得成功,就会强化成功的信念,这种信念能使他更自信。
要想培养自己的自信,就要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积极地与外界进行交往,不断增加自己社交成功的经验,在成功中获得更大的自信。
四、身体微反应—自愈力立于不败之地。
掌控力—有时候,掌控是弱者的心理,是示弱的行为,是掌控者为了抚慰自己的焦灼与不安。
成功前,保持谦卑的心态易,成功后,任然有一颗谦卑的心,就非常难得了。
人际战斗不会有赢家—生存和繁衍遇到威胁引发战斗(同行是冤家,冲冠一怒为红颜)
胜不骄,败不馁—那些无论胜败都能很快调整自己,并且很快投入到新的战斗中再创造新的辉煌的人,注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而那些沉湎在自己昔日辉煌或活在失败里的人会驻足不前。
五、捕捉对方情绪,了解对方
嚣张跋扈是自负导致的,而自负的另一面是自卑。一个健康的人,他的表情应该是沉稳淡定的。
同步行为—同步行为的一致性与双方关系的和谐度成正比。在双方的会面中,如果两个人关系和谐、相互欣赏,那么他们的同一行为会很多、很细微。
认同感是群居动物的本能–认同反应也会给人鼓励。(炫耀是在渴求他人认同)
恐惧的鸵鸟姿态—1、有些人说恐惧源于未知,2、还有些人认为恐惧的最深源头是死亡,3、但很多人认为,预估被伤害才是恐惧的真正原因。而一系列的表情上、行为上、语言上的恐惧反应,也都是对这种预估做出的反射性应对。而预估的伤害越大,恐惧反应也就越强烈。(想到最坏的结果,降低预期)
恐惧反应和不安反应的共同点是无力感,但前者对于无力感的表现是放弃抵抗,而不安反应的当事人在很大程度上还在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后者比前者积极。
恐惧时候会蜷缩姿态,愤怒时候会攻击姿态。
慎独—据说一个极高道德感的人会达到“慎独”,就是在只有自己在的时候,也会为当前的行为感到耻辱。但我们毕竟是凡夫俗子,我们的耻辱,是因为有观众的存在。
六、九型人格
付出型的人—总是将关注点放到他人身上,不妨鼓励他多谈谈自己,并告诉他你想了解他,想知道他的事情。当你想为他做某件事时,告诉他们这么做会让你觉得快乐,他们便会接受你的付出。
成就型人格—个体的成就动机与其所处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有关。成就型人格精力充沛、动力过人,喜欢挑战,好胜心,常常与人比较,以成就衡量自己的价值高低,注重形象,喜欢罗列自己的成就,逃避失败,按长远目标过活。目标感十分强,确定了目标就会全力以赴。(感觉自己压力大,总是不满足,总觉得可以获得更多)
逻辑型人格—逻辑和理论,专注于研究、革新,对生活条件的要求不高,也常常只想不做,他弄清楚是这么回事,就可以当做自己的亲身经历。
活跃型人格—有天才、敏感度高、多才多艺,学得快。欲求太多,吹牛过头。
做人低调意味着自信,因为自信才没有必要去刻意张扬。
七、打开心扉,获取信息
上帝视角—我在祈祷时可以抽烟吗?我在抽烟时可以祈祷吗?
安全感–主动挑明一些不利信息,然而会让对方觉得你是一个诚实可靠的人,从而促使他下定决心接受你。
在交流过程中,获取的答案可以分为两个类型—销售型(对方努力让你相信他所说的是正确的,但没有太多信息去支持和证明)和告知型(对方反复检查自己所说的话,搜集信息给你,他的回答很诚恳)。
分析答案—是否是自己所要的答案,可靠性,直觉与逻辑。
八、说服对方
引发思考利于说服—想让别人接受你的观点、贯彻你的想法,最好的办法是让他觉得那是来自他自己的主意。尽量引发对方的思考,他他们变得积极主动,学会提问,一旦对方有了思考,不论说服对方是否认同,都会让人对这句话产生较为深刻的印象。(把想法变成他自己的)(用请教式提问来说服对方)
对方需要为开头—谈论对方需要的,并且教他怎么去得到。
细节说服力—习惯说细节的人,往往比一般人更具有魅力和活泼性,无形中也累积了个人的说服力。
人性中存在“惰性”—大多数人会在认可之后继续维持现状,而不采取任何行动。
讲故事—故事也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最快的方式,通过故事,可以传神地将你的意念传达给对方、深深地影响对方。
参与感—共同参与能让人与人之间建立深厚的友谊。一起同甘共苦的两人,感情自然会深。
两种方法防止别人犯错—1、让人不敢犯错(强制手段)2、让人不想犯错(沟通的艺术)。
想让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真正负责,就要依赖于他的自尊和良知的觉醒,有智慧的人都把别人的自尊放在第一位,然后才设法将事情往好的方向引导。
九、提升影响力
承诺一致原则
共同目标来影响对方(我们,命运共同体)
人际交往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先替对方着想。
影响力:互惠原则、承诺一致原则、稀缺、社会认同、喜好(相似性)、权威。